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美食天涯简书共风流断桥村

我为族叔陈敬群老人治丧事|附载地方风俗(3)道场、火化、安葬

2019-06-20  本文已影响350人  泗四坊方
我为族叔陈敬群老人治丧事|附载地方风俗(3)道场、火化、安葬

(1)“灵板”“把信”

(2)繁忙的准备工作

(3)道场、火化、安葬

五月三十一日,族叔敬群老大人停丧第四天,是出殡的日子。道士赶场,火化、安葬,时间特别紧迫,六点半四桌饭开吃。

七点,二位道士登场。孝子女披麻戴孝,白老布长条用毛坯麻丝捆扎在头上,拖在背后,脚穿10元一双白鞋。孙子辈头戴方块白老布;曾孙辈是方块红布扎在头上。孙辈以下鞋上贴着一块活血止痛膏(简单的白)。

道士戴着平顶道冠;乐队身穿白色礼仪服戴平顶大沿帽;所有帮忙的人及亲友戴着折叠的白毛巾帽。这所谓的“见白”一直持续到送老归山后方可取下。在送老归山前的时间段,来者均佩戴白毛巾,戴着白毛巾之时,不能串门进左右邻居家。

道场本应封棺掩殓后进行,因考虑巳时后时间来不及,就先于堂屋桌上置放灵位做起法事来。

燃放一挂小鞭,嗽叭吹起,锣鼓伴奏,一位道士身穿镶着黑色八卦符号又宽又长的红袍;一位道士身着紧身长袖青色外套,手持摇铃,两位道人食指一弯,插入口中,立时哨声刺耳,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一唱一和,随着长袖的舞动,双脚踩着锣鼓点儿,一起一落拖着长声说唱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半小时一段,说唱后又放一挂小鞭,嗽叭又奏响一次,所有亲友分别于牌位前叩头礼拜。

道士及帮忙的人喝口茶水润润喉咙,待上五分钟,下一场在鞭炮声中又开演了。

门口空旷的场地上,两张方桌间隔一尺多点,两桌面上仰放一张方桌,桌子两端各放一条长板凳。孝长子扛着引幡大旗,次子用托盘捧着牌位 ,道士居第三位,其余孝子女后代依次往后排列,依次登上板凳,跨上桌面,从另一端的板凳上走下。此其谓之“过仙桥”。下得仙桥,在桌子一侧道士在前,孝子孙排在后面“绕8字”。每当此时,大镲越拍越快,一行人跟着节拍越走越快,这“绕8字”都能把人绕到头昏。这个过程据说隐喻喜怒哀乐。也是最为热闹精彩的节目。如此反复几次上桥下桥“绕8字”。一挂小鞭响后,又是嗽叭响起叩头礼拜。

拆除仙桥后,音响师把折叠的三合板撑开,围成一个圆圈,留下一尺宽的门户,内置塑料澡盆,澡盆内有一脸盆,上搭新毛巾一条并搁一块香皂,圆圈上口用1米直径的圆竹匾掩盖着。大家都知道这个环节称作“亡人洗澡”或“沐浴”。此时,道士的唱腔转为沉重,听起来非常凄凉,也令孝子女们哽咽落泪。因为亡者是男人,拖着哭腔的“十月怀胎”节目就省略了。音响师所带的道具一次租金不菲,这盆中的毛巾、肥皂更是外快。

下道节目为“踩八卦”。音响师拎出些滑石粉,道士用小铲把滑石粉在场地画上八卦图,按方位摆上数目不等的带电池的塑料莲花灯。只听见:东方灯火辉煌……北方灯火辉煌……等悠扬的唱腔。因乾三连坤六断,各卦图形不同,两位道士踩着铃声节拍,相向而唱,有时脚尖点地快速绕行,有时跳跃比划虚张声势。外行人也只能看看热闹。

