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引导和监督
小孩子就像回力玩具车,没有父母给足马力和摆正方向,慢慢跑几米就没了动力。大孩子则像跑在轨道上的火车,虽然车上有驾驶员,但驾驶员的职责是出现意外情况时力挽狂澜,并不需要他时时操控。
小孩子变成大孩子的过程,便是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火车轨道和动力。轨道就是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学习意识,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树立起的三观,有了这些他们便是不时时监督也不会跑偏。动力就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马上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小人,只要吸入知识,小人便会成长,便会快乐。
但就是这轨道和动力在帮助他们修建成型的时候,力度最难掌握,轻不得重不得,一下不好就要适得其反。这就要求父母不但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能在孩子面前做一套,背面一套,或者只要求孩子如何做,而自己却不做。还要有察言观色的能力,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越精致的工艺品,往往要花费更多心神和工夫。看他们有疑惑和忧虑时,适时沟通、开导与鼓励。
朋友家有个读初中的儿子,刚上初中时学习还可以,慢慢地有点跟不上。朋友抱怨说数学不会,英语不好,语文不行,可是回家我又不会教,接着长叹一口气,大有破罐子破摔爱咋咋嘀的意思。
听了朋友的话,我在心里也发愁。越是这种情况只怕让孩子报补习越是学不进去,反而更加抗拒,但要是放弃,孩子还这么小,不上学又能做什么。我说那还有什么办法没有?
朋友激昂地说,办法多了,他为此还专门听了一些教育这么大孩子的网络课,但是有什么用,孩子又不服管,就是学不进去,什么让父母跟着一起学,一起参于讨论都是扯淡,又不是我上学。
听了朋友的话,我紧紧地闭上了嘴巴。孩子到这个时候,这样的状态,最重要的就是父母,问题就出在父母,这是似乎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父母却做不到。
孩子暑假时老师发布了一个墨香读书的任务,一期共有八本书。刚在群里通知发布时,一些家长就讨论在哪里买这些书。暑假第一个月刚好我身体出了点问题,出院后又休息了大半个月,这一个月时间一直把孩子放在她奶奶家。
所以不但书没读,一直也没买,因为孩子读了书,还要在手机上答题。每天要麻烦老人家不说,孩子一个照顾不好,便养成了时时拿手机看的毛病,所以干脆搁置了一个月。
本来还担心老师在群里点名,报告大家的读书进度,不过后来看应是自愿行为。暑假第二个月,马上在网上买了书,孩子每天读读书,在网上答答题好不满足。可是好景不长,把其中三本她觉得有趣的书读完以后,剩余的便再也不碰了,读其了其它书。
我拿来书翻了下,书还是很不错的,都是很有内涵实力的作家,几本书展示了几种不同的领域,有助于孩子拓展视野。于是我鼓励她多答题,看在班级中谁得的小红花多。
这样又读了两三本儿,暑假终于结束。开学了一周也没见孩子再读剩余的两本,问她原因,说是大家都不再读了,老师也不要求,况且她觉得自己已经比别人读的都要多了。
其实,就是成年人,也时常有这样的疑惑,知道一件事应该做,但又觉得太辛苦,一时看不到回报,没有必要再去做。
这便是轨道和动力不够完善,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和真正体验这件事带来的成果和乐趣。这个过程不会那么有趣,是需要突破一下忍耐极限才能到达的阶段,毕竟,人生说长不长,但说短亦不短。有些事,即便方向是对的,是自己最初喜欢的,但慢慢地,千篇一律地重复,也会失去兴趣。很多人都停留在了百分之八十的高度,不再攀登,从而与山顶绝美的风景无缘。
为了营造读书氛围,晚上读书时我特意坐到餐桌旁。试着对孩子提要求,剩余的两本书,每天必须读五到十页或者十多页,看自己乐趣和心情,不强求,读完答题继续积累小红花。
几页书听起来还是非常容易的,在最初两次她还好胜地,特意读到我要求的最多数量,每次都是十多二十页。不过也就两天,之后每天读个六七页,两三天才能答一次题。
我看了看她正读的《西沙群岛》这本书,问她书怎么样。对于起初有抗拒心理的书,大概读时是没什么记忆点的,因为连细胞都是抗拒的。因为这个问题,她细细审视起书的封面,扉页和封底,看了作者介绍,回忆书中的一些内容,然后真诚地评价说很不错的作者,很好的书。又念起一些书中的内容,祖的领土、海域、小岛这些,我听来也觉有趣,素来这方面知识匮乏,过一段孩子读完,也要拿来读一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