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悟出来的那些事儿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部门在下午上班时间,组织了午读。最先领导的目的是想要我们练好普通话。
起初我们各自拿自己准备的文章去读,显得杂乱、随意。彼此听了没有什么感觉,甚至觉得十分无聊。
后来我们决定共读一本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是“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这篇书蛮应景的,因为我们是做教育工作的,很多老师也已经是妈妈了。
第一次共读我因为要参加小孩子家长会,就请假了,没有参与。第二次听了二年级老师读了序,听完就频频点头,书里很多观点我都觉得特别认同。
就在昨天,一年级老师共度了《大自然是本无字书》。听完,最有印象的是,作者带女儿去爬山过程中看到的“蚂蚱之斗”。在这个场景描写中我体会到一些事儿。
陪伴孩子要有耐心
这场蚂蚱之战,持续了半个小时,作者就陪着女儿观看了半个小时,看到作者描写战斗的情景就知道,她们观察得是多么仔细。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带孩子逛公园,现在的公园娱乐项目很多,沙池、捞鱼、骑电动车、蹦床等等,简直是孩子心目中游戏的天堂。
孩子们是玩得忘乎所以了,我们大人也陪得累成狗。我和老公一起说得最多的就是:该回家了。
可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哪里肯听,每次都是一场“斗争",最终我们大人用所谓的“威力”获胜,揪着孩子急匆匆回家。
和作者相比,我们的陪伴则显得太急躁,感觉就是走个过程。不过,我愿做个“知错就改”的好妈妈。
下次带孩子出去游玩,我会说:“来,娃娃们,敞开了玩!今天爸妈陪你们到底!”哈哈哈哈!
对性不要羞于启齿
蚂蚱大战后,赢得那方当场就享受交尾的胜利成果了。我不知道你会怎么做哈,若换作是我,肯定会红着脸扯着小孩子,赶紧逃离。
其实听得时候我有偷偷观察,同事们脸上也有不自然的羞愧之色。这也不奇怪,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貌似性都是难以启齿的,更别说当众讨论了。
可是再看看作者,非但没有羞羞地带着女儿迅速逃离“现场”,反而给女儿讲了一些男女之间性的问题。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半,尤其是大宝好奇心越来越重,“妈妈我是怎么从你肚子里生出来的?为什么我和弟弟的身体不一样呢?”每每这时,头是真的有点大!
这时真的得向作者学习,自然主动地把这些讲给孩子听,也可以买相关认识身体,宝宝如何出生的绘本读给孩子听。
我们大人不遮不藏,态度正,是最重要的。我可不想我的孩子像我一样,傻乎乎,懵懵懂懂地度过青春期,恋爱期,甚至是稀里糊涂地就生了俩娃。哈哈哈哈!
说到这里,想起一件事,十一二岁时,在一帮姐妹里,我是最先来大姨妈的,其他小伙伴没来,所以我被当成异类。
而且我自己也怕得要死,觉得一个人留这么多血,非死即残。后来一个刚读初中的姑姑(村里按辈分叫姑姑)放假回来了。然后她就跟我讲,要是想治好这种“流血的病”,得把子宫割了。
我一听来劲了,就直接问,割子宫得花多少钱,估计她也拿不准,回答我说,反正要很多钱。
所以从那以后,我立志要攒钱割子宫。直到我读初中,发现不止我一个人流血,再加上生物老师脸红着说,生理课那节女生自己学。我就恍然大明白了。
就这样,割子宫的志向就夭折了!现在想起这段经历真是傻得够够的!哈哈哈哈哈!
一直觉得做了妈妈后,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配得上我的两个娃。这种想法我个人觉得很好。我才不想做自己不飞,使劲让孩子飞的笨妈妈呢。妈妈们你么们咋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