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笔记】象征性输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5259573/91156c445e438815.jpg)
年初给自己定了些小目标,“看24本书”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看书?
也是因为迷上了码字,才发现自己的见地总是不深入,描写得连入木都算不上,更不要说能入木几分了。
想着是自己本来行路不多,读书更少,便把看书列入了小目标,想着输入一些是一些,这样多少会对输出有所帮助。
即使没有,那也能长点儿见识。更何况盛传“人丑就要多读书”,为了自己的容颜,也算努力了。
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三本:《围城》、《我们仨》、《追风筝的人》。
《围城》、《追风筝的人》属于小说类的。有时候睡前看几页,还会做梦,梦见和小说里的人物有关的场景或者故事。
所以感觉看小说似乎比看电视剧还要深刻,可能是因为电视的影像是直接呈现的形式,眼睛和大脑直接接受就行,毫不费功夫。
而小说是由文字组合,眼睛看到后立马传输给大脑,大脑反应迅速,3D建模一样, 一词一句的勾勒场景、塑造人物。但是又远比电脑建模有内涵的多,仿佛是带着感情在一点一滴的组建。
看完第一本《围城》,我在码字时,已经开始注意人物或物件、场景的描写。试着把他们具体化,以物代物的形象化,试着以此来唤起看客们的感同身受。自认为这算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吧。
《我们仨》里有生离死别,但更多的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小家庭里的各种不起眼的幸福,弥留深远的记忆。
特别记忆犹新的是:
钱钟书长年在外,某次归家,女儿媛媛把他当陌生人一样对待。特意拉开钱先生和杨绛先生的距离,并说到:这是我妈妈,你去找你妈妈。
钱:我可比你先认识你妈妈呢。
媛:我生下来就和妈妈认识了,你可是生下来好多年以后才认识的妈妈... ...
杨绛先生十分惊讶,更是惊喜,这就是她那“格物致知”的女儿啊。
《追风筝的人》小说里的长串外国地名和姓名,居然没有影响我的阅读。最后两篇的时候,晚上做梦,梦见家里来了恐怖分子,把一家人给挟持了,我惊慌失措汗流不止时,终于惊醒了。犹如体验了阿米尔想要在阿塞夫哪里争夺索拉博的滋味。
文中正直忠实的哈桑、自私后觉醒的阿米尔,正气魄力的父亲,受伤无数后自闭的索拉博... ...一个一个立体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久久停留着。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情义才是内心的归宿,家人才是四处可安定的居所。
今晚,开始翻第四本——《受戒》。
欢迎留言荐好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5259573/db81bd5cbaaeebf0.jpg)
橙子,86天蝎
一个审美偏差的伪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