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啊

聊反思 | 那些大学阶段的国际交流带给了我什么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572人  lisaljy

第一次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要说之前一提到国际交流,脑子里冒出的定是“高”,“大”,“上”三个字,确实,在大多数人眼中,能有机会走出国门,参加一些国际大型活动,一定是很了不起的经历。而如今,在国内越来越重视的本科教育的趋势下,国际化也成为了本科教育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想过那些大学阶段,本科阶段的国际交流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为何一定如此追寻这样的机会呢

纯瞎聊,在我看来国际交流的机会层次分为两个阶段,开拓视野阶段&专业提升阶段,其实不仅仅是国际交流,很多大型的讲座、活动其实都有这样的效果。在开拓视野阶段,带给参与者的是思路、格局方面的触动。接触过去未曾接触过的领域,尝试过去未曾想过,或压根就不敢去想的事情,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恍然间意识到原来我们的身边真的存在着看似遥远的家国情怀。这些交流活动经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给予我们一种做梦的勇气,让我们去发现人生除了吃饱穿暖的其它意义。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东西太过虚无缥缈,是一种“上层阶级”的理想化生活,然而就我自身的体验而言,我觉得它们利大于弊,是它们让我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故事可讲的人。

另一方面,仍从这些杂七杂八的活动的第一阶段来聊,不仅仅是看到了,接触到了更高视角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认识了那些和自己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的人。从与他们的聊天中,能勾勒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世界。嗯,说白了,这些活动经历对于涉世未深的我们而言,是一种看世界的渠道,当然,若只是单一的从这个角度去观摩我们的世界,未免显得过于片面,因为它确实过于理想,让你无法真正触及到那些桌面上探讨的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依稀记得,大一大二的自己疯狂的参与这些活动,感恩那些曾经给予了各种各样机会的平台,立人班,MA,JD RUN,留基委……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让我认识了很多难忘的朋友。然而,步入大三的后半阶段,我却越发的“心虚”我觉得自己没有输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活动参与进去,发现能做到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一个积极的“旁观者”。这个时候的我,可能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寻思到了T型人才的意义吧。想要玩跨界,你得先把一个界溜顺。

其实聊到深度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深度就是必须要掌握一门特定的技术,但务必要能够深入的考虑问题,在从高大上的战略性角度聊之前,最好能深入且深刻的体验过这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当然,这样的说法和认知还值得推敲,但至少我认为在从务虚的角度看待世界后,一定得亦实亦虚,甚至踏踏实实的看世界。而未来,亦即我所感知的下一个阶段或许又该再一次务虚。

当专业知识或看事情的深度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得开始寻思着输出,寻找可以交流的机会,让思维再一次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graduate level的国际会议机会会远远多于本科生,不论是参会几率还是参会补助,都十分可观。

当我们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角度走过本科阶段的视野开阔阶段,在未来,就得要开始努力做一个业界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参与者,此时的国际交流,讲座会议等各色经历才能起到一个质的提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