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鲁宾孙的人文旅行志城 事

写不尽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

2015-05-06  本文已影响1268人  端木刺
中国古代最悲伤的乡愁诗恐怕要数这首《十五从军征》了 实际上,乡愁在古代应该算是一种贵族情感

这种情绪真正成为一种规模化的大众情绪而广泛渗透到社会每一个阶层身上,应该是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这个时代才是传统农业文明受到最大冲击的时期。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人类社会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的农业劳动者要在短时间内转变为工业劳动者、商业从业者,以前他们一直熟悉的、已经祖祖辈辈传承了千百年的旧习惯、旧方式一下子要全部被打破的,迎接他们的是新生活、新方式。这样的变化对于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冲击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那个时代的人。

肇始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引起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次的社会变化,不再是一个局部、短时期动荡那么简单了。以往的迁徙,无非是“治乱“的循环,不过是换个皇帝,改朝换代,新瓶装旧酒。所谓的新年头,老日子,并不会带来适应性问题。即便是那些有条件有机会流动的”星夜赶科考“者,他们所经受的变化,也无非是他乡异地,乡村城市而已。人际方式、社会结构等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依旧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这一次,是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是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其涉及范围之广,波及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见的。因而它的影响也是整体性的。这个变化,在近现代的中国尤其激烈和快速,并且到现在还远未结束。由于它至今仍在延续的冲击,让人感觉中国人的乡愁作品似乎格外的多,甚至有可能是世界最多。

当然,这其实还与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关——识字率。进入工业时代,由于各方面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以前专属于贵族的“识字人“阶层空前扩大了。更多的人受教育,更多的人识字,更多的人能读能写。千百年来一直听不到声音的庞大沉默群体开始能够发声了,他们开始为自己代言了!于是他们也有了乡愁,也会有感怀,即便不写出来,但已经会共鸣、会感动了。所以我以为是进入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被卷进了变迁的队伍,开始了从农村进入城市、由农业转为工业的近代化、现代化征程,乡愁才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情感,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情感。这一时期各国有关该题材的作品都不鲜见,其中的内容和情感也多有类似。

鲁迅《故乡》插图,这应该现代中国人知道得最多的乡愁文章了

可以说,乡愁是历史的,但它的广泛和普遍是时代的。我敢相信,处在急剧的时代巨变中的人,乡愁感一定是最强的,感怀一定是最多的。而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变化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样的剧烈,所以,处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变迁人群,这种感受应该是最强烈的。有人说,这些所谓的乡愁感怀,其实更多是一种中产阶级的情感。但也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诞生出数量巨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所以,它依然是时代性的。

它的时代性不仅体现在变化急剧、波及范围的广和涉及人群的多。还体现在,就连这种情感本身也在剧变当中。处于变化中的你我似乎刚刚才生出情感,想在空余的时候偶尔感伤一下,而它几乎不给人以喘息之机,又在快速地走向消逝。

在你乡愁还没写尽的时候,记忆中的那个故乡,已经没了。

故乡

一切源于变。除了快速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迁,乡愁的产生其实还有一个文学性前提——那就是:一、故乡要是值得怀念的,让人留念的;二、故乡跟自己现在的所在要是反差巨大的,让人感怀的。而在急速地变迁年代,这种反差的变化刚刚呈现出来,人们还来不及说再见,那个令人留恋的故乡却已经走远。人世间最悲伤的事莫过于此了吧。

也许有人又要说,这是一种小布尔乔亚式的怀旧情绪,无非是不能接受变化,不愿接受现实。果真是这样吗,这仅仅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感伤吗?我不觉得是。或者说,是又如何?

我想,如果不是刻意抵制,念旧应该是一切人类都会有普遍情感吧。这未见得就是对过去的美化和片面肯定,以及由现实的不如意导致,也不能由此得出就是不愿意拥抱未来、迎接未来的结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童年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哪怕它充满着饥饿、贫困,但那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无邪的时期,因而那一段的成长也成为每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那一段时光的所有事物:对你好的人、儿时玩伴、养过的动物、玩过的玩具,都会时常让你缅怀,更何况是生养你的故土!

小时候家中的窗外

在所有人的头脑中,故乡总是给我们最美好的想象,承载了一切我们现实中不可寻的温情脉脉、田园牧歌。而当有一天,你回到家乡,发现它早已不是你熟悉的模样,而且越来不熟悉:你发现那个构成你记忆图景的童年故乡已经不在,那些儿时的玩伴已经一一长大,再次见面相互间竟至于无话可说时;你发现故乡不再是故乡,已然回不去时,你当然会感伤!

