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四合院想法简友广场

流传下来的诗文是不是“秦砖汉瓦”

2022-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年更15万

读苏轼的《上梅直讲书》,不知梅直讲是谁,一查,不得了,号称和欧阳修齐名,并称欧梅;又说和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

在百度百科上,更上介绍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这么威名赫赫的人物,我根本不知道他写过什么有名的诗。原来梅尧臣只是当时有盛名,在元明之际根本不重视,清朝时又逐渐被人记起。

《上梅直讲书》提到一件事,在嘉祐二年的科举中,苏轼的文章得了第二名。当时欧阳修和梅尧臣是考官,苏轼为了表示感谢和拜谒,就写了这篇文章。

在网上还有一种说法,当时科举考四场,第一场是诗,第二场论文。据说,苏轼第一场诗歌考试居然落榜,被刷下来了。好在当时的不是闯关制,而是算平均分的,苏轼才以考中进士。

苏轼考试的论文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被收入古文观止,可以说是广为流传。但苏轼考试的诗篇早已湮灭无闻。

梅尧臣的诗名能重于当时,为什么却不被后代重视呢?苏轼的诗如今广为流传,为什么当时连科举都不能通过呢?

或许人们的喜好随时在发生着变化,又或许文章的流传和文物的流传一样,并不是真正好的、有价值的就一定会流传下来。

很有可能,我们现在不断传诵的经典名篇,不过是“秦砖汉瓦”。在当时根本不入流、或者没人看得起。现在如果发现一个古代的陶瓷,可以轻易地买个几千万、几个亿,有可能在千年前,中产以上家庭户户都有的平常物。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安史之乱劫掠长安,无数的奇珍异宝都被毁于兵燹。

甚至,我们现代人可能根本就不识宝,有可能价值连城的文物正在被哪个农民拿来垫桌角,被损坏后随手当垃圾扔掉了。对于古文、古诗,我们的欣赏与阅读的能力不断减退,逐渐的,我们根本就读不懂古代的文字,更别说能欣赏评论了。那么,在流传后世的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文献难免有“遗珠之恨”,而浅显而被现代人易接受的“糟粕”却广为流传。

以上是读《上梅直讲书》和背后的故事所想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