坛经无相颂心平偈探玄
本文系《坛经•无相颂》“心平偈”探玄全部内容。
【原典】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暄。
若能钻木出火,污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探玄】
此偈,是属于《坛经》第三品疑问品,处于结尾部分。此全偈,都属于南宗顿教之教育教学系统工程里的生活禅妙智,即人间佛教生活禅。可分为五讲,具体妙义如何,且听下面各讲的详细分解:
第一讲:心平行直
【原偈】
“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探玄】
这两句话,位居全偈语之首,可见是提纲契领,最为重要,汝若会得,自然不用修行,起心动念,就可度尽众生而无所度,活出如来佛命,可喜可贺啊!因为大多后来学道者还不能承当这个智慧,故要继续学修全偈。
一、心平何劳持戒
心平天下平,何必认修能。
不平就得修,修复本来平。
(一)心平
1、立心为宗
开宗明义,以心开篇,立心为宗,标心为颂,明心为偈。此偈之超今迈古,直抵佛性道种,全彰佛智圆明之殊胜。实乃禅宗品质,顿教风范。后来学道者,依照此心法通途,定能步入菩提大道,直驱觉性无上大涅槃常乐我净之巅,极乐可证矣!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永远都是依体谈禅,由性言心。此偈开篇,当头一个心字,彻顶彻底,力盖乾坤,容摄万法。偈颂探玄,依此惯例,不违祖师良苦用心,也正可以,用心相应,与祖师心恭敬相通,感应道交。正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电光石火之间,禅灯破暗,道法明心,体证真如,无我无人。
谈心即是观心。照顾心源,方见真道。深谙心性,即为圣禅。到此可以发现,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劝导学以致用,正是心道无法,以传无法之法:一者,无相为体。二者,无念为宗。三者,无住为本。四者,无断为相。五者,无妄为用。六者,无心为证。
稍微细一点说就是:无相为体体真空。无念为宗宗真性。无住为本本妙显。无断为相相难思。无妄为用用贞德。无心为证证法身。
正法眼藏,即心眼。佛心佛眼,心明眼亮。即心言心,说与心听。意识亦听,暂不相应。熏陶道种,不失修功。
2、平等一如
平唯心平,离心无平。即平即等,凡圣皆等。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如一真法,平等一如。法义教理:法平,义等,教一,理如。法平:万法平等。义等:义无差别。教一:一乘圆教。理如:真如理体。
体相用即平等一如:平等为体。一为总相,如为妙用。平等为体:涵盖乾坤,周遍法界。一为总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为妙用:如意于民,普皆救度。
问:如何平?俗言“公平”,能公即平,因私不平。因私废公,危害公平。譬如身体器官,各非己有,公于全身;一旦私己,即失全体。每一器官,都属全身,公有公用,私在其中。故知,公私亦平,器官与全身一平,无有尊卑,明矣!
3、心平天下平
推己及人,了悟红尘,人生社会,都是公私分明,平等一如。心平天下平,真理之证也。到得心平天下平境界,由娑婆世界,返回华藏世界,更由华藏世界,总归一真法界,契入法身慧命真常大道,如来智果,当下成就矣!
能作此解,或许方可合和于六祖慧能大师之心。不作以上体会,远离心性,妄测六祖慧能大师之心,则于己无功及利,于尊师重道之德,或有减损也。
(二)何劳持戒
心平者,万德庄严,一切成就,使命已达,法身戒体无上清净,自然无需再持戒也。这是本句偈语之内义。还有密义,在于后来学道者,能深领玄旨的话,就会更加勇猛持戒,以求完成持戒之功,早些顿悟菩提自性也。
此用“何劳”,在于讲出了持戒之功,要有艰苦卓绝之气概也。故知,劳苦持戒必然劳苦功高。大乘菩萨一切戒律分三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蜜多时,向困难处持戒,向危险处持戒,向逆境违缘处持戒,向黑暗处持戒,向纷然扰乱处持戒,向一切负能量处持戒,则不畏艰险,千锤百炼,“ 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坚固道心,戒香充满,香光庄严,成就菩提自性,功德无量,必然能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圆满人生耶 !
二、行直何用修禅
行直禅道通,心曲路重重。
炼到不须炼,金刚不坏成……
(一)行直
行直者,一切行皆直之谓也。何以故?行是心行,直亦是心直也。离开心,别无其行,别无其直也。
这个 “ 谁在行?” 问题,《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过一段专门开示:“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其实,“ 行什么?” 这个问题,在上面一段开示里,已经挑明了,那就是心行,是要行道。说白了,谁行?行啥?二者是一个问题。总结一下,就是一首偈语:
行道本心行,心自行其道。
心道若不行,故须促行道。
有人接着问:行道怎么行?行到什么程度?那么,答案就是一个字:“直。”
即行直者是也。可见其禅义不离心道本体,有偈为证:
行直心直行。直行心行直。
心直行方直。行直心自直。
行直这个问题之中,首先是理法具足,其次,行法亦在其中矣。
禅宗主张:“心直是道场。” 以此类推,则 “ 行直是道场”,于心方吻合矣!
行直者,其心正也。心直者,其行正也。心道直行,其心天真也。直行心道,其行纯粹也。
《永嘉证道歌》说:“本源自性天真佛。” 可谓是对“直行”法义禅理之最佳注解也。可见,行直,悟后之行也。那就是禅师直行,心无邪,思无邪,言无邪,心无邪矣!
