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小妞留学记——Immersed in the English
(接上篇)
四、教堂
在英国,不论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都少不了大大小小规格不一的教堂。有些村子小到甚至连超市都没有,但也不会少了教堂,可见教堂在英国人心目中的重要。英国比较有名的教堂有威斯敏斯寺(Westminster Abbey)、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中文同为“教堂”,但是英文却有不同的翻译。
圣保罗大教堂 坎特伯雷教堂妞很好奇,也就汇总了一下:Cathedral是天主教教区的中心教堂,有大主教主持,凡叫cathedral的教堂都规模宏大,但是cathedral是由cathedra衍生来的,意思是“座位”。cathedral特指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也是教区(基督教中划分的行政区域)的中心,所以这些教堂多为宏伟的大型建筑,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都是cathedral。“church”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词,就是广义上的“教堂”,是某一个固定教派组织建立并服务于这部分当地教徒的固定宗教活动场所。 Abbey的意思是“修道院”、“寺”,来自古叙利亚语abba,是“父亲”的意思,其实是修道院,神职人员学习培训的地方,修道院的通称英文为monastery。在现代英语中,monastery、abbey、priory都是男修道院,convent则女修道院。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就是 “Downton Abbey”,这里面翻译为Abbey,是因为剧中这片地产曾经是属于教会的,而事实上的拍摄地在伦敦西部的Highclere Castle,与教堂毫无关系。Minster指的是附属于修道院的教堂,只有在英格兰才有的词,专指由英格兰教会指定的几个教区教堂,不是规模巨大就是地位重要。
约克教堂在我看来,教堂礼拜,已是大部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每到一个地方,就应该尊重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教堂的确是深入了解英国文化的好地方。即使某些习俗不尽理解,也应该敞开心扉去了解和尊重。教堂内的装饰的确漂亮,但对于小妞来说,参观只是皮毛,不了解每一个壁画后面的故事,也不知道彩色玻璃窗上的每个典故,不敢亵渎,不敢揣度。小妞才薄,无力研究背后复杂的故事,只选择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去认识和感受英国的教堂礼拜。
牛津大学教堂
国庆节期间,小妞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做了人生第一次service(教堂礼拜),第一次听现场的唱诗班,完全没有电子设备的声音却很响亮,在教堂的大厅里回响。做礼拜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礼拜期间不能拍照、不能录像、不能吵闹、不能中途离场。大家入座后,先听主教讲话,然后全体起立,听唱诗班唱诗。唱完后全体落座,然后听教堂人员(妞不知道称谓)念圣经片段,然后听唱诗班唱诗篇里的片段。最后主教引领祷告,唱诗班唱祷告词。礼拜结束环节是为教堂捐款,会有人拿着袋子,大家自愿捐款。(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做礼拜的事情就这么多。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service
小妞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大教堂唱诗班唱歌的时候内心激动,那是一种神奇的、不能自控的情感。唱诗词妞没听懂太多,却可以在清冷的板凳上,听着在气箱风琴伴奏下空旷悠扬的唱词,感受着仿佛所有烦恼、困惑、失望都随着琴声和歌声飘到半空中,慢慢消散……
教堂的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墓地,里面不规则地放置着石碑,周围都是森森的青草。英国人,简直可以说他们是伴着坟墓在睡觉——这在中国是忌讳的。中国的墓地远远避开居民的生活区域,既是为了逝者的安宁,更是为了生者的心安。
五、交通
英国是一个陶冶情操的好去处,无论多么性急的人来英国后都会磨出好耐性,因为需要循规蹈矩。英国人的循规蹈矩是出了名的。不论多么着急,你绝对看不到在公交车或是地铁里有人因为磕磕碰碰而争吵或抱怨,在公共场所一切都是井然有序。上超市、等公交车你都得排队;公交车总是按照站点时刻表上标明的时间准点行车,绝不提前启动,哪怕半分钟。
先来说说公交车,从乘客说起,英国的bus以两层居多,大家一般会以上层坐起,因为上层上下车不便;即使坐在下层,也大都是从后往前坐,最前面的座位一般是留给行动最不便利的人吧。下图的标识,其实中国的车上也是有的,只不过中国的标识只是标识,无太大作用,依旧挤爆头的拥挤罢了。我不知道这样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也许人类最高级别的制度就是无制度吧。制度在心,各自遵守。
