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顶三天
周六早早醒来,按照计划带大儿子去国博看展,他跟只猴儿般上蹿下跳,在人海中不一会儿就杀出一条路。我们早早进入“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因为有门票,少了很多人,真正看展的人潮还未到来,我们赶紧踏入艺术的殿堂,说实话国博这次布展的视觉效果不太好,跟大师画摆在一起,明显的相形见绌。或者说因为大师的画太好了,才显得展陈不够好。
带着小朋友看展实在很难受,因为他会不停地分享他感兴趣的点。而我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点。所以我只喜欢自己看电影自己看展,不喜欢被打扰。可是我又觉得应该带他。毕竟带着孩子熏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一个人输入的都是好东西,再看到不够好的东西,他就能识别出来,甚至直接可以感受出来。
溥仪不光是末代皇帝还是个文物鉴赏家,为什么他有那么好的眼力。是因为那些拿给他看的老物件都是自己打睁眼起就耳濡目染天天见的东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不想用高深莫测的术语解释,因为我确实也说不出啥高深的理论,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展,看展,大量看展。看的多了自然知道什么是好的。当然,看展的前提是甄别好的展览,那些红色海洋歌功颂德时代的只是Zz宣传画,不足矣驻足,要看就去200年300年甚至1000年3000年前的东西,那是真正的艺术品,是真正的珍宝。
很多人又说,粗糙暗沉的瓶瓶罐罐有啥可看的?很多人又说那些不够精美的画面又有什么看头,问的好。其实最初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可是当你耐着性子去看,看的足够多,就会发现它们质朴的美,无法重现无法超越的美。
很多人肯定认为时代发展,艺术难道不应该是进步的吗?其实不是的。不知道别的领域如何,因为我不懂。仅就懂一丢丢的艺术来讲,仅就具有一点点审美能力来说,艺术没有进步,不但没有进步,而且严重倒退。这就是为什么文艺复兴至今无法重现,为什么敦煌壁画成为极少数懂得其艺术价值的专家们痛心疾首的爱怜,而创作它们的人籍籍无名,他们才是真正的无法超越的艺术的稚子。
那有些恐怖的造型,飘逸的动势,只有艺术的孩童可以如此无拘无束,留下聪明的现代人要么看不懂,要么说一句画的什么呀,要么摇摇头跌入无比精致又拙劣的繁华世界。
一直还想再去,想自己独自一遍遍的看,一遍遍地站在大师的跟前,看着他们一起散步,聊天,互相品品画。他们之间有的相差几百岁,有的相差几十岁,但是好在有美术馆这个好地方,把他们全部招揽进来,让大家集体认识他们的笔触和光影。
看展有个小插曲,刚到展厅无数的电话执着地打进来,跟更年期妇女一样失控地狂轰。我一个小时后回过去,天下乌鸦一般黑,而我坚决不会从艺术的殿堂离开去加班。
所以在看完展后,小朋友又兴致勃勃看了宋代瓷器展,小朋友的审美真的很好,他对着一个个朴实无华又绝美清逸的造型,忍不住一连串的感叹。孩子和艺术的稚子,是和谐的是彼此舒适的。
有人说哲学家是大儿童,也有人说艺术家都是孩子,是的,这两门最难学的学科没有孩子的敏锐和真挚以及赤诚,确实难以靠近,也难以学得一点皮毛。像孩子般学习,准没错。所以,下次我尽量带着小老师去一心一意地陪他看展,跟他学习。然后自己可以再独自看一遍。
下午的时光一直在加班,孩子在单位四处逛悠,他说,“你单位真好呀。”我没有告诉他真实的生活,只是笑了笑。我希望培养孩子,具有挑选生活的能力。
唯一可以安慰我的就是,我的作品确实好,审美上来了,技术都不是个事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84301/0f5bf781f13fcdf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84301/a641e07469362cd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84301/98d3ebb86457fd7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84301/b0c8f9b1e9ef721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84301/27cee7162d104339.jpg)
小朋友说,“提香”是生活提点香吗?妙句!给生活提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