由此可知:行直即圣行,圣心道行也。行直即梵行,清心净行也。行直即婴儿行,童心无忌也。行直即圆行,身心无偏也。行直即定行,三昧一如也。行直即智行,速证不迟也。行直即正行,正直无欺也。行直即天行,鹏程无羁也。行直即道行,不离心性也。行直即禅行,明心见性也。行直即真行,无所不诠也。行直即愿行,无所不办也。行直即长行,行愿无尽也。行直即孝行,不愧佛恩也。行直即德行,一心利他也。行直即法行,无为而治也。行直即教行,率先垂范也。行直即净行,本无瑕疵也。行直即戒行,清净污染也。行直即慧行,方便解缚也。行直即仁行,忍辱柔和也。行直即修行,修无所修也。行直即信行,诚意方殷也。行直即施行,舍命全交也。行直即妙行,不可思议也。行直即苦行,负荷佛业也。行直即通行,得大自在也。行直即普行,慈悲无量也。行直即壮行,势不可当也。行直即平行,普等恭敬也。行直即寂行,无心是道也。行直即逆行,对治谄曲也。行直即体行,寂用无涯也。行直即等行,万德庄严也。行直即心行,生灭随缘也。
行直者直行不背俗理,内圣外王之道也。如此心道直行境界,真乃圣智圆明,无不企及也。行直功德甚伟,万象如斯,一实相印也。到此地步,何用修禅?明矣!
(二)何用修禅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行直功德,帮助后来学道者体证常寂光净土清净妙法身本源圣智境界,佛恩深重也。
修行目的,即是不用修行.,在此无相颂偈语里,全盘皆为证明矣!
今番机缘成熟,就是说当下对机,故要借题发挥,了解一下“何用修禅”的妙义。回答亦须直行,故曰:
欲以贪嗔痴慢疑五毒为心道行直之逆增上缘,故用修禅。
欲以转苦为乐,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者,须用修禅。
欲以成龙成凤,希贤求圣,学佛做佛者,须用修禅。
欲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行愿无尽者,须用修禅。
欲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圆满人生者,须用修禅。
欲以善根圆修,心性圆明,心智圆通,道行圆融,功德圆满者,须用修禅。
欲以学道,修道,见道,行道,布道,弘道者,须用修禅。
等等,世人都在修道,都在修禅。那么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哄自己那颗心高兴。为对得起良知良能和心灵、精神及觉性,故要修禅。
人生成败关键,是看自己是否真发菩提心了。发了的话,不忘初心,成佛有余️!
为了不用修禅,大家齐努力,共奋斗吧!并以期能报答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无相颂心平偈的深重佛恩!
第二讲:禅心致用
【原偈】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暄。
【探玄】
第一句:恩则孝养父母
心平偈,除了前两句是禅心奥旨之外,以下诸句,无不是修禅之行法也。
义在行中解,理由事能显。修无修修亦要修,人生岂能空白头?
一、恩则
恩则,就是讲究报恩这个真理规则。报什么恩?上报四重恩是也。哪四重恩?即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佛恩也。上报四重恩,是人间规则,也是成就佛格修炼的规律,铁定要遵守。本偈语讲的是父母恩,故下面主要说的是这方面的禅法妙义。
(一)三恩
恩者,三恩也,即:知恩;感恩;报恩。中土文明孝道禅,一心三恩,同时具足,成就孝子,菩萨特色自然在其中矣!
大家都比较熟悉中华文明孝道文化,但是,无相颂之所以是无相颂,就是说,禅道心性学问是以体证真如理体实相般若为根本,最终落实在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上。这就与儒家的孝道,有着天壤之别了。
学而知恩。知则感恩。感而报恩。
1、知恩
学而知恩是圆解,听经闻法善根增长故。
2、感恩
知则感恩是圆通,父母有感,孝子有应 ,感而遂通。
3、报恩
感而报恩是圆融,心中有感,起而行动,愿力所使然也。
菩萨道孝子,报恩无尽,是发心立愿,契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频道,殊胜光明人生,无上法喜禅悦,不可思议也。怎么样发愿呢?大孝至爱的地藏王菩萨摩诃萨,现在是娑婆世界代理佛,属于校长,地藏大愿就一个,是菩萨道孝子都要学而致用的,那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
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当年在地狱一发誓愿,地狱净空,就是说,当时,地狱众生都得救度了。可见,发愿即禅,顿发菩提心立菩萨愿,顿然度尽众生无所度,成佛有余矣!
故知,大中华禅文化的行愿文化里,孝道文化排第一。在孝道文化里,孝愿功能启动并运用排第一。先立一愿,即地藏愿;然后一心三恩,即知恩,感恩,报恩。合起来说,也就是“ 一愿三恩。”
二、孝养父母
(一)五养
一愿三恩是基础,展开就“五养”“十德”。这里,我们先谈五养是什么。
在人间伦理学范畴,儒释道的孝道文化也是有着天然同一性的特征。禅行者需要当下承担的是报恩心,是孝心的呈现版本。只有孝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报效父母的报恩行动。配合大中华禅文化五行统一论智慧大厦之结构,我们从禅宗心性本体出发,也有五种孝养的使命担当,容摄在菩萨道六度万行版本当中。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系统功能里,是属于“恒顺众生”板块的内容。六养之具体内容是:一者养父母之身;二者养父母之心;三者养父母之性;五者养父母之道;六者养父母之德。今儿再就此禅道孝行内涵,分别略说如下 :
1、恩则孝养父母之身
保证父母吃穿用度具足无忧;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定期检查身体状况;教父母养生学问及方法;陪同父母早晚健身;给父母洗脚,按摩捶背;供养给父母养生素食,及品鉴茶道,等等,是为孝身功德圆满成就。
2、恩则孝养父母之心
不违背父母想法,如父母之意,顺父母之心,成就父母之愿,常常哄父母开心,令父母高兴,是为孝心功德圆满成就。
3、恩则孝养父母之性
了解父母脾气秉性,帮助父母降伏其心,避免父母发脾气,善巧方便调伏父母不良习气与个性,转化掉不好的习性,不畏艰难,全心全意完成化父母之性之孝性使命,是为孝性功德圆满成就。
4、恩则孝养父母之道
佛化家庭,全体禅修,悉发菩提心,参禅悟道,即是举家有道,否则不名“家道。” 那就是要做到:陪同或带领父母打坐修禅,陪同父母读经念佛。陪同父母完成祖国佛教名山朝圣禅修之旅,等等,是为孝道功德圆满成就。
5、恩则孝养父母之德
陪同或者带领父母日行十善,围绕社区捡垃圾等;陪同或者带领父母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处当义工培植福报;陪同或者带领父母时常去放生;陪同或者带领父母常做公益慈善;陪同或者带领父母常行布施,供养三宝;陪同或者带领父母完成去祖国佛教名山胜地朝圣禅修之旅,等等,如此落实,即是为孝道功德圆满成就。
(二)十大孝德
光有一愿,三恩,五养,虽然也很殊胜圆明,但是,还不是究竟圆满。菩萨道孝子还需要加行全方位的佛格锻造和修炼。故,在报恩频道,落实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形成十种伟大孝愿之功德,才是中华禅文化行者学者学道者真实孝心的本分担当。下面说明十大孝德内涵。
1、敬德之孝
礼敬诸佛于父母,打造菩萨孝子之敬德,普同恭敬,即为法身。法身是生命一体三身里面法身,报身,化身之一。
2、口德之孝
称赞如来于父母,发扬家道传承之家风,以彰显父母祖先之德能,扬父母祖先之孝名,故古代曾有名教存焉。
3、施德之孝
广修供养于父母,衣食无缺,精神食粮也不能缺,那就是打造书香门第,不光为了孩子,也是为父母。
4、谦德之孝
忏悔业障于父母,消除贡高我慢,恢复恭敬心。谦德之效就来自于谦德之孝。不二法门。
5、和德之孝
随喜功德于父母,和光同尘之法也。总结父母优点,向父母第一任老师终身学习,和其光是也。父母有什么缺点过失,都要包揽过来,看成自己问题,此即同其尘是也。随息功德妙行,从光和尘,两个方面成就,才是真孝啊!
