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世界《书法》
其实书法的书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和念经一样,以笔管摄心,书写的本身就是高度专注的过程。正心诚意,庄敬严肃,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以笔,传之于纸,将自己的身心平静下来,规规矩矩,以宣纸为镜,以章法布局为观,一笔一划的临帖写字,心澄神住,作字时自有一种敛神藏气之态。首先自己的意念专注于书写,其次在书写的过程中安静下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自然放松,长时间的平和会使人的身心得到极大的休整,这是最好的恢复,这种恢复又会产生新的能量而被储存下来。诵经是将人的心理用口诵心念的过程专注,书法是用写的形式专注。一切修行中以修心为上,所以书法中的摄心、静定、涵养、清明、绵密、专注功能是修行诀窍的关键部分,不可忽视。
再说信。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在此不但是人生的根基,更是我们取得进步和福报的前提。秦末时季布的一诺千金使得刘邦也拿他不得,他的朋友们为了他真是两肋插刀啊!但这也说明了季布的信用在朋友们心里的份量。再有一个就是尾生的“桥下之盟”,虽大水暴至桥毁人亡而不失信于人的故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信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至于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也是对自己能出人头地的极大信任才逼拶自己的。所以大概一个人要成点事,信心信用信念信誉信任是绝对不能没有的。总之我们要想获得全面的提升就必须要对里外都建立一种信任,既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也要相信在师友的帮助下自己能攻克各种难关。这让人也想到凤凰教众鸟垒窝的事,乌鸦以为只是在树上三杈的地方搭一些树枝这么简单,便早早飞走了;麻雀以为建在檐下也飞走了;燕子走得晚,所以窝垒得最安全也最舒适。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差异就这么大。所以当你身边的师友从你的眼睛里读不出对知识的渴望,读不到信任,读不到依止,那么老师又能传授给你什么?我们往往以为学习只是知识的一种转移,其实这又何止是以一灯而燃百灯呢,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心心相通和情感的相互慰藉,缺少了这些,学习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这个时候我们要检点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安定,够不够沉稳,能不能接受等等,如果我们没有学到东西那可真是要反思反思了,顺缘是好事是增上的,逆缘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增上呢?所以你要想把窝垒的好,前提就得自修,除了摒弃自己的疑心以外,要去除我们身心的执著,得耐心的对你所尊敬的师友有充分的信任和依止,然后自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学有所得。
可是进一步,什么样的师友值得信任呢?本来我们还想学到些东西,结果因为对所学东西的不了解,会一误再误。本应该正信的搞成了对立,本应该临摹的一再错失,本该是正路的而弯上加弯了。一般而言堪为师友的正信建立在第一,所临摹的法帖和作者是历代以来被传颂具有正能量的前贤;第二,该法帖的作者是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有过人之处;第三,书法优秀行止足以为其他人模范;具备了这些优秀的特点,剩下的就是我们踏踏实实的学习了。
有了十足的信心和可信任的历代书法前贤,加上遇见了可同修共研的师友同学,通过不断临帖、揣摩和对历代书论的研读,我们在求知问道的过程里自会见惑解惑,见疑辨疑。有两三年的学习过程和临帖实践,传统文化的这扇门就会渐渐被推开,我们会看见一个更广袤的世界和更多伟大纯净的心地。这时没有人要求你,你都会自觉的生发起要与历代先贤思齐的向上心,我们的世界是争来抢去要实现物质极大丰富和改善自己生活状态的物欲世界,推开后就会从一箪食一瓢饮的陋巷状态里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至此才到丰子恺先生理论的第二境界----艺术的世界。
到什么境地说什么话,艺术有艺术的语言,也有它独立的变化方法。这也是我们在入门后自然会思考的问题,那么在横竖撇捺到位的脱帖学习后,研究书法中的气韵以及形式、章法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必然会提到我们的学习日程上来,这种过程里就有必要结合历史学、美学、文学、文字学、诗词学、平面构成、色彩学等的修习综合提高了,以此方法假以數年的研习,书艺和人生都会得以锤炼,这种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行为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必修之课,也是必由之路。
修行就象一个刚入笼子里的小鸟,因为野惯了,突然被束缚在笼子里便会感到极大的不自由,于是不停的扑腾,也因之觉得空间不够用。有一天,当你已经能自由的驾驭自己的心时,原来一个笼子的空间都用不完!这大概是不逾矩的最好说明,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断的提高技法、章法、笔法、墨法和方法,最后静下来一思考,所有的法无外乎心法,一笑释怀,或者下来再写不写书法,又如何能逾的了矩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