“过仙桥”“亡人洗澡”“踩八卦”三大项结束,时间就交巳时(9一11时)。外场也就结束。接着是“取水换衣”。孝子肩披寿衣外袍,左手执黑伞,右手捧着一碗,碗内有鱼尾叉形的三匹竹叶。在乐队伴奏声中,行至平时吃水的水源处,早有人备下七刀纸点燃后放挂小鞭,孝子用碗取得小半碗水,即行回至灵板处,拎起竹叶洒些凉水在亡人胸前。接着帮忙的人和音响师给族叔老大人换上“五领三腰”的寿衣。堂屋两个方桌上放置音响师所扎的纸棺材(殡改后出现的事物)。时辰已交,几位帮忙的抬起亡者平放在纸棺材里,所有孝子女掏出捂在胸口的“暖纸”放入纸棺内,音响师关掉照明灯光,盖上纸棺盖,“入棺”一桩大事就告结束。这其间另一人推翻搭灵板的桌子及凳子(向门口方向倒去)放挂小鞭。大门外燃放一挂万鞭,嗽叭声起,乐队伴湊,孝子女跪拜棺前,所有在场亲友叩首礼拜。

接下来是“关灯”。因事先与道士协商好三七“除灵”。音响师端出纸盒,分发红色塑料带电池的小“马灯”三七二十一盏,人手一盏并检查是否点亮,绕棺一圈出门不走回头路,音响师双手持香纸圈成的香油“头灯”在前,道士、孝子女及亲友乐队跟随其后,路上遇到“摆接风”烧香纸时,孝子孙跪拜谢恩,并有专职人发放毛巾香烟。经过四十分钟的绕行,二十一盏马灯又进门搁在纸棺底下,道士唱完经文,音响师在门口扔掉香油“头灯”接着又收回租出的马灯并关闭开关。音响师又得一份打头灯的工资,其实,做这件事很难找到人手。最后乐队绕棺一匝,取帽行礼。

接下来是游十殿。

堂屋两侧分别仰靠两条长板凳,凳脚上平搁双扇门单页门板一块,左边放牛头牌位、右边放马面牌位,左右各放五殿阎王牌位。头遍经谓之请十殿阎王,第二遍经谓之辞十殿阎王。

游十殿结束后“出棺”。四位帮忙的人把纸棺材抬到大门外两条板凳上。此时殡仪馆的车辆及工作人员也赶到了。曹地师也来了。时间正好十一点半,先开六桌饭,紧着去殡仪馆送行的亲友先吃。因赶时间,中午喝酒的人很少。十二点一刻,车队出发了。

我为族叔陈敬群老人治丧事|附载地方风俗(3)道场、火化、安葬

回头再叙安葬事宜。七点一刻时,孝子于安葬场地挖了三锄土,名曰“开土”。上午,专门抽调六位做事很内行的人在老坟山打井。井穴比条棺稍大,按要求几位帮忙的人用三合土筑好井底备用。

为了节约开支,去殡仪馆合计只用6辆车。我分别打了几十个电话,要求烧香的亲友来吃晚饭,结果只来了两位。几位近八十岁的婶娘们,没有人吩咐,她们帮着洗菜洗碗,收拾桌凳做着晚餐的准备。

接到族叔老大人骨灰离开殡仪馆电话,在家负责安葬的人,投放芝麻禾、干稻草、油菜禾及小鞭和香纸于井穴中,点燃“暖井”材料,等待安葬。

下午三点多,乐队的锁呐声转过对面的山嘴,老坟山上帮忙的人就做好迎接的准备。

下午五点后(酉时),条棺放入暖井,骨灰盒放入条棺内。曹地师用罗盘拿捏调整一番,“分金”要比殡葬改*革前简化很多。盖上条棺盖,孝子孙用衣襟兜上一捧土于棺木上,帮忙的人把袋装的三合土填平到棺盖,用木柱一夯实土层,用锄头沿盖沿刮去碎土,洒上捣碎的木炭末子,接着用三合土做第一层伞、第二层伞。用完三合土,开挖坟冢后沟边沟,清理散杂浮土配好坟头。在坟前按艮山坤向立好石碑。六点半,诸事定妥后“圆冢”,散发糖果、发糕、人手一盏糖水。接着点燃香纸鞭炮,乐队奏乐,叩头礼拜。

以上三篇,详实记录族叔陈敬群老大人丧事全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