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效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视网膜效应”,这种效应是说,如果我们具备了某种特征或拥有某样东西,我们就会更容易注意到这种特征或这样东西。
比如,如果我们买了某款特殊的包包,我们上街后,就会比没有买之前更容易发现这款包包,而且发现它的数量还不少。
爱车人士可能某天突发奇想,决定买一辆颜色与众不同的轿车,一看大街上都是黑白银三种颜色的车,感觉太没有创意,于是买了一辆墨绿色的跑车,买完发现,其实这种颜色的车还不少哩。
我们可能某一天认识了一个之前毫无交集的陌生人,和ta成了朋友,接下来会发现不管在超市、电影院、马路等各个地方,我们遇到他们的概率明显高了许多。可见,偶像剧里,男女主偶遇一次之后在食堂、图书馆、party等各处再次遇到,并不是什么猿粪呐。
我们在简书上关注了某个人之后,特别是互动了有交集了,互关了成为朋友了之后,也会发现在不同的文章下面经常会有他们的评论,觉得特别奇妙,我们怎么会如此臭味相投……
为什么我们如果想好了某个主题,那篇文章就比较容易写出来,而且会发现素材啊例子啊金句啊频现,也是因为“视网膜效应”。
我以前都是在傍晚下班之后更文,早上出门之前想一下大概要写什么内容,结果上班我脑子里就对这个主题挥之不去,有时候灵感冒个不停,来不及找东西记,索性就随手写在左手手臂内侧,有一次直接把手臂写成了花臂。
最好的办法是,比如想写朋友,那么就把“朋友”两个字写下来,然后再写上一些二级的内容,比如“友谊的价值”“如何维护友谊”“有哪些让我感动的朋友”,类似这样,让脑中跳过的火花直接变成文字落到纸上或手机便签上。
接下来的一天,路边的广告牌啊,公交车上的网络电视啊,别人的交谈啊,电脑上刷出的网页啊,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地出现曾经落成文字,并投射进脑中的这些文字。一篇文章的框架就很容易形成,而且变得有血有肉了。很多非常忙碌的大咖,依然坚持每天写文章,就是很擅长利用“视网膜效应”。
关于“视网膜效应”对写作的影响,其实还牵涉到大脑喜欢框架这个事实,我们写下某些零散的关键词,其实无形中在大脑中往某个主题植入了框架,虽然一开始有些零散,但在资料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框架也会被不断完善。
我每天晚上睡觉前,如果能想到某个主题,并且在脑中大致过一遍以往相关的内容,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奋笔疾书。如果忘记了,或者前一天毫无灵感,大脑中并没有植入任何东西,第二天脑中就会空空如也。
你们今天的文章写好了没呀?试试看,随便找一个词写在纸上吧。
也许,下一秒奇迹就出现了。
彩彩小孩的画作。灵感来自《鱿鱼游戏》,唉,我带着姨母笑,得意地欣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