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海灵格著作小串联3——家庭中的序位、家排中的现象学补
在群里讨论“序位”、“良知”等核心概念时,有学友觉得这本新书很精要,需要结合海老以前的书一起看能更好的理解。前面我读海灵格的书并不完整,也正有意补补课。那么,我继续用扩展、补缺的方式完成学习吧。比如序位这部分,我更多会参考对照《爱的序位》;前面提到的有关现象学,今天读到《心灵活泉》,又有一些补充。
【第二章2-5节】序位 - 失序,前伴侣,重组家庭中的序位,原生、旧与新家庭间的序位
序位法则存在于各种关系之间,在每个成员有归属权以及各自合适的位置这两个基本规律之上,系统中成员之间、系统内不同性质的关系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具体的序位法则有些不同:
1. 原始序位是系统内根据成员的归属权以及关系开始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决定,先来者优先:伴侣之间平等,伴侣关系优先于父母身份,父母优先于孩子,孩子按照长幼排序,包括堕胎、夭折和早逝的孩子。
这里海灵格提到了日常就餐等家庭成员在一起时候的位序,比如按右高左低或顺时针方向由高到低排列,这些形式上的讲究我并不理解,形式遵从与关系成功、家庭幸福的关系是不是也是“几十年经验和观察”得到了非精确统计的验证,未得而知。或许从现在开始我把这个观察纳入我的日常课题,活到海爷爷的岁数,会有答案。
2. 系统之间的序位呈现相反法则,新的系统优先于旧的系统:例如新生家庭优先于原生家庭,“只有在伴侣两个人都从他们的原生家庭分离出来后,新的关系才能成功”。另一个常见的情形是,与新的伴侣有了孩子后相当于有了实质的新的家庭,优于旧的家庭。
后面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很容易引起争议,不少人会对后来者的插足持道德评判,认为即使跟新的伴侣有了孩子,也不能纵容后来的关系。不过相对上述位序形式这点而言,我还能想象这样的移动趋向比较普遍可能在多年的治疗和排列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经验性的验证。另外,海灵格也强调,从系统(有孩子的家庭)层面,是遵循新优于旧,但是从伴侣关系而言,前伴侣优于后面的伴侣,前伴侣要被承认、被尊重才能对新的家庭生活不造成干扰。
3. 伴侣关系中的男女从归属时间上说是平等的,但因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一般还是应该将男人摆在前面,排列呈现上,女人站在男人左边“会在灵魂中产生影响”,关系更稳定(“站在右边的男人,会留下;站在左边的男人,会离开”)。
海灵格也承认社会发生了变化,女性也可能因主外而具有优先权,所以在机会上也是平等的。这样,对于男女序位上的形式讲究我就更不理解了。
昨天谈到这个左与右,导师班的奕诚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经》中的说法也做了些补充(参考《浅谈左与右》)对于此类“经验之说”,我仍抱持尊重但不坚信的态度。
在序位法则下,对于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涵盖的范围,相对《爱的序位》,新书将几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明确列入:为家族成员腾出位子的人(如前伴侣)、因早逝或消失使得家族成员得到益处的人、家族成员造成的死亡受害者、加害家族成员的凶手,等。之所以将他们纳入在内,是因为他们处于整个系统的无意识良知的牵引之中,对家族里可能毫不知情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回到基本的序位法则,如果当事人的至少四代之内的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以及上述几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没有得到归属(被看见、被承认、被接纳)或被排除,
“会使家族系统产生一个移动,这个移动朝向重新找回排除在外或被遗忘的成员,并在此使他回到自己应该在的位置。在此之前,这个人会由另一个成员来代表”。
【家排中的现象学】来自《心灵活泉》第一章《求知的途径》的补充
相比《爱的序位》中对现象学作为与实验科学互补的一种求知途径的介绍,《心灵活泉》中则突出了实证科学与现象学方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对立性一面,强调了实证科学适用于自然科学而在心灵范畴难以操作——
“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实证科学的心理治疗相对立的。实证科学透过实验模式找寻重复的规律,以求确定的结果。在自然科学方面,这种方法的确可以控制结果,但在心灵的范畴中却是不可能的。”
在这本书,伯特聚焦澄清了家排中的现象学。家庭系统排列的基本态度是:
“不带目的性的行动、勇敢,对不认识的事物持开放的心态、退守,以及承认眼前所呈现的一切”。
它采用现象学的工作方式。
“现象学是奠基于对真相的理念或对真相的经验”。家排中的现象学工作方式是看见和承认转瞬即逝的真相,对真相的认知,“只能来自感知,随后才出现思想运作,所以是先有感知后有思想,最终才产生认知”。
现象学的工作方式需要高度的自律,“在一片空虚无为的状态下等待,感应即将呈现出来的一切”。“洞见来自舍弃”。
“现象学的运作方式是没有要求、没有知识、没有畏惧,以这种态度让真相从虚空中逐渐呈现出来。现象学的工作方式实际上就是将终极的东西带出来,并且把每一个人与这终极相联结,治疗才算完成”。
伯特用他对“良知”的洞见为例,说明了现象学如何运作。他带着有关良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忘掉曾经听说的一切有关良知的见解”,在虚空中等待,”经过几年后,有如在黑暗中看到一线曙光,我突然了解到什么是良知”。
这里主要提及的是洞见产生的过程,伯特在有的地方提到了从现象学方法得到的洞见在长期的个案积累中也是有经验验证的,虽然无法像在实验科学中得到完全的控制、重复和统计。
我的疑问是,他写成书总结出的这些经验和法则,拿来指引家排,是不是又让排列师带上了先验的概念呢?那还算不算“在虚空中等待真相”的现象学工作方法呢?或许,象乌苏拉老师说的,这些被看见的“真相”是一种“可能性”更确切些?但这样说又似乎缺乏了驱动行动的力量……看来,还是要先放下头脑、跟随灵性中获得的洞见,才有进一步在现实中检验的可能性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