6、智德之孝
请教真理智慧于父母,请教无上甚深微妙法于父母,请教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于父母,请教六度万行使命禅于父母。时不时地向父母咨询人生问题,求教于父母祖先,第一任老师永不下岗,尊师重道在家庭圆满,多大福报呀,若如此修,则智德圆满。
7、恩德之孝
请佛住世于父母,延长父母祖先之寿命,报恩自然就长久,生命孝根绵长久远之道,通达未来佛,长寿秘诀也。
8、进德之孝
常随佛学于父母,向父母祖先看齐,继承家道全部圣贤智慧于文化传统,勇猛精进报四重恩,则精进波罗蜜之菩萨品德速得圆满。
9、仁德之孝
恒顺众生于父母,仁德在忍德上成就,忍辱波罗蜜修炼程序,必将到达无生法忍高度,菩提果熟于仁德之孝矣!
10、功德之孝
普皆回向于父母。把自己修行一切善法,一切佛法,一切禅道之法,所获得的功德,全部及时回向父母祖先,愿他们悉发菩提心,离苦得乐,念佛成佛,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学以致用,把六祖慧能大师教给我们的“恩则孝养父母”之愿力,落实今生今世的一切言行之中,才是圆满人生。
一个孝字的禅道系统,即中土文明孝道禅,可以具足圆满完成:人生佛教生命禅修炼,人间佛教生活禅修炼,不忘初心使命禅修炼,声闻缘觉解脱禅修炼,大乘顿悟祖师禅修炼,一乘圆教如来禅修炼。
(三)孝行六本
孝行即孝性,心性是其根本看不见,显现出来就是孝行之相。古德说:得本不愁末。我们也知道:根深叶自茂矣!为突出报恩行动力和执行力之重要,故用孝行来慧解禅心。
1、何其孝行,本自圆融。
2、何其孝行,本来清净。
3、何其孝行,本来具足。
4、何其孝行,本不动摇。
5、何其孝行,本兴万法。
6、何其孝行,本无生灭。
(四)孝心宽广
1、小孝
全心全意孝养今生自己父母。
2、中孝
全心全意孝养天下父母,敬老爱老。
3、大孝
人民是我衣食父母,我是人民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至孝
大孝至爱,以无量众生为父母,慈悲喜舍普门广度,全心全意为众生,行愿无尽永无疲厌。
小结:
六度波罗蜜行法,俱含在孝行当中。大中华禅文化之孝愿力,无所不包,无所不办,所作皆成。诸君何不践行之,以期当下圆满人生呢?
切记:孝恩难报。人不能开口就说自己孝,要说自己不孝,才是孝。孝是个永远答不完的课题,只能继续努力,永恒努力,这就是禅心孝道,不二法门也。
第二句:义则上下相怜
一、义则
义则:于法来说,就是道义规则,言行轨则亦在其中也。
义者:于人来说,乃为人生诚信之大体也。诚信之有无,在于诚心大小虚实也。
针对凡夫之人讲义而又做不到,上下相侵,互为伤害,实可怜悯之现状,六祖慧能大师慈悲为怀,给予提点,故有此句偈语矣。
孝道文化之义,及孝义。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主人公宋江,小时候就有这个外号:“孝义黑三郎。” 可见,稍微有点名望成就的人,都离不开“义”字所包含的厚德能量。
侠义心肠,是乐于助人为乐。仗义直行,是禅道心性学问功夫的证明。义薄云天是舍己为人的奉献。奉献人生是有觉悟菩萨的使命禅境界。义,密义中通于六度。国学经典《素书》里说义者,赏善罚恶,其实就是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但不自净其意,就不是佛教。单独修善,不修道,就成了人天福报确实很大,而未能离开六道轮回。如果有人问,义字禅学里怎么个讲法?你就直言以告知曰:“ 行六度,即是义。” 若不行六度,则诚意正心,全无着落处。
二、上下相怜
1、亲子关系
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都是这种亲子关系,上有父母祖先,下有子孙后代。
怜:相互体谅,相互珍惜,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成就。
能做到这五个相互,就是上下相怜,就能对得起六祖慧能大师吗?还差一点。那就是要通过义则上下相怜,来明心见性成佛作祖,才是圆满答案。
对上圆满慈父慈母的功德。
对下圆满孝子贤孙的功德。
而不是逼迫上下两代人都来如自己的意,不如己意,就批评指责抱怨,吵闹不休,对抗到底。要翻身得解放,就是反过来活,自己上如父母意,下如子孙意,则义气澎湃,家道可兴也。
上对下行慈,下对上行孝。即是上下相怜,家和万事兴得成就矣!父慈子孝,历事炼心,验证己心是否调伏,是由心性出发,禅修功夫深浅厚薄之掌控如何所决定的。自己生命自己做主,自己不努力改变习惯,不能适应家人和社会,连一份工作都不能长久,因果不虚,立竿见影矣!
