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与危机

2020-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曹瑞玲_14b0

      如果不是郝晓东老师的课程,不会提前看《教育人类学》这本书,更想不到会思索“遭遇和危机”这两个词语。看过《教育人类学》,对这两个词语比之前多些深悟与理解。

一、遭遇和危机的概念

    什么是遭遇?什么是危机?对比着书中所理解之意,特意百度“遭遇和危机”两个词语之解释。遭遇:1、碰上;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等);2、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危机的基本释义:1、严重地危害到成败生存的关头。2、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危机的百科释义:是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是给测试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刻,是人生、团体、社会发展的转折点,生死攸关、利益转移,有如分叉路。

在《教育人类学》中,博尔诺夫认为:“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可以称作遭遇,它们闯入人的生活,突然地、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断人们的活动,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导致生活发生重大改变(干预人的生活)”。郝老师在著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一书中,针对博尔诺夫对“遭遇”的观点,重点解读了其中“突然”、“痛苦”、“转向”这三个关键词,让我对“遭遇”这个词更深入理解。懂得“遭遇”的发生是“在毫无防备情况下突然闯入”的,并“导致生命发生转向,人的平衡状态发生突变”,如郝老师所写:“舍弃旧我,蜕生新我”,其实最令我豁然开朗的是郝老师对第二个关键词“痛苦”的解释,他说:“痛苦不是指身体的疼痛,也不是精神的伤害(那是危机),而是与伟大事物遭遇后的一种唤醒、惊醒、惊觉、纠结,是一种断裂、深渊、转向。”这和教育中经常提到的“教育即唤醒”是相通的,如果没有“对内心的唤醒”,就称不上“遭遇”,这是和词语“遇见”最关键的区别,比如我们学员学习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课程后,有的学员当时很激动,过后又恢复以往生活,基本没影响他的读写,这是“遇见”。反之,学过李老师的课后,开始改变教育思想,关注教育,热爱学生,并坚持读写,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是“遭遇”。再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的教育者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加强生命健康教育,从思想方面、体育锻炼方面,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改变教育观点,不再片面重视成绩,而以健康为基础,。这也是“遭遇”,反之,面对教育依然我行我素,这也是属于“遇见”,等等,只要没有改变人的内心,没有唤醒人的灵魂,都不是“遭遇”。当然,如郝老师解释所说,有好的遭遇,有坏的遭遇,遭遇的结果不尽相同,遭遇的内容形式也不同,可能是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视频、一部电影、甚至于一句话等,只要唤醒你,“打破原先生活的平衡,使人产生强烈振动,导致生命发生转向,让自我脱变”就属于“遭遇”。

关于“危机”,博尔诺夫认为:“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作危机。危机和遭遇有共同之处,比如“突然”、“痛苦”,也许二者都有可能改变人的生活平衡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内心,激发人与之前相比的不同行为,成为新的开始。但与遭遇不同的是,遭遇可用次数衡量,而危机可能时刻存在,就如书中所言“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可能处于危机之中。”比如自己,特别是近几年,总感觉自己学识浅薄,在教育工作中,总有种危机感,缺乏深的专业知识,广的视野,更缺乏教育智慧,危机感督促着我要不停努力,有时候让自己感到有点浮躁与疲惫,明知道要从容淡定,但危机感总潜伏在内心,时刻鞭策着自己。这是从自我感觉理解危机具有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和遭遇的不同之处。面对危机,也许会促进积极进取,更加努力,也许会因为危机感而放弃,精神颓废,甚至“会给人带来破坏性,对人产生威胁,酿成灾难”。危机感也会“打破原声生活的平衡,使人的连续性中断,而使其教育和生活发生突变”(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

