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让孩子拥有延迟幸福的能力】

50年前,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
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就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还放有一个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小朋友,他们可以选择立马吃掉棉花糖,或者等15分钟后再吃。如果他们愿意延后满足,能等15分钟后再吃,那么就会再奖励他们一个棉花糖。
等研究人员一走,有的孩子立马就吃掉了棉花糖,也有的一直在那里努力消磨时间,强忍着肚子里的馋虫不吃。
最后,15分钟过去了。只有三分一的小朋友没有吃棉花糖,他们用15分钟的等待多赢了一个棉花糖。
在十多年后,研究人员再次调查发现,这些没有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比那些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的表现更好——学习成绩好、抗压能力强、对未来都有规划。
虽然,一个人的表现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有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绝对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最大因素。
我十分认同作家斯科特·派克的观点: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所以,对于我们来讲,等待,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等?因为,整个时代都不需要我们耗费时间去等。不管什么欲望,只要你想要,就能立马满足。想吃一顿大餐,不用等过年,只需一份外卖30分钟就到;想念一个人,不用等一封信,只需一个视频通话就能见到;想解惑一个难题,不用翻看许多书籍,只要一个浏览器就轻松搞定……
就像在《圆桌派》里,梁文道说的那样:过去,我们换一身新衣服,需要去裁缝铺量各种尺寸、挑选各种样式、布料,然后再去剪裁、缝制…… 换一件衣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往往要耗费十天半个月。 而现在,换一身衣服那都是分分钟的事情,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买到喜欢的衣服。
道理很简单,越是唾手可得的东西,背后的代价就越大。
有的福,得来慢慢享
在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中,讲了这样一对兄弟:兄弟两人只相差一岁,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被同样的父母教大。 但长大后的两个人,人生境遇却是截然相反。 哥哥伊凡,一个身价千万的名流政客; 弟弟大卫,一个靠打零工讨生活的流浪汉。
差不多的年龄、智商、成长环境,两人怎么就差别这么大?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弟弟比哥哥会“享福”。小时候,哥哥帮人遛狗、送报纸、修剪草坪赚钱;弟弟根本不动弹,就只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生活。 21岁时,哥哥靠做小生意,分享致富经赚得人生第一个100万英镑;弟弟连大学都不上,要么就是搞破坏找乐子,要么就是四处旅行、抽烟吸毒。 等到49岁,哥哥成为身家千万的企业家,住着豪宅,混着上流社会;弟弟却四处打零工,什么活都做不精,完全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因为太会“享福”,哪怕哥哥一直想着激励弟弟努力上进,弟弟依旧吊儿郎当,怎么舒服怎么来。见到哥哥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劲质问他,“为什么不给我买游艇?”说白了,弟弟完全就是一个只顾眼前快乐的人,小时候如此,长大后亦是如此。而哥哥呢,是直接跳过眼前的快乐,把眼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唾手可得的快乐,可怕的地方不是让人在快乐中荒废时光,而是会让人迷失在这快乐中。最后,就变成一个被本能驱动的人。就像一只为了追赶眼前胡萝卜的驴子,根本不去琢磨这胡萝卜能不能吃到,就只是被胡萝卜刺激着往前走。
03
当初有多快乐,日后就会有多痛苦
看到这里,我猜肯定会有人反驳我说,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了多么卓越,只要过得快乐也很好。
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那些唾手可得的快感,根本不是快乐,往往在它们背后潜藏着更大的痛苦。在这个即时满足时代,我们得时刻保持清醒。因为即时满足给人短暂的满足后,同时也会带来其他有害的附加产物。
一个靠吸烟获得满足的人,日后很可能会被肺病折磨;一个靠熬夜打发内心恐慌的人,日后很可能会为稀疏的头发难过;一个靠买买买来取悦自己的人,日后很可能会为钱而焦虑。
短暂的快乐太好满足,也太容易让人陷入一个不断加量的恶性循环。等到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我们又该拿什么生活。当我们将目光从眼前的蝇营狗苟挪开,投向更远的未来时,明天才会比今天要更好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