如今的家乡

这是一种对过往历史的美化,或者是受情感影响而对从前和现实的落后的粉饰,以及对发展的抵制吗?就我而言,不是的。我的乡愁不是一种一回去就发愁,一离开就思念。我想,我们所谓的乡愁,也并非指这个意思。乡愁就是一种单纯的对过往的怀念,发展了你怀念,没变化你感伤,所以才有愁。当然还有一重,就是思乡。如今大家最愁的是,现代人、特别是以后的人(后现代的人~),似乎要无乡可思。

我大概几年前就开始有故乡不再的感慨,每一次回家,离开的时候总是背负着满满的辛酸和伤感。最早的时候,是心酸于它的缓慢、闭塞、落后,高中、大学,多少年回去依然是那个样子。房子没有变化、生活没有变化,家里的房子日渐破,收入总不见提高,日子还是一样的穷,没钱修房子,没钱看病,父母日渐老迈,多病的身体年复一年,越来越差。村子道路依旧坎坷泥泞,山坡一个一个的砍光,卫生依旧不讲,村里传来传去的口舌是非,还是那些。进步全然没有,改善的希望照旧看不到。这里头的愁绪,包含有一种对发展的渴望。

放牛路,也是挑粮路

所有的这些,如果你不出去,不对比,你是不会有感觉的。正如我们儿时因为不知道也不会想这些,所以拥有无邪的欢乐。如今我们会看到这些,又知道了这些,会难受、会伤感。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你对童年的记忆。童年,依旧是欢乐的,令人怀念的。

小时候回家的必经之路

我当然完全不会像许多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验人一样,以过客的视角和眼光美化农村生活,说这是田园牧歌,人民多么淳朴,生活有多么美好和值得颂扬。我体会过其中,知道其实它包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

但我也决然不是因此就全面拥抱城市生活,并完全肯定它现在的“发展“和变化的一族。我认为,它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期待的故乡,也不是要它一定要保持童年的样子。我希望它发展、它变化,如果它现在是我期待的模样,我依然会欣喜接受,身在外地,依然会时时思念。

但现在的它,身影模糊、步履匆忙,留下一个发展了的、面目全非的空壳。看起来,现在的家乡水泥路修通了,很多人家都修建了钢筋混泥土的新房,汽车也跑着不少,过年红包也给得很高了,亲戚朋友中财大气粗的也多起来了,家里人都给你说着这两年烤烟、茶叶、农产品涨价,讲述着谁谁家又挣了不少钱的事,看着大伙都有钱了,购买力都大幅度提高了,一切都是美好的发展了的样子。

现在的进村公路

这些难道不值得肯定吗?村庄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不正是一个对故乡有情感的人应该看到的吗?这个问题时常让我感到矛盾,感到似乎是这样,而又无法说服我内心中的忧伤。

举目所见的是发展,但眼前的故乡却让我感觉越来越陌生。时常有回家的清晨或傍晚,我在村庄踱步,看着一栋栋由土房变成洋房的人家,会莫名无端地感到凋敝、衰败和疮痍。完全没有以前的亲切、温馨,我有些怅然。

我曾怀疑这种与现实反差巨大的感觉是不是一种文人小情感所致的哀伤(当然,我也不是文人~),后来我发现,其实是我心里认为的社会发展,不能简单粗暴地定义为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改善。这不是对这些发展的否定,而是认为它与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能是一种以谁为主导、先后和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这个社会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而不见得一定要动不动就以牺牲什么为代价。有些东西,牺牲了,就不再会回来了。

年初一的家乡

我们早已知道,人不是一种仅满足于生存意义上的温饱的动物。但如果仅是一个物质财富和经济生活的富足,跟这又有多大区别呢?这也不是人类来世间的目的吧。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此,人不是一种经济动物,哪里的人都应该享受全面的发展。在生命的过程中,每一刻都不可重来。所以,我不认为可以以先后来掩饰一些在开始就本该考虑的事实。