2、社会关系
上下关系,即家庭、家族、家乡、家企、家业、家国、家天下,七层莲花花瓣。其种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要运用这个慈悲方法,才能解决现实发生的一切问题。
家庭是道场。社会是道场。单位是道场。修炼自己是内圣功德。对别人慈悲是外王境界。
上下左右,全都逢圆,就是圆通、圆明、圆融、圆满的心灵理路。
第三句:让则尊卑和睦
世人皆知,有礼让三先。
谦让之道。让则得。争则失。天下是让出来的。让,故谓之曰:内圣外王之道也。
让人即是让己。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智者让,愚者争。《道德经》云:“ 圣人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开悟的禅师又有不一样的行法,比如永嘉玄觉禅师,他就专门说出:“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一心为他,无我利他,那就是登十地的大菩萨,即圣位菩萨。在这个行位之前,都是自利利他,属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层面的菩萨,即三贤位菩萨。禅宗顿悟者,十地顿超,那就契入等觉佛之法王位了;而最高是妙觉佛,与法身等一。
第四句:忍则众恶无暄。
一、忍则
忍辱,忍让,忍耐,这些品质和能力,都是觉悟人生所需的道德资粮能够快速积累的规律及规则。也是人间佛教生活禅讲究的处事原则。
1、堪忍而不动
禅道修炼,忍辱波罗蜜,专门向不如己意的方面去历练。日常也好,不正常也好,都要做到“宠辱不惊。”这种如如不动禅定境界,是忍辱波罗蜜修炼的一个基础功夫。真如苏东坡大居士所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称讥毁誉苦乐忧喜等八风来考验或侮辱你,你还能不能坐得住?一者不为得失动。二者不为毁誉动。三者不为贫富动。四者不为名色动。这些做到了,也是人间善。大乘菩萨道只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六度万行。
2、增长忍辱力
怎么获得忍辱力?按照《须真天子经》所教导,菩萨行四种事能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何等为四?
一者待遇人如父母爱其子,亦如自身无异。
二者若得痛苦击打伤害身体,记无有身,而不愁忧。
三者己得解空,离诸所见。
四者身所行恶常自责悔,他人所作见而不证。(这说的是不去证明别人的错误)
3、終止抱怨习气
有了忍辱功夫,就可以控制情绪,再也不被习惯所害了。终于可以停止向外批评,指责,抱怨了。
4、自我控制力成就
忍辱波罗蜜修好,就能控制住嗔心不令发作,渐渐消除。贡高我慢心,也可控制住,并渐渐消除。但是,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修炼大智慧,明心见性,一切皆成,得大自在,大解脱,大自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就都能炼成了。
5、跟布袋和尚学忍辱
布袋和尚有偈语云: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二、众恶无喧
最大的罪业,就是五逆十恶。“五逆所谓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十恶“十恶”,又称“十恶业”。 身恶有三种: 一是杀人夺命;二是不与而取,包括盗窃、抢窃,;三是邪yin,指于家室之外发生两性关系。 这三种都是身体行为故称为“身恶”。 口恶有四种 :一是妄言,包括狂妄语、虚浮语、欺骗语等; 二是两舌,撒搬弄是非等;三是恶口,四是绮语。意恶三种:贪欲。嗔恚。愚痴。”
根据六祖慧能大师的本句偈语,“忍则众恶无喧”,得出一个结论:忍辱即是清净。众恶无喧,当然就清净了。本句偈语,显义还是用来修炼自己心性的方法,完成内圣之道为主。只要心中有众恶,就要忍辱波罗蜜加持过关。心中无众恶,就感召不来外面境缘的恶相围绕。只要忍辱波罗蜜修炼好,内在众恶和外在众恶,就都无喧了,老实了,也就是内外一起清净了。
忍得住,就是布施,布施了清净故。忍得住,就是持戒。忍得住,就是禅定。坚持忍得住,就是精进。忍得住,就是般若大智慧。
一忍俱含六度,六度即一忍。众恶无喧,就回归了无上大涅槃,真常寂灭乐。
第三讲:以苦为师
【原偈】
若能钻木出火,污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探玄】
第一句:若能钻木出火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出的一个禅道心学的根本入道法门,以譬喻为名,即“ 钻木取火”。整个禅宗顿教法门,核心特色,微妙玄旨,由此四个字,全部包括净尽矣!?
一、若能
(一)若
若者,恰如也。即启用,动用,运用,广用,妙用,五用功德之谓也。
(二)能
能者,卷收自如之功道也。共计两种:内圣之道七能,即内七能;外王之道五能,即外五能。
1、内七能
真修道人内圣之道,共具七能,即称之为“内具七能”,具体内容如下:
一者本能,地藏王菩萨带领后来学道者修炼,大孝至爱,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本能反应是也;
二者德能,观世音菩萨带领后来学道者修炼,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厚德载物,普门广度是也;
三者体能,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带领后来学道者修炼,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力道具足是也;
四者智能,无上智慧,本自具足。但能明心见性,则智能系统功能就可以全面启动,持久运营,那就能活出如来佛命,小教根本乘的十种智慧,即:1.世俗智。2.法智。3.类智。4.苦智。5.集智。6.灭智。7.道智。8.他心智。9.尽智。10.无生智。全部可用矣!大乘顿教祖师禅十智,即: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亦全部可用矣!
五者才能,佛家教务总长文殊菩萨带领后来学道者修炼,禅净律密台贤各宗各派,法义教理各种内涵,演说写作,琴棋书画,经忏佛事,等等本领,皆是也。
六者动能,普贤菩萨带领后来学道者修炼,地藏菩萨本愿,四弘誓愿,菩萨十大愿王,观音菩萨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等等心愿,能落实,能执行,能圆成,行愿无尽是也。
七者势能,大势至菩萨带领后来学道者修炼大喜大舍法门,布施,公益,慈善,广修供养,等等皆是也。何以故?心大则势大,故势能亦大矣!