再说说司机,英国的市内大概限速都在20迈,所以车开的很慢,很惬意。从未见过司机大吵大嚷,即使上来问路,下面的乘客也都耐心的等待,司机就耐性的慢慢的解释,直到解释明白为止。不过妞无法理解的是,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司机会随时把车停在路边,下车抽根烟,打个电话,或是索性下班了,接班的人没来,就自己下车径直走了。至于车上的人,None of his business。这么随性,这么自我,在中国该是不可以的。
再来说说英国的出租车,样子很古老,胖胖的,像个大面包,笨笨的感觉。不过随手打车并不容易,需要到固定的出租车停车地(很难找到),或是打电话预约。出租公司接到电话预约后,将订单发给离乘客最近的出租车,妞没预约过出租车,具体什么流程还待考查。
最后是地铁,妞子目前只去过两次伦敦,第一次与朋友同行,妞没太多用心。第二次大抵是“孤军进敌营”,所以需要用心在路上。英国的地铁叫underground按字面理解就是在地下,或者叫tube,妞也很是好奇,四处的窥探了一番,难道是因为列车行驶的轨道像管子而得名么?Maybe?伦敦的地铁线路特别多,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线路,但是妞没耐心,数不明白到底都是怎么回事。不过这里妞想说的是,英国的地铁还是挺任性的,会罢工,会停运,会检修,无限种可能。如果运气不佳,遇到地铁停运,只能被迫下车换线,更有甚者,地铁口临时关闭,需要长途跋涉换成coach。这事情在中国鲜有发生,一是因为中国设施先进,二是中国人民头脑灵活吧,为我大中华的先进为荣。走出国门,祖国的荣誉感格外的强烈。在国内没什么体会,出国了才知道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形象这句话的分量。
在地铁问题上有两点妞是很意外的,一是地铁的票,从布莱顿进军伦敦,四人以上可以买团体票,比一个人单买省很多钱,而且可以买通票,一张票一天都可用,火车、地铁、巴士全部通用。很方便,不用一次次买票,不过票要精心保管。二是地铁里的电梯上,所有人都井然有序的站为右侧一列。英国的地铁电梯很窄,两人并排都很紧凑,不过英国人都很自觉右侧站,留左侧给在电梯上想步行的人的通过,于他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的道理也许就在此吧。
六、工作态度
英国人办事刻板,工作态度认真。妞的眼镜液没有了,去眼镜店店员细细询问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眼镜,得知妞的眼镜不是他店里的牌子,坚决不卖眼镜液。从店里送到店外,指路给我,告诉同品牌的眼镜液需要去哪个店里才可以买到。同行是冤家这话,瞬间被打破。这种工作态度,觉得有些刻板。但是对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还是认可的。做良心生意,挣踏实的钱。室友说是因为外国人的法律意识很强,如果出了问题,是需要负责任的。也许吧,国人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强,才会衍生其他问题。
七、生活方式
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国内很不同。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慢,早上商店到十点多才开,晚上五点多就关了,周末开得更晚关的更早。到了晚上除了路上行驶的小车,看不到什么人。夜晚更是安静的出奇。除了pub确实热闹非凡,小的便利店关门很早。前几天去伦敦的书店,十点多到书店,发现门口标识周末十一点半才营业,门口集了很多渴望知识的人,店门依旧紧锁,一直到半点准时营业。这在中国是不会的,周末是营业高峰,商店或其它服务行业都会延长时间。
也许他们想要的更多是生活品质,而非物质的追求吧!被房子、车子、票子充斥的生活,和被孩子、家庭、生活充满的人生,也许他们选择的是后者。人总是要有取舍的,他们不愿做工作的机器,所以这里的咖啡馆很多,空余的时间坐在那里,喝喝咖啡或是看看书,哪怕是放空心灵也是很好的,总不会是行色匆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没有感受生活,那工作或是应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妞在咖啡馆一个人坐了很久,静默着,享受着独自的空放,静静的音乐,旁边人在看着报纸,彼此微笑,友好对视,再回归自己的世界。感谢书店的午时开门,让妞有了这额外的消磨时光,很享受,很自在,很不舍。国内的咖啡馆的氛围分几种,谈情说爱,谈公事,或是小聚会,鲜有这毫无目的,只是为了喝咖啡的“闲人”,也从未见过孤身一人在咖啡馆看报读书的。文化的不同,对咖啡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妞算木讷,不如流的人,但愿意享受静谧的时光,没有功利,没有纷扰,只是随着时间慢走。
了解另外一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当地生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妞会继续感悟,行走着,学习着,反思着……
岩小妞留学记——Immersed in the English culture, I am enjoying and reflecting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