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
人一生最难得的,是有一个知心爱人。这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事。
这样的幸福会让人身心愉悦,无论遇到再大的风雨,因为有知心爱人的陪伴,也会努力扬起生活的风帆。
我们都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共度余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灾难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
如果有一天,知心爱人撒手人寰,离你而去,那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撕心裂肺啊。
就如我们最熟悉的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夜里梦见爱妻王弗,道出的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还有纳兰的那些悼念亡妻的词,哀感缠绵,感人肺腑。“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诗人厉鹗,站在西湖的酒楼上,见那泉水飘散在幽冷的山涧深处,勾起了当年与爱妾踏春的美好回忆。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睹物思人,楼亭里的阑干都已经腐朽了,更何况那个曾经倚阑的人呢?到如今,人去楼空,都已物是人非了。
“一枝红绽傍墙阴,疑是绛衣仙子临。莫说桃花偏命薄,多缘霜雪未能禁。”
这是朱满娘的一首《题自画红梅》,一位自幼聪慧,喜爱梅花的女子。
红梅映雪,风骨幽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是对生命最美的诠释。
然,才华横溢的朱满娘,更爱冬日里的红梅,傲霜斗雪,因为它比春日的桃花更富生命力。
但,朱满娘终究没有将自己活成那一株绽放的红梅,她的灿烂和美好都被定格在了那个桃花盛开的春天。
尽管,画里的红梅还是那么艳丽清新、清逸出尘,红笺小字还氤氲着墨香。但,佳人已逝,空留余香…
我们今天聊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
清朝中期,以浙西词派影响力最大,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成员均来自浙江,因此得名并名满天下。
后厉鹗出现,迅速成为浙西词派的佼佼者,成为浙西词派的领军人物,主盟江南文坛数十年。
厉鹗的诗清雅脱俗、婉约冷淡,尤擅山水诗,独领康、雍、乾三朝诗坛,形成独特风貌。
康熙五十九年曾中过举人,但屡试进士不第。其家境并不富裕,他的夫人蒋氏凶悍刁蛮,所以他的心情也总有些郁郁寡欢。
当他四十多岁的时候,经友人沈幼牧介绍,认识了十七岁的少女朱满娘。
两人年龄虽有些悬殊,但一爱其端庄秀丽,一慕其人品才学,遂结为伉俪。
自从有了满娘相伴之后,二人情趣相投,琴瑟和鸣,厉鹗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满娘除女工之外,还“喜近笔砚,影拓书格,略有楷法”。厉鹗教授她唐人绝句二百余首,“背诵皆上口,颇识其意”。
每当厉鹗烦闷忧愁之时,满娘缓声朗诵,有如吹竹弹丝一般悦耳。
厉鹗身体虚弱,疾病缠身,满娘尽心服侍,精心照顾。
可是,情深不寿,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24岁的朱满娘满娘忽染急病,医治不当,沉绵半年,泊然而化,结束了她与厉鹗短暂的夫妻缘分。
厉鹗悲痛之情可想而知,“悲逝者之不作,伤老境之无悰”,“命似凉蝉偏易断,情如暮雨肯教疏”……他将伤悼之情凝结在了十二首悼亡诗中,情深意长,读来让人动容。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厉鹗为悼念亡妾朱满娘而作。
厉鹗与满娘的相识相伴与湖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碧浪湖口,厉鹗将满娘迎娶回家;厉鹗的家,又在杭州的西子湖畔。
因此,两人都对湖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共同登上湖畔楼亭,共同在湖边踏春游览,这是多么惬意愉快的岁月啊!
就在满娘去世的当年冬,厉鹗登上湖畔楼亭,伤心悼念之情油然而生,在湖楼墙壁上题写了这首五言绝句。凄婉悲伤,其情之真,令人泪目。
《湖楼题壁》
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
——清•厉鹗
赏析
这首诗的前二句由当前的凄清景色,勾起往日美好记忆。
后二句由眼前所见的湖楼朽败,以景托情,道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表现了世事盛衰,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
诗中用典无痕,使小诗寓以哲理,又显现出一片真情。
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站在西湖的酒楼上,见那泉水飘散在幽冷的山涧深处,勾起了我当年踏春的美好回忆。
湖楼:西湖的酒楼。
水落:树叶掉落。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盈盈:指少女或少妇的美好风姿。
踏春:春日郊游。孟郊《济源寒食》:“一日踏春一百回。”
作者采取“今一昔—今”的倒叙方法,形成亦实亦虚,首尾呼应,曲折回环的章法特点。
起句写楼上即目所见,景象凄凉索寞,已寓感伤之意。
次句启开一笔,因景怀人,回忆与亡妾在“水落山寒处”踏春乐事。
“盈盈”摹写满娘当时的姣好仪态,生动传神,足以唤起读者的视觉形象。
对这么一件平平淡淡的日常小事,作者即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若非两人恩爱笃厚,焉能如此。
一个“记”字,何等情深,仿佛这事就发生在不久以前似的。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
三四句的意思是而今湖楼的雕漆栏杆已经斑剥朽烂了,何况当年在这里一起赏春的人。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这两句本自苏轼《法惠寺横翠阁》诗句:“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第三句陡作转折,直承首句又写眼前景。
作者登临之楼曾是两人踏春小憩之所,如今重游故地,形孤影单,满娘先前凭览过的红色扶栏已被岁月风雨销蚀坏烂。
于是末句赌物思人,对长眠地下的亡妾今日那不堪设想的情状发出了深沉的叹喟。
诗的一、三句写眼前景物,从实处落笔;二、四句忆往事,怀故人,皆由虚处着墨,造成虚实相间,顿宕开闽,首尾相应,一波三折的奇妙章法,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作者运用对衬、象征和进层等手法,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从大的方面说,作者写满娘的姣好仪态,写两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正是为了用昔日之乐,对比、反衬今日之哀。
就小的方面说,首句写哀景,次旬写乐事,两句间也有对衬作用。
三、四句主要用的是象征、衬托和进层手法。
“朱栏”与“朱颜”谐音,说“朱栏今已朽”,不言人朽,而此意已在其中,这是象征。
以哀景写哀事,又是衬托。“朱栏”本不易朽,尔今却已朽,物尤如此,人何以堪。
诗意透过一层。后边接着再用“何况”翻进,句中的蕴涵就更加突出了。
由于章法和手法的绝妙,使得这首小诗别具一种特色;凄婉悲伤之词,欲言又止,沉痛深至之情,含而不露。
首句写望中之景,“寒”字明显地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当悲从中来,刚刚露了端倪,忽然刹住,转而去写先前乐事。
第三句景象更加凄惨,几欲声泪俱下。
末句写所怀之人,未吐先咽,不忍直言,故借朱栏作象征、衬托,深至沉痛的思念之情,尽于言外传之。
整首诗含蓄委婉,情味隽永,愈读愈觉意蕴丰厚。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