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读书摄影

张承志:我是一位从未向潮流投降、至多两年就超越一次自己的作家

2019-05-09  本文已影响15人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读了张承志的《残月》,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海固的荒凉贫瘠。光秃秃的砂石山沟,粗砺砺的穷山恶水,贫苦的生活条件。杨三老汉在青海逃难几年且只能攒下三十个元。那眼漏风的破窑里没有灯盏,一夜夜地,心里只剩下真主能唤上一唤。杨三老汉忍着身体的疼痛,赶往寺里去做晚祷,一路上因为担心自己会迟到,而不断责怪自己不该吃那两晚酸汤面。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一想到总是不能每天五次礼拜,有事甚至连晚上礼一次也做不到而心生羞愧。文章中不断出现“人总得有个念想”。

是的,在这西海固的穷山里,人活得不像人样,日子是亡人舍下的一半,心是碎了一半的心。可是一切又是万般的平静。这就是因为西海固的人心中有着一个念想。这个念想就是对伊斯兰教真主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在这贫瘠的八方知名的西海固,他们历尽艰辛修建了一座漂亮的寺,连杨三老汉也卖了家里值钱的鸡,凑了一手扶拖斗砖瓦。漂亮的寺与西海固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正是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物质生活贫瘠的对比。是念想伴着西海固的人民度过贫穷困苦的日子,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张承志是性格鲜明、里最坚定、风格极端的一位作家。他既不断地寻求突破,又始终坚定不移。他在《语言憧憬》中说:“我是一位从未向潮流投降的作家。我是一名至多两年就超越一次自己的作家。我是一名无法克制自己渴求创造的血性的作家。”张承志在《生命如流》中曾经自述:“别人创造的是一些作品,我创造的是一个作家。”我们谁都不会想到张承志是一位北京作家。老舍曾经说,“北平除了风,没有硬东西”。北京接受一切。张承志却与他生长的这座城市以及当代文坛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崇尚信仰是他的人生追求。

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等等。

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事实上,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不信仰宗教并不等于没有信仰。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只要你相信它,并以此解释你存在的理由,它就是你的精神支柱。不同类型的生活目的构成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的信仰基础,也可以说是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复合反映。当人们信仰的某种价值超越了单纯为了个体功利的目的,变成群体、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时,对这种价值的信仰就会从纯粹为了个体追求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利益的层面,从物质的、有形的层面上升到精神的、抽象的层面,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上升到人类社会与宇宙的无限性。

信仰对人的心灵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仰使人坚韧。信仰能使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坚忍不拔,战胜困难,无论处于任何环境都能以积极上进的思想对待生活,这一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证实。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在克服这些困难时,信仰能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发现在有信仰的人中,自杀现象很少,灰心、失望、自杀等消极现象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信仰的人身上。其原因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有信仰的人,他的精神有寄托并坚信会得到佑助,而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就觉得没有生存的希望。

其实,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的信仰,被灌输的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真正明白自己信仰的人是觉者,智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