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专题征文简短读书笔记读书

重读经典| 《棋王 树王 孩子王》知青年代的小故事

2018-01-23  本文已影响38人  斐乐苏菲

—1—    

中共十八大之后,习主席的扶贫政策在全国重点推行,真正的贫困人民是怎样生活的?估计正在看文章的你难以想象。尤其出生在80年代后的我们更加体会不到真正的贫穷是怎样的?以及面对贫穷,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是怎样的?

五、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下乡我们都是当做故事来听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我们很难有切身体会。

曾经一度我对于那个年代的任何消息都不敢触碰,也许是因为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也许是因为那是一个没有章法的年代。

但当看了阿城的《棋王 树王 孩子王》后,发现那个年代也有值得探索的地方。

让我们通过《棋王 树王 孩子王》来感受那个年代的故事和可爱之处吧。

—2—

阿城十二三岁时遍览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雨果等中外名家的著作。中学还未结束文革便开始,高一时学业中断,下放山西插队,并开始学画。为到草原写生,到内蒙古插队,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

阿城简介详见百度百科。正因为有了知青下方的经历,才能够真实的写出当时的城市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以及农村人民的艰苦朴实。

《棋王》

书中的主人公王一生是“棋王”,母亲是窑子出身,怀着王一生时和现在的丈夫结的婚,生下王一生妹妹后,身子骨就一日不日一日。

一次王一生看到别人下棋后,就迷上了下棋,为了母亲教导的不耽误学习,每日回家快速的完成作业,在帮母亲折纸时,心中默默下棋——盲棋。

对于象棋日复一日的琢磨,让他成为学校的棋王。随着知识青年下乡政策的实施,王一生和书中的“我”在火车上结识了。下放到生产队后,在妹妹能够挣钱贴补家用后,王一生经常请事假,到各个生产队找人下棋。

我说:“你不挣钱了?怎么活呢?”他说:“你不知道,我妹妹在城里分了工矿,挣钱啦,我也就不用给家寄那么多钱了。我就想,趁这工夫儿,会会棋手。怎么样?你一会儿把你说的那人找来下一盘?”

找到书中的“我”后,遇到另一个关键人物——会下棋的富家子弟“脚卵”,经过多次较量,王一生获胜。并且得知半年后有一个地区运动会,其中有棋类的比赛。

半年后,王一生因请假太多,没有得到参加象棋比赛的资格。“脚卵”通过关系,可以给王一生一次机会,但朴实的王一生坚持通过自己的办法——以棋会友。

我说:“脚卵家里有钱,一副棋算什么呢?他家里知道儿子活得好一些了,棋是舍得的。”王一生说:“我反正是不赛了,被人做了交易,倒像是我占了便宜。我下得赢下不赢是我自己的事,这样赛,被人戳脊梁骨。”

在棋类比赛决出前三名后,王一生要和亚季军进行比赛,得知此事的其他人,都想与王一生一赛,包括冠军在内。最终王一生同时和十人下棋以定输赢,这引起当地的轰动——上千人前来围观。

除了冠军——没有到现场,有人来回跑着报棋路,其他人都败下阵去。从早到晚,王一生一动不动,似已入定。最终之前的冠军——一位老者来到现场,以和局结束了此次比赛。

书中展现了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后,不管贫困的王一生、还是富家子弟脚卵,都有一颗赤诚互助之心。

其中王一生对于母亲生前的嘱托铭记在心,在完成母亲心愿之时才追求自己的爱好。也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棋子、也没有时间与别人下棋,让他学会了自己与自己下棋,专心致志的研究棋路,最终成为棋王。

这也是当代人值得学习的,我们在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时候,是否在完成了亲人的嘱托和对于亲人的抚养责任之后。我们对于朋友的帮助是否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同样也要换位思考,别人在给予我们帮助时他们付出了多少?

你所说的安好建立在多少人支撑上的呢?

