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学习笔记——陈海贤“疏离:父母和孩子成了陌生人,怎么办?”

2022-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常能珲

朦胧于睡意来临之前,我又思念我的家人,他们在干嘛,身体可好,有没有为难的事?我不知道。

我当然可以拿起手机在深夜给他们打电话,但又担心吵到他们,也担心他们空空担心,其实没什么事,只是想要问候。

老爸和我有一段时间不联系了,从来就羞于直接抒情的我们,使得看上去的感情并没有心里所真实有的那么深。我懊恼,又无助。看完了《爱,需要学习》和《为何爱会伤人》之后,似乎我并没有得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个具体的问题。

思之无眠,看到陈海贤老师的《家庭关系21讲》一课,价格不贵,课程表的这个标题,很有针对性,于是买下,学习。这里将学习所得回顾,作为思维的沉淀。

陈海贤老师声音温柔,文字通俗,举例具体生动,他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很实际。

他说,父母和子女之间健康的边界,是既有情感交流,又不过分敏感。我深以为然。

明明父母和孩子是最亲近的人,却好像成了“陌生人”。出现这样的家庭关系的表面的原因,常常是因为父母没时间照顾孩子,跟孩子的情感交流太少。

可造成情感疏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不能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也不少啊。

所以造成情感疏离的原因不全是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少,而是因为,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人的情感联系是在需要和回应之间产生的,我不理会你的需要,在关系里其实说的是“你对我不重要。”

慢慢地,孩子也会觉得,“跟你说也没用,你根本不会理解。”

他们就不会对你有所期待,也不再向你提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自然就变淡了。

很多父母似乎很难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也是一种需要。

为什么父母会忽视孩子的需要?继续学习发现。

一种简单粗暴的说法,是这些父母自己非常自私、冷漠,他们只爱自己,不爱孩子。我经常听到一些受父母忽视的孩子这么说。这种说法背后,有他们自己的伤痛和对父母的怨恨。

另一种比较美化的说法,是说这些父母养育孩子的理念比较先进,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不希望他们过度依赖自己。我也经常听一些为自己辩解的父母这么说。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简化,忽略了疏远的关系背后,一种父母常见的焦虑。那就是:其实这些疏远关系中的父母,他们自己的需要也是被忽视的,所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害怕孩子发现这一点,所以就干脆避开了。

的确,自己是不是那个发泄情绪的孩子呢?父母是不是那个脆弱的迷茫的父母呢?也许我们都应该换个角度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一切,思考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怎么思考。

很多疏离型的父母,其实更害怕自己不爱孩子,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他们担心孩子想要依赖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自己靠不住。所以有时候,这些父母就会躲到一个远远的、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里,有意识地避开和孩子的情感接触。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其实父母的很多做法又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更像是弱者,是下意识的保护行为。如果是这样,那也许做了“错事”的父母也很需要关爱。

但是,错误的产生就必然会引发后果。

如果一个人来自疏离型的家庭,他在跟伴侣相处中,往往会更难投入一段感情。

而且,疏离的家庭同样会影响父母。很多父母,内心并非不渴望孩子的亲近和关心。只不过他们认为,孩子和父母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其实呢,这种联系是需要悉心培养维护的。有一天他们会发现,长大后的孩子不依赖他们、也不想回家时,一样会产生落寞的心情。这种落寞可能演变成对孩子的埋怨和控诉,并变成新的家庭矛盾。

我们当然不愿矛盾不断,所以防患于未然就尤其重要。尽量要把问题解决于暴露之前。

陈海贤老师给了疏离型家庭的两个建议:

“如果你是来自疏离型家庭的孩子,脱离这种困扰的关键是要学习跟别人分享情感。既要提自己的需要、讲自己的感受,也要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如果不理解,就直接问对方。这种分享最开始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焦虑,但是慢慢地,你会发现与他人分享和联结的乐趣。

而对于父母,我同样想说,从什么时候学习爱都不晚。只是这种学习需要从理解孩子的需要起步。无论你秉持什么样的教养理念,看见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都是重要的事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好,有时候,孩子会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其实,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归咎过去的事情,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在关系当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谁意识到了问题、想要改变,谁就要跨出第一步。

对吧?朋友,让我们直面问题,着力解决,形成更快乐的场,奔赴幸福人生。

2022年11月7日  13:1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