二、遭遇和危机对教育的启发与落实

1、唤醒教育,静等花开

“教育即唤醒”,唤醒离不开遭遇,而遭遇又不可以预设或控制,它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不像一件物质性的东西,从这边可以拿到那边。创设遭遇的条件,不一定能发生遭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为自身各方面成长不同,思想不同,个性不同,面对同样的遭遇,结果也不同,就如郝晓东老师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书中所写:“是否发生遭遇,关键在于是否在心灵深处发生强烈的触动、共鸣、震撼。同样读一本书,同样听一次讲座,对有的人来说就是一个遭遇,而对有的人来说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很难判断教育中是否发生遭遇,老师根本不能掌控或预测遭遇,只能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多些遭遇的发生,尽量“唤醒”孩子们,让孩子能够发生根本的改变,比如爱上学习、懂得尊重爱惜生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等,让孩子能阳光生活与学习。比如通过遭遇疫情,教育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重视生命健康,学生通过了解疫情,对生命也有种危机感,了解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能返校学习的不易,让学生感受到国人的凝聚力,国家对人民的大爱,唤醒学生的爱国之情等。也可以引领学生了解一些医务人员和更多参与疫情防控的参与者事迹,让学生有职业尊重感。教育中除了“唤醒”,还要“因材施教”,毕竟学生存在差异性,个性不同。看到“即使它不出现也要保持耐心,因为在班级里遭遇不可能同时面对所有学生,所有学生也不会都遭遇同一对象”。每个孩子犹如不同类的花,花期不同,即使经历着同样的季节与时令,也不会同时开花,对学生要有耐心、信心、爱心,“静等花开”。

2、感恩遭遇,改变自我

在工作没有调动到英民中学时,每天的教育生活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瘟不火,是周遭环境如此,还是自己糊里糊涂,就那么因为工作而工作着,有点随性。调动到这所学校,老师工作都很积极热情,甚至于代课教师也不落后,认真备课、上课,参与教育教研,几乎很少有上班迟到者,特别是班主任,除了认真上课,对班级的管理也依然,纪律、学习、卫生、班级文化、处理事务等,都处于忙碌的工作状态,令我震撼,感到了压力,也有了危机感,开始改变自己工作状态。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更多关注课堂与学生。很少与同事再闲聊,慢慢把大脑开关也拧紧,跟上了新同事、新环境的节奏,彻底改变了工作态度与状态。越发感到了学识的浅薄,专业的不足,在彷徨、找寻突破口时,幸运的是去年加入了新网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提升自己找到了地方,找到了方向,更找到了可以跟着学习的高人们。首先选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课程,通过李老师的讲课,《爱心与教育》、《教有所思》、《自己培养自己》等系列教育书籍的静音阅读,再加上读后反思、输出、实践,让我更感到不足,特别是读书,曾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读书不少,原来冰山一角也不算,特别是之前所读书籍,竟然不少是那么幼稚,缺乏深度与主体性,教育书籍也较少,对教育教学用处不大,虽说有“开书有益”之说,毕竟人生时间有限,如果没有选择性的看书,到生命结束看的也是有限的,如果错过很多经典之书,将是多么遗憾,更何况“到那个山头唱那些歌”呢,毕竟入了“教育门”,就要读“教育书”。自身不提升,岂不误人子弟。思想改变,一切皆变,思想是人之根本,行为跟着思想在改变。心沉潜下来,读新网师推荐的经典之作,感到前所未有的教育热情,甚至于激情,除了读书改变,对课堂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对课堂飘然身在,而是成为课堂的躬耕者,把课堂当做田地,细心耕耘。心踏实了,教育的幸福感也来了,与学生相处更加融洽,感到孩子们越发可爱。如果没有遭遇新网师,自己不可能体会到教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和孩子们在一起如此幸福快乐,也许要么是自己之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要么像个别教师会“整天抱怨,工作太忙,现在学生太差等”,出现问题,只会挑剔,抱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遭遇新网师,是我的人生之幸运。感恩朱永新老师,创办新教育,让很多老师遭遇新教育,培养自我,逐步提升,彻底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

3、危机并存,引导促进

“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可能处于危机之中。”当然包括学生,比如疫情的爆发、地震等,感到生命危机;从小学升入初中,课程开设增多,感受到学习的危机;通过月考、期末考试,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成绩危机;“班有班规,校有校规”,细化的制度让一些学生感到制度的危机。看似简单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其实含有复杂性,教师要及时引导,通过危机,引导学生走向积极的一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向善、向美,为此基础上,努力学习。让我想到了“鲇鱼效应”的由来: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岸边就已经死亡,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后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其实这里所说的沙丁鱼,就是因为危机激发了生命力,更好的存活。教育和企业管理相通,“鲇鱼效应”存在的危机感,同样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

人生不是一马平川,只有快乐与幸福,你会遭遇到一些人和事,危机感时刻存在着,只有如此,才更促进了自身的努力提升,不断完善自我。因为遭遇和危机,产生自卑,因为自卑,引发超越。这也是《教育人类学》和《自卑与超越》这两本书的相通之处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