《树王》

肖疙瘩——当地称为“树王”,当地的干活砍树能手,却每天在菜园地里忙活。

一批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当地的山地上去砍树。其中的代表人物李立,来生产队时带了一箱子的马列主义毛主席语录等书,思想里整天是“破四旧”,他认为当地百姓之间流传的——山中最大的一棵百年老树不能砍,否则有人要遭殃——这是四旧,如何破除?那就是砍掉那棵树。

经过一个多月的砍树劳作,大家的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在砍了其中一座山头仅次于百年老树的大树后,李立准备砍那颗百年老树。

“树王”肖疙瘩以身护树,要砍此树必须从他身上砍过去。但禁不住当地生产队支书的游说。

支书走开,又回过身,缓缓地说:“老肖哇,你不是糊涂人。你那点子错误,说出天,在我手下,我给你包着。你种你的菜,树你管得了吗?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我一个屁眼大的官,管不了。你还在我屁眼里,你发什么疯?学生们造反,皇帝都拉下马了,人家砍了头说是有个碗大的疤。你砍了头,可有碗大的疤?就是有,你那个疤值几个钱?糊涂!老肖,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你受罪,我也清楚。可我是支书,就要谋这个差事。你这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学生们要革命,要共产主义,你拦?”

最终百年老树被砍,整个山上的树都被烧了,说是要砍无用的树,栽有用的树——但什么是有用的树呢?

山被烧了之后,肖疙瘩就一病不起,没几天就病逝了。病逝后被埋在之前的百年老树边上。随后下了一星期的雨。

烧过的山上的木炭被雨水冲下来,黑黑的积得极厚。一条山沟里,终日弥漫着酸酸的味道,熏得眼睛流泪。

一架山秃秃的,尚有未烧完的大树残枝,黑黑的立着,如同宇宙有箭飞来,深深射入山的裸体,只留黑羽箭尾在外面。

我们要常常思考,别人所坚持的肯定有他的道理,在你进入到一个新地方,比如一个新公司、一个新城市、一个新国家时,必然会面临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之事,也许在你之前所在的思想里,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但未必不适用新的地方。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新奇之事,新奇之人。

《孩子王》

文中的我外号“老杆儿”,因为之前上过高一,在当地下乡知识青年中读书年级最高,在当地学校一名老师离开后,被委派去学校教语文。

对于仅读完高一的“老杆儿”来说,下放农村劳作已七年,现今要去教初三的语文,换做现代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只有赶鸭子上架。

第一节课,了解了学生面临的问题。第一、没有课本,上课全是抄书;第二、初三的学生许多字就不认识,水平不及当时城里五年级的学生。仅有认字最多的王福认识三千四百五十一个字。

王福也就是文里突出描写的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个哑巴,名叫王七桶,外号“稀屎”,但干活最好,“老杆儿”和王七桶有一次到生产队拉粮食的经历。王七桶一人顶的过正常人五六人,重活累活都他做。虽然干了活,在别人眼中却是应该的;而且还会得来私下里的嘲笑声。

为了出人头地,王七桶的儿子王福发奋读书,对于老师教的字,专门有个本子记录。“老杆儿”第一堂课不知如何上,王福把上课的流程给“老杆儿”讲了一遍。

随后,“老杆儿”思考如何教学生有用的东西,不求上高中,但多认识几个字,一件事能写的清楚这是最基本的知识。

但在当时却是不允许的,老师必须要按照课本的大纲一颗一颗的讲。写东西都是毛主席语录、大字报等。这些在文中的“我”看来完全没用。

经过一个月的授课,学生们慢慢学会了如何写出一件事,但最终却遭到上级领导的审查,被剥夺了教师的资格,又重新发配到生产队去参加劳作。

文中多次提到的物体线索——“字典”,这是王七桶希望给儿子王福买的工具书,这是老师的老师;“老杆儿”因为借来的一本字典,作为上课的镇课法宝;一次王福和“老杆儿”打赌,王福的期盼就是“字典”,虽然最终没有得到那本字典,但却每日放学在“老杆儿”那里抄字典;最后,“老杆儿”再次被下放,字典被他送给了王福。

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文中描写了那个年代很多人所经历的无奈,老师想真正的教书——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学生想有课本不需要抄书,有一本字典,这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都变成了不可能。

其实任何社会都存在它的局限性,比如现在的教育,是否就是学而有用的?我想也不尽然。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学生需要更多的接触社会,更多的品德教育,思想认识教育。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关系不是很大,后天可以再学习;但如果一个人从思想上没学好,那后天就难以改变。

这虽是一本写半个世纪前的书,但对于当代的人们仍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学院征文】一起重读人文社科经典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