2、外五能
真修道人外王之道,具足五能,具体如下:
一者能源具足。二者能量盈满。三者能耐至大。四者能力超强。五者能事无碍。
关于心性内外:内圣,即智慧修炼,降伏其心,圆成自己道行为目的。外王,即慈悲妙用,行愿无尽,圆成无量众生佛果为目的。世人误以为外王是当王当官,那是失心所致。
禅偈修炼,言不离心。非谈论世间杂事也。
通过以上了解本句偈语法义,方知禅宗心法,利益学人,直指人心,真实不虚。
二、钻木取火
此句偈语,钻木取火,即禅宗顿教之譬喻也,非常恰当。
木含火性,譬喻人人都有佛性。
木中生火,譬喻回来修道人业尽情空,体露真常,点亮心灯,自亮亮人,自暖暖人。
木者,譬喻法体,即灯。火,譬喻法相,即光。发射照耀,譬喻法用,即暖热清凉和明了。
钻者,譬喻实修实证,勇猛精进,不能半途而废。半途而废者,浪费原木,一无所成。
取者,譬喻取证菩提道果,乃为禅修根本目的是也。
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在钻,这就是渐修。突然福报现前,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就是出火那一刹那,是为顿悟。
这里,重点是相信,一者相信禅宗顿教法门,一悟即至佛地真实不虚。二者相信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智慧灌顶,真实不虚。三者相信木中具足火性,钻下去,功到自然成。四者相信自己善根道种于佛,毫无差别。
信心不足者,略有怀疑者,都是在渐修轨道交通上转摸摸,一旦全信,当下全成,方是大乘气象,菩提道种。
此句偈语,重点强调的是因果之因,因地发心立愿要真切,不自欺,不自疑,才是真实禅道种子,即法王子是也。
第二句:污泥定生红莲
跟从上面一句偈语,此句偈语,强调的是因果之果,即开花结果处的禅心道义。
一、污泥
污泥,譬喻五浊恶世,诸不善法通一,能污染自性。
二、定生
1、决定生
决定有因有缘合和而生,一切果,尽因,因生就是因缘生。因缘生简称缘生,或者叫作缘起。见其相,知其缘,缘生故相生,缘起相由故。佛家曾有偈语曰:“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故知:
离开缘起法,一切无有生。
即明此生已,方为决定生。
2、楞严大定生
楞严大定生起,即定即用,深定用,圆定用,大定用,妙定用,等等,都是此心光明,证入一切事究竟坚固圣智境界矣!
3、决定恒生
无始劫以来都是缘起相由,其性本空,生生不息,生不知生,俱是无生。无生而生,是为永生,亦谓恒生也。
三、红莲
《永嘉证道歌》云:“火中生莲终不坏。” 在五欲红尘老君炉里,炼不死的孙悟空那就是真佛。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历经近现代史一百多年的沧桑磨难,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就是展翅高飞的鲲鹏。这朵红莲,就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坚韧不拔之花。红莲,就菩萨的火热情怀之彰显,发光发热奋斗禅之明证。红色崇拜,在华夏大地是理想主义旗帜的颜色,直通红色净土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与阿弥陀佛本愿相连接的颜色。红莲精神,就是不忘初心,亦就是“ 千锤万琢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愿。红莲之譬喻,在于心性之光,炽盛无边,充满希望,充满力量,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勇猛精进,敢于牺牲,使命必达,不负如来不负人民。
心红则莲红,扎根红尘,不弃污泥,不离澄水,又能超然其上,凌空绽放。那就是一朵般若之花,花开莲子现,那就是菩提道果。
莲花与莲子同在,即因即果,真实不虚。因为内有莲子,故开花。因为开花才能展露莲子的真容。
顿悟前后,都是红莲本色当行出演普贤乘圆融道菩萨行,一场一乘圆教如来禅的大戏。具体在人间大平台上,那就是表演的不忘初心使命禅版本了。
第三句:苦口的是良药
苦口的是良药,利他全仗佛心。
慈悲喜舍救度,本愿何须报恩?
以苦难为导师,转苦害为道用。
感苦口之婆心,明心见苦无性。
一、苦口
安逸和舒服,是成不了佛的。但是,毕竟还有 “五毒浮云空来去,三毒水泡虚出没”(永嘉证道歌)。故要对治生命电脑里的链接木马病毒,就不能不服用良药。而“良药苦口利于病。” 无量高僧大德代代传承经教修炼,特别是禅道觉悟心印,都不免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尊尊教诲。或因病予药,或因材施教,或棒喝交加,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或严肃训诫,或殷勤劝勉,或躬身指导,或率先垂范,或反复提点,或长期钳锤,或鼎力锻造,或及时勘验,或巧妙接引,或方便示现,或诚心感化,或善护念,或善付嘱,或猛提携,或勤鼓励,或多鞭策,或慈悲带领,如此种种心法,明心见性,成佛作祖,功德成就,不在话下。
二、的是
的:目的。是:根本真如理体,真常寂灭乐,至大之禅道。苦口的是,人生写照。有目的,有根本,圆觉圆悟,不在话下。
三、良药
所有经教修炼的经典,高僧大德语录,那些禅诗,偈语,等等,都是良药。听经闻法要作良药想。佛语圣言量就是灵丹妙药。
世人所持之医药和医疗,都是毒药和刑具,空损己身,无益修炼身体,何能有助于明心见性?