我其实先后数次产生过要写家乡的念头,但一直下不去笔,最后都只好作罢,不了了之。一方面,这样的文章已经多不可数,其所表达的感怀、情绪也基本一致,而自己似乎也没有什么十分新鲜的想表达的,再多上一篇千篇一律的平常之作,也不是我想做的。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写,就必是要说一些真实的话,表达真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却全不是常见的颂扬和赞美。更多的,是失望、叹息与无奈。而这肯定不是家乡人所乐见的。他们所预期的,一定是每次回去他们都会例行公事地说一下的“多宣传家乡“、”要多说家乡的好,多传播正能量“。由于内心里始终放不下从小形成的道德情感,就是长辈常教育的乡土情结、家乡情感、人不能忘本之类,这样的压力每每让我欲言又止。因为如果你写了实话,他们是一定会看到的。

现在,它终于是淤积到了一种非写不可的地步了。你已经止不住它想要喷涌而出的欲望,似乎再不写,就要压抑到把你憋死。

你看到那些曾经可爱的人,如今不再有活力,而是沉迷于赌博、喝酒;你看到村子现在的春节,不再热闹,不再有集会、游戏、仪式,连砍年松和贴春联都开始变得例行公事,整个村子哪怕在大年夜都是一片死寂和呆板;你看到节日期间,人们除了喝酒就是麻将、赌博,言谈之间尽是金钱、暴富。你不能说这一切跟片面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政府理念没关系,你也不能说现代化就一定会这样,必须要这样,说这些以后会改变的。但现实的他们,还有等到改变的以后吗?

我想到了我大哥家的侄子,曾经聪颖可爱,学习很好,然而在一片读书无用、先赚钱是要紧的舆论氛围下,初中没毕业就早早的辍学结婚了,开了一个修理铺。也许现在很赚钱吧,但人真的只活一个现在吗?他的以后,难道很难设想吗?就在那样一个环境,就以他止步现在的知识储备,在未来竞争中,个人的发展和下一代的可能性,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还是要以那些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稀少得屈指可数草根企业家来励志?

小时候的侄子

旧的被打破了,而新的没有建立起来。关键是,没有人去建立。于是农村成了一个价值虚无的荒地,人们开始短视、拜金,急功近利思想空前盛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弥漫。这样的农村当然不值得歌颂,曾经的落后也不值得缅怀。你不能说曾经也差不多。显然,以前不是这样的。

现在,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造就的是一个城市的大郊区,让人感觉中国已经不再有农村,有的,只是无尽的城乡结合部。

今日村庄(侧影)

我当然不反对现代化。但我反对一种会消磨人故乡记忆的现代化,或者说得更大一点就是,反人性的现代化。那些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样的目的也不应该牺牲它。我一直觉得,城市可以有城市的现代化,而农村,也应该有农村的。我不认为现代化的必须结果是只能有一种文化,只能有一个面向。现代化不是一元化,不是单纯的城市化或城镇化,它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多元化。农村不必消失,农村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独特的文化,也不必完全丢弃过往。

然而可怕的是,按照我们现在发展,再过几十年,也许是二十年,也许是三十年,反正不会很久,到我们之后的下一代人,恐怕再也不会知道故乡是什么东西,不能体会乡愁是什么感觉了。他们可能将不再有故乡。或者说其实不用到下一代,我们这一代当中很多自小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应该就已经无法体会这种情感了。

这一切似乎是不可阻挡的。这当然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从此我们文明中很多描写乡愁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怕是再难引起后辈们的共鸣了。无论再怎么不文艺,再怎么内心里一百遍的抵制所谓的小资情感,如果现代化最终的结果是消磨了所有人类曾有的田园牧歌的诗意,怕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我总觉得,这多少还是让人感到悲伤。

我想,人类是需要故乡的。我觉得这很可能是人类的一种先定的宿命。只有故乡能给你一种情感归属,一种根一样的情感,成为你奋斗的最初支撑和精神性格的原始源泉。一种情感的养成,是需要漫长的年代的。跟人类久远的农业文明史相比,从我们进入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加起来的历史也不过短短数百年。也许,进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丢弃。我们花费数千年所形成的情感财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财富,一旦没有了,又不知要再花费几个千年才会有同样美好的东西。或者,就不会再有。

诚然,现代化是需要思考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订阅号:《行书微刊》,​微信号:travelingbook,作者鲁宾孙行书微刊》主编,创业狗、青年旅行家、独立纪录片导演,坚果旅游创始人,喜欢人文旅行,2014年创立推出国内首个人文旅行品牌——北回归线旅行。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行书微刊》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