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分享一些提高逻辑能力的心得

2020-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跨界架构师

我是一个着迷于产品和运营的技术人,乐于跨界的终身学习者。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跨界架构师」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我的第「126」篇原创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

最近有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曾经一些我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傻,如此的没有逻辑。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教父》

这话虽然看上去有些鸡汤,但是你放到生活中去观察观察,你会发现真是这么回事。有的人一下子就能洞察本质,直击要点;而有的人则可能大费周章,折腾半天还被困在原地打转,或者被人蒙在鼓里还不自知。

而洞察事物本质的背后必然离不开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否则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

逻辑差的人往往都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想当然

比如,前阵子微软在日本试行一周4天工作的制度,据称工作效率没有降低,反而上升了40%。

这时候缺乏逻辑的人就会说,我所在的公司也应该做四休三,你看人家微软的实验证明了,工作时间短反而效率更高。

其实这只看到了「工作时间」这一个维度的影响,并不全面。比如,

    ■ 为什么微软选择日本试行?而不是别的地区?和日本的国家文化是否有什么关系。

    ■ 当知道要试行做四休三之后,在微软日本工作的人,会怎么想?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性?

    ■ ……

所以,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逻辑强的人,首要前提就是不能想当然。

那么什么才叫「逻辑」呢?

我的理解是,能用因果关系推理的就是逻辑。

因为XXX,所以XXX。

出现了XXX现象,我。认为背后的原因是XXX,因为XXX。

……

怎么判断这个因果关系是否正确呢?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英语:Falsifiability),又称可反证性、可否证性,在科学和科学哲学中用来表示由经验得来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并使用严格证伪法来判别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即“这些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的存在”。

——维基百科

可能你会觉得这个解释比较晦涩。其实这个词出自于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它宣称:一切从经验得来的假说、命题和理论必须逻辑上容许反例的存在,才是科学的

也就是说,一个观点如果不存在反例,那么就是不科学的。

咋一听,你可能会想,什么?!存在反例才是科学的?你是不是搞错了?

认真的告诉你,没搞错。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要去市场上销售某个产品,如果你是这样说:

我们这个产品多么完美,秒杀市场上的其它同类产品,所以你们要买。

这就是缺乏逻辑的体现。

有逻辑的,可证伪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这个产品有什么优势,通过我们的实验能达到怎么样的效果,相比同行的产品有多大差别,如果你也希望在这方面提升一下,那么购买我们这个产品是最适合不过的。

这里面可以证伪的点有很多,

    ■ 如果效果达不到这样,不需要购买。

    ■ 如果效果和同行差别不大,不需要购买。

    ■ 如果你对这方面不重视,也不需要购买。

所以,你可以这么理解,可证伪的点越多,便意味着逻辑性越强。因为这些能被证伪的点就是你所陈述的证据,而证据并不总是100%正确的,所以他们是能被证伪的。

因此,以后再遇到那种,「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XXX的」、「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是XXX的」这种观点你看过算过就好了。

知道了怎么才算「有逻辑」,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有逻辑呢?

先来聊聊思路,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01 明确这是件什么事/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搞清楚这到底是件什么事,就抛出自己的观点,就去下结论,就去付诸于行动。长期以往,自然会导致你的逻辑能力止步不前。

先明确「这到底是件什么事情」本身其实就是在找一个共识,一个大多数人都理解和认可的共识。然后基于这个基础,再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才是有逻辑的。

否则,连一个事物的起点在哪都不没搞清楚,谈何逻辑。

/02  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好这是件什么事之后,就是从各种途径去搜寻信息,然后通过「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出几个核心要素,再围绕着这几个核心要素去搜寻自己的论据。

这点很关键,因为“多”并不代表“好”

有没有核心要素的区别就像你读书的时候复习是带着重点复习还是所有内容都复习。

一般来说,提炼之后你会获得以下三种东西之一:

    ■ 异常

    ■ 共性

    ■ 本质

比如,一个店铺的运营数据摆在你面前,让你分析一下最近用户活跃度为什么下降了。

怎么看?先找到几个关键指标,把这些数据做成一个趋势图,然后去找找这个趋势图里面,有哪几个节点是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去搞清楚这几个节点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优化,哪些东西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

这提炼出的结果就是「异常」。

再比如,为什么国家大力推动ETC的安装,这背后涉及到哪些行业,哪些政府单位,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是怎样的?这就是一种找「本质」的提炼。

/03  如果……话,会怎样/

经过第二步之后,可以确定下来自己的结论了。为了确保自己的结论站得住脚,可以通过假设的方式举一些反例来验证一下。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实际操作验证一下。

可能你会问,假设都是我自己臆想出来的,不靠谱啊。

其实我们做假设,提出的观点是你臆想的,但是具体的论证过程和第2点是一样的,需要通过搜寻信息、数据来支撑。

比如,发现某日店铺的订单量激增,你认为是当日做了什么活动,或者大力度的付费推广导致。那么实际就去核实一下数据和信息是不是这样?说不准是某个商品正好蹭到当时的某个社会热点呢?

好了,思路清楚了,再来看看我们可以实际做些什么来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

/01 多思考,建立知识连接/

在前面的思路中提到的第2点里,不管是类比还是归纳,都离不开知识储备。所以平时可以有事没事逮着眼前的事和物想想,它为什么会这样?哪怕是一些芝麻小事,也可以思考思考背后的逻辑。

然后同样通过类比和归纳与旧知识建立一些连接。这样一来,后续就能用到这些新知识了。

/02  多看看悬疑类电影/

这类影片常常可以激发好奇心,让人处于思考和探索的状态,能够有效地锻炼到我们的逻辑能力,主要是「演绎」能力方面。

如果一时半会不知道看啥,看看名侦探柯南也行:D

/03  多对外输出你的知识/

我们大脑理解一个东西的过程是线性的。所以,不管是写作还是沟通交流,在对外输出知识的时候,你必须需要通过你的逻辑,勾勒出一条线性的内容主线,否则对方就会看不懂、听不懂。

因此,平时多写多说,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

你可以观察你所写的、你所说的是不是让其它人容易明白来判断自己的逻辑能力如何。

/04  自己领域内的问题,先尝试自己通过搜索引擎解决/

遇到问题直接请教身边的经验之士的确是最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这个过程太“舒服”了,不够“痛苦”。

虽然说网络信息现在真假难辨,但是辨别真假本身也是锻炼自己逻辑能力的过程。

况且,通过自己的“痛苦”换来的成果,会比从别人那拿现成的印象深刻的多。而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这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硬实力。

长期以往,你的“搜商”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就先聊到这里吧。

我个人觉得,职场上最重要两个能力,一个是情商,一个就是逻辑能力了。前者做人,后者做事,缺一不可

好了,总结一下。

逻辑能力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是一片朦胧不清的,还是有迹可循的。

那些聪明人,其实就是逻辑能力强的人。只要你多多刻意练习,相信你也可以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和Z哥一起练习吧,赶紧行动起来。

推荐阅读:

    ■ 与其每天重复,不如试着构建「正反馈闭环」

    ■ 何构建知识体系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右下角的「爱心」,支持我的创作~

▶ 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个人微信号:Zachary-ZF)。坚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原创。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跨界架构师(ID:Zachary_ZF)。

如果你是初级程序员,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序员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颈想拓宽一下视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技术」,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如果你是运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束手无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运营策略,以丰富自己的“仓库”。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运营」,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定期发表原创内容: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一些深度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