寺院亦为医疗道场即医院也,法师、禅师皆医生也,无量经典智慧皆妙药也。各种禅修课程设置,皆长短期疗程也。心理疾患可除,精神疾患可除,意识念头疾患可除,思想疾患可除。各种邪见病根可拔,各种贪嗔痴慢疑五毒病根可拔,各种习气秉性之毒瘤可灭,各种生命电脑内存里的垃圾、木马、病毒,都可净化。
若想实修必须要弃恶从善,消除业障。禅学大智慧,就是消除业障的良药。这是精神疗愈之良药。这是心灵疗愈之良药。这是我们觉性开发之良药。
说是良药,代表佛法慈悲。说是妙药,那是禅学善巧。
每天读一遍如来经典,就是按时吃药了,也是生命电脑充电了,亦即诸佛菩萨智慧灌顶。对,参禅悟道,就是获得了智药。对于贪嗔痴疾病,自己有,则绝对不能原谅。但是,别人有,则绝对要原谅。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顿觉圆融道,圆行正见实……
自性自度自己念,念念相续,即得菩提心成就,不在话下。日常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琉璃如来。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药王菩萨摩诃萨。南无药上菩萨摩诃萨。有偈为证:
诸佛菩萨大医王,
妙药无边治有方。
恶念消除换善念,
明心见性自金刚。
第四句:逆耳必是忠言
逆耳必是忠言,调心自信本然。
医王无所不救,正命转危为安……
一、逆耳
逆耳忠言,都是为谁?为什么听不进去?因为自己念头太重,知见太深,执着心非常顽固。这就叫作“ 刚强难化。” 往外抱怨忠言逆耳,但是它利于行啊!故有生活禅格言曰:“ 听人劝,吃饱饭。” 两颗心一起飞,是幸福。一个要沉沦,一个要飞腾,那就对立起来了,是一种痛苦。如果会当下转念,恒顺众生嘛,连眼前人都恒顺不了,那就是知而不能行,知行不合一。
家长师长首长,他们苦口婆心说这么多,都是一种善付嘱,善护念,甚至是一种禅心传承,正法传承,文化传承,厚德传承,等等。
体量到万事万物都在演讲妙法,都是良苦用心,苦口婆心,那也是一种孝心的启蒙。孔圣人六十而耳顺,后来学道者要趁年轻,早耳顺,早得益。
二、必是
1、必,必然,法性如此,必然圆融无碍之义。虽然言语即乖,心行处灭,但是心性还在,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也永恒摆在面前,没有丝毫隐藏和隐瞒,必然等待你开悟,永恒地慈悲你,等待你,接引你,启迪你。
2、是
是,即如是。开悟刹那,此心便知,一切现成,一切皆如是而已。展开说就是百界千如。略说总纲就是“ 十如是”。哪十如是?十如是,语出《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 十如是 ” 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条件,即宇宙一切万有,森罗万象的十种必然真理、轨则。
十如是都是一心所显。如,即本然如此。是,即根本不变。
三、忠言
若能用心听,则一切语言声音无不是忠言也。佛语心为宗。祖师语亦明心见性法语真言也。忠言来自良知,良知.来自忠心。用忠心领会才对得起良心。
忠言用之,悟性当下开明也。
1、忠言具足宝藏性
忠言即是佛心。每个生命都是此忠言具足之心。整个宇宙人生大道即为一句忠言。故知,此忠言,非忠言,是名忠言。以世间之法,体悟忠言,即开世间之智慧宝藏。以超世间之法,体会妙悟忠言,即开启超世间般若智慧宝藏。到此方知,忠言者,良机也。遇到忠言,当机众则广开慧解,明悟心性矣!遇到忠言,尚不能觉悟者,即是结缘众,从此因缘有所始,直到最终获取菩提道果耳。
2、忠言具足经典性
妙好忠言,具足经典精华,具足圣贤智慧,具足无上慈悲,具足无量方便,具足无边善巧,具足无敌辨才,具足无限光明,具足无尽清净。
离忠言,方能悟忠言。见忠言,即见自心,觉自性。不见忠言,自心自性,亦如忠言,安然健在。忠言不知自己是忠言,知道忠言是忠言者,是谁?找到它之日,就是参禅悟道之时。
忠言不违背缘起法则;忠言不违背四圣谛法;忠言不异于《心经》《金刚经》。忠言不异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六根清净非从忠言得,省略此念刹那,方知感恩忠言之提点。
法供养是忠言。此乃最高的供养。
3、良言具足妙药性
忠言如良药,苦口;但是,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如此,忠言亦是良医也。持诵忠言,就是疗病矣!
4、忠言具足顿教性
忠言具足顿教功德,“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 是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是也。千言万语里,总有一句忠言,会是你打开心灵智慧锈锁的那把金光闪闪的金钥匙。
每个人命运不同,都会有自己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哪句忠言是哪?一定要广学博闻,才能碰上它,勇猛精进经教修炼,才能磨亮它,亮度超越凡尘,你才能发现它。
第四讲:忏己利他
【原偈】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探玄】
第一句:改过必生智慧
改过必生智慧,人生恰要翻盘。
过失亦令发光,救后更能救前。
见性得道之伟大功德,在于此心光明,照透三际,即: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全部事,通成佛事。一切所作所为,不论造业多少,俱令翻转,烦恼转成菩提,苦害翻为道用,玄妙无比,不可思议,是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当下可证矣!
那就是一种改天换地的心地功夫,亦是生命心性大道,人人心心自具之本能。
改过这件事,本身即智慧。不二过,一般人做不到,孔子学生颜回能做到,成为楷模。
真有智慧,谁还会第二次犯错误呢,当然不会。生智慧,就是看清是非对错没问题了,自然远离烦恼痛苦和失败。进而就能少走弯路,少受损失,更快走向成功和胜利。
远离过失,要善于总结。及时自我总结,自我检查,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谦虚谨慎,不断进步。何以故?实践出真知故。改过生智慧故。
很多人不懂负责任 只爱往外推委责任。这个过失,要首先改正。懂得一切怨我,是真正成熟的开始,自然就会越来越有智慧了。
第二句:护短心内非贤
护短心内非贤,最好每日捡点。
人格不断完善,是心做佛成贤。
人的习惯就是有了过失错误都爱隐瞒起来,怕别人知晓。针对这个顽固疾病,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护短内心非贤。”
圣人乃至贤人君子,都是由心而作的。心中有正见,自然远离短板,不犯过错。特别是,生命电脑内存里埋葬着垃圾木马病毒,等等负能量,就应该及时清除。你清除不干净的话,就会按照吸引力法则,越积累越多。突破临界点就会出大事了。所以要随时发现,随时清除。不能“时时勤拂拭”,不改过反而护短,别说贤人做不了, 自认为是好人,其实也不算数的呀!
