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疗愈

家庭的疗愈

2022-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寶天天践

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经常看到的场景是:爸爸觉得孩子的成绩是问题,孩子觉得妈妈过于挑剔是问题,而妈妈则抱怨爸爸回家太少,对孩子的成长参与不够,祖父母也许指责两口子的婚姻关系不好,影响了孩子……这就是当下家庭关系的现状。

事实上,围绕问题是什么,是谁的问题,这些讨论导向的正是家庭治疗的核心。我们必须放下对错的概念,从认同每一个人的观点开始,同时在如此复杂的关系和观念冲突中展开工作,小心翼翼,避免偏向或疏远任何一方。

家庭治疗会刻意地模糊对“病”的界定。“病”是某种立场下被定义的产物。当我们把某种情绪或行为命名为病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某一种立场或是偏见。

把生病看成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一个沟通的渠道,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家庭选择。这是在更高的维度上反其道而行之。如果父母吵架的同时,孩子头疼,父母暂时搁置矛盾一起照看孩子,孩子的“病”同时就可被视为父母婚姻关系的调节器。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其路数与任何传统的心理学流派都迥然有别。对于每个人的痛苦、困难、障碍,传统心理治疗往往是从当事人的眼睛观察:“你这是怎么了?”这叫内部视角。而家庭治疗关注的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你这样,别人会怎么做?”这叫外部视角。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正在哭泣,问:“你在哭什么?”这是一个传统的心理治疗师。他关心哭泣者本人:“你”为什么哭?因为不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你”怎么办?……接下来是对问题更深入的分析和解决。而假如这个人问的是:“你哭的时候,你妈妈会做什么?爸爸会做什么?你更希望他们谁看到你哭?”这个人多半就是家庭治疗师。他关心的不是哭泣者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把哭泣看成一个信号,观察它在外界引起的连锁反应。

在家庭治疗师的眼中,家庭成员无时无刻不在沟通,“病”也是一种奇特的沟通方式。家庭治疗师很少说一个人有病,只是说他“被描述成了一个病人”。被谁描述?可能是家里的某些人,可能是整个社会的标签。贴这样的标签有什么用呢,治疗师就会继续关心:“当他被描述成病人以后,家里其他人有哪些变化?谁是最不能接受的?谁相对不在乎?谁甚至可能是高兴的?”

有些时候,家庭治疗师甚至不解决问题。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造成的麻烦反而更超过“问题”本身。问题不是问题,其他人对问题的不接纳、对抗,或执着于解决问题,才构成了真正的“问题”。

比如在中国,孩子超过一定岁数不结婚,在家里就是“问题”,引起周而复始的争执和痛苦。但单单“不结婚”并不会造成这些痛苦,造成痛苦的是全家人对“不结婚”的态度。—包括父母如何执着于改变孩子,也包括孩子如何执着于改变父母的“执着”。

传统的中国家庭习惯了由权威发号施令,家长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秩序延续了上千年。步入新的世纪,家庭权力结构渐渐由单一的权威向多元转变。对于边界,对于自主,对于人生方向,年轻一代有不同的思考,也喜欢发出“不正经”的挑战。

无论接不接受,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打开。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家庭治疗的家庭,也常常因为彼此观念的不一致陷入僵局。这时候,促进多元化沟通的家庭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疾病的本质是丧失了幽默和放松的能力,家庭需要重新学会让生活变得好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