对别人千万要慈悲。对自己千万要严格,就是要狠的意思。对自己的毛病一旦无知,或者再放纵,那就很可怕的,后果很严重的。有智慧,就会自己常常检点自己的心:“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护短这个毛病,是修行中的重要性课题之一,尽快闯过这一关,才是明心见性的真修道人。
第三句:日用常行饶益
日用常行饶益,不要总占便宜。
舍己为人最好,自私害苦自己。
把禅心道义,落实在生活中,那就是生活禅。历事炼心,不要小看这些正事,长期坚持一个好的习惯,就能对治掉坏的习惯。本句偈语,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的是布施法门。即,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要随时随地随缘行布施,饶益众生,方便善巧帮助身边的人。养成这个热爱布施的好习惯,那就是禅修之旅开启了。
随手遍布施,亲手做布施。
软言爱语施,尊重清净施。
这就是: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禅修学员们得到的功课作业,就是:日行十善。望君去努力,服务于人民……
第四句:成道非由施钱
成道非由施钱,观心才是关键。
离心无别修法,菩提伏心即现。
布施钱财物,是好事,也是六度之一,是修道必然要练习的方法之一。
本能对生命控制力很强盛。故要对治自己的脾气秉性,才是真正的禅修勇士。往外奉献人生是殊胜功德的修炼。但是这不代表在改过,在换装生命电脑的软件,也不代表在具体提升那个板块的版本,也不代表在适时地调整生命电脑的频道。
这是祖师慈悲,提醒热爱公益慈善者,一定好好发菩提心,生起修道的欲望。这个正能量,就是刹那间可以全部兑现给菩提妙果。
又要不断广修供养,大行布施,又要认真过好参禅悟道之生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要偏激,不可偏废。一定要圆满人生。
成道,就是修炼大智慧。施钱,就是修炼大福报。两者都做到位,即是福慧双修,不偏不倚。若此,才是六祖慧能大师以本句偈语来殷重劝导后来学道者的要义。
故知,成道,就是觉悟人生。施钱,就是奉献人生。两者都做到位,就是圆满人生。 若此,心中佛性之义引导生命,那就是一个幸福且永无后悔的历程,直到明心见性,成佛作祖。
第五讲:明心菩提
【原偈】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探玄】
第一句:菩提只向心觅
菩提只向心觅,心外无事宛然。
心苦一切皆苦,心安万民尽安……
1、菩提
菩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热爱修道参禅者,都是无量劫以来修炼大智慧的根器。
修行总秘诀:一切由心,万法唯识。向心觅者,正是菩提。所觅之心,即菩提心。能觅心者,是菩提心。即心即菩提,即菩提即心。不二法门是真理。如今,加个“ 觅 ” 字在心与菩提中间,就有点二元对立了。
2、只向
这是说的修行路径和方向问题,亦即如何用心及明心问题。这个“只”字,是说明:“归元无二路”。当然,不信禅宗顿教法门者,想去渐修,那就是:“修行有多门” 了。进入一个公园,任何一门都可以,但是,你不怕浪费时间,确实可以去经历多门,收集那些寻寻觅觅的体验。禅宗心法,不离当下一念,非常好修好证。不从心念上下手,都是徒劳无功。
3、心觅
心觅者,发菩提心之人也。以心觅心,终究明心。这是参禅悟道阶段,亦即认识自己,搞明白自己,才能搞懂他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也。
起心动念去觅菩提,就是发心立愿要彻悟宇宙人生大道了,可喜可贺。但是,正是因为心迷,才采取心觅措施自救的。实相般若却如一位禅宗大德偈语告诉我们的是:“教外别传佛祖机,本来无悟亦无迷。浮云散去有天在,日出东方夜落西。” 有迷,才去“觅”。那你说不觅怎么样?告你实话吧,不想去觉悟人生,不去觅菩提,虽然菩提还在你心中 因为没开发,所以没应用,那是天然外道了。有偈为证:
不觅亦菩提,深藏不露机。
开发觅而悟,正智与佛齐……
第二句:何劳向外求玄
何劳向外求玄,内在圣德俱全。
自性圆明清净,发光本愿昭然……
佛说:“以音声求我,以色相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但是,你要心够大,能超越,敢承担,那么就是:“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悟后,就是:“但自心中无万物,何怕万物常围绕?”
最后心境一如,心物一元,都是无上大涅槃之乐了。
实际上,向外求玄旨的人,确实很多。所以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意在提点这些心外求道者,迷途知返,反求诸己,“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故知 观心一法,乃是正见主导人生的根本修法。
“何劳”密中密义:不用劳烦,没有劳烦,正是圣解脱道完成。故知,此偈语是究竟圆满了义圣言量矣!乃为此心光明之法身佛三德之解脱德功德庄严成就矣!所谓十牛图里,最后入廛垂手之义也。垂拱而治,无为无不为也。回到了一真法界老家,大事皆了,圆明觉了大圆满矣!诚证了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也。
向外求玄之迷茫者,回头是岸,当下觉醒,可堪成就也。
临济宗提出“三玄”妙义,启迪学人大智慧。
据《五家宗纂要》,第一玄为“体中玄”,是指使用一般语句,发自于真实的心体,以显示真实的道理,参学弟子虽然明白其中道理,但因机用滞着于悟的境域,而不能得着真正的自由。
第二玄为“句中玄”,指使用语意不明确的巧妙言语,不拘泥于语言本身,但能显示其中玄妙道理,意谓已进入相对自由境界。
第三玄为“玄中玄”又作“用中玄”,指离于一切相待之论理和语句等桎梏的玄妙句。所谓“于体上又不住于体,于句中又不着于句。”语言虽出自心体却又离于心体,虽有所表达却又不具体说出,参禅者只有从中体验,进入自由的领域。
向外求玄,一无所成。三玄本于一心,心中自具三玄。连“三玄”都不用求了,证明法身佛得成也。
第三句:听说依此修行
听说依此修行,大地山河透明。
家国情怀如日,云来雨往纵横……
临济宗提出了三玄三要。三玄上面说了一下内容了。三要是是什么?三要者,真佛,真法,真道是也。
1、听说
这是鼓励,后来修道人要发心坚持听经闻法,要亲近大善知识。利用耳根最利的优势,契入宇宙人生大道理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即是听经闻法受益匪浅之大奖,每个人都要亲自领取,不要错过身心灵修炼那福慧双修圆满人生的辉煌。
2、依此
有证量的大善知识,心通法身大道,不可以不依止于他,进行参禅悟道。广交善友,遍访高人,西天取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常随佛学,才是菩萨行。佛法即心法,经典即法印。以心印心,即以经典印心。依止于《楞严经》实现心性圆通,即“ 开悟的愣严 ”。依止《华严经》实现圆修圆行而证圆融,即实相的华严。依止《法华经》实现三乘修学得满分,乃为圆成,即圆满,“ 成佛的法华 ” 是也。
3、修行
修行在心,只有参禅悟道。其他修行也需要,但是都是为参禅悟道作的辅助功夫。没有广学博闻,多番修炼的功夫来作铺垫和给予辅助,明心见性也就难以完成。禅净律密贤台等等法门,都是分开各自成体,合上一如圆满。只要有缘,随心而欲去求取智慧宝藏,可矣!
故知,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不修行。觉悟人生,当下成就,也就立竿见影,马上可证矣!禅宗心法之顿悟,空前绝后,殊胜无比。找到不用修的状态,就可契入真如理体真常大道。
修行可以按照直观法门,圆满完成一切菩萨品质的锻造工程,最终成佛。
净土宗主张三种“四修法”:第一种四法:谓专念、专想、专礼、专赞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而不杂余业。第二种四法:乃善导大师的修行窍诀 : 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 亦是四个修法。第三种,就是念佛四法: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
禅净一如修法:参话头“ 念佛的是谁?”
心之用法:即心即佛,即心做佛。
禅宗根本悟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悟无所悟,不悟而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断疑生信,涵盖乾坤。一切现成,当下承当。截断众流,随舟驾浪。置之死地而后生。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四句:西方只在目前
西方只在目前,法藏比丘是咱。
成就弥陀佛果,诚实一念非玄……
西方净土乃为红色,生命莲花分别为四色:钵头摩华,优钵罗花,拘牟陀花,芬陀利华。此土是修炼第六识,即意识,转识成智,变为妙观察智,而成就的。这就是人们用意识念佛也能成就的根本心法心因之理。
在《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说透了:“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观无量寿经》亦云:“是心是佛,是心做佛。” 可见,禅宗和净土宗,在心法用功上,具足异曲同工之妙,实乃不可思议也。
六祖经中圣言量,前后互为释义,互为证明,亦不可思议也。
西方只在目前,就是都在自性本心之中,全部具足矣。故谓,不向外求玄,乃是真知卓见,明矣!
自心认真,自心有真,目前一切就都是真,连同幻化亦真。自心生妄想,则一切皆为妄想,那么,西方也就不在目前,而在天边,在更远方了。这样的话,幻化也就依然还是幻化的,没有知幻,又未离幻,自然不是到达西方,西方也同样就不会来到目前。
千江有水千江月,亦即“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证道歌》)。但是,月亮显影于水,不是真的掉落于水中。水,也没有飞到天上去泡月亮。月亦无来,水亦无往。只是一句弥陀圣号,把这个版本完成了,此心光明于宇宙同化为一体,当然究竟圆满,极乐现前也。
本句偈语言外之意,就是不依此修行,就会:“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这段还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慈悲开示的圣言量。这些判决词,说的都是生灭版本的事情。“ 西方只在目前 ”,说的是不生不灭版本的事情,亦即无生无灭矣。
西方代表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净土佛国。此句偈语,在于指明,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目前,就在心中。肉眼可能看不出来,这个目前的目,是五眼圆明,有这真功夫,才能真见西方,正见极乐,遍见清净。
哪五眼?经云:“肉眼捡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 ”(《无量寿经》)是也。正法眼藏,指的是开明的心眼。极乐在心,正是西方在心眼之前,了了分明是也。用心观心,即是以极乐观极乐,以西方观西方。放下故有知见,法眼清净,那就是极乐之眼,自见极乐,不在话下。
为什么诽谤正法,极乐世界去不上了?就是因为正法眼藏于极乐世界是一体之缘。诽谤正法,灭却自己正法眼,自然就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了,虽在心中,自相违逆,虽在性空中,亦不能见,故,也就不得弥陀接引,而最终难以往生了。
凡夫之人用意识大脑去分别,只能测度到天界,不能再往上到达华藏世界万德庄严种种佛国净土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净土,亦在心灵智慧区域华藏世界之中,不在心外。
阿:空性,大法体,灯也。一真法界,自性法身佛是也。自受用身,寂光自照,即不分内外之自也,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看不见之光也。毗卢遮那大日如来是也。
弥:相也,光也。周遍含融,华藏世界,智慧报身佛是也。他受用身,发光发热为众生矣!光光无尽发矣!智光无穷用之不竭也。无量光,无边光,无等光,无碍光等等十二如来之光。卢舍那佛及其阿弥陀佛是也
陀:用也,明也,红尘也,有情世间也。应化身,等流身,变化身是也。阿弥陀佛应化为观世音菩萨是也。普照一切世间是如来,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也。与山河大地同明也。正法明,为众生,愿在则缘在,普门广度,殊胜功德至大难报也。
佛:念佛者也。“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是也。即人即佛,即心即佛。佛由人成,不二法门矣!故,实当念佛,真实不虚功德成就于当下也。
到此,《心平偈》以探玄方式,全部修学一遍,祝同参道友们早证菩提,共登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