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心流,其实可以称为“精神负熵”,这里就要明确什么是“精神熵”,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称为“精神熵”,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发觉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怀疑自己,只因为我们得到了明确的鼓励,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使我们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照顾内心与外在的环境的平衡。
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握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在心流中,我们是精神能量的主宰,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使意识更有秩序。一位受访者是知名的攀岩专家,对于这种使他深刻体会心流的业余爱好,他做了相当简单扼要的说明:
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自己的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
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
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其中战斗中对抗的不是自己,而是使意识失序的精神熵,我们是为保卫自我而战,这同时也是一场控制注意力的斗争,虽然它不一定像攀岩那样牵涉到体能的挑战,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构成心流的要素: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
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
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使的反馈。
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变得强烈。
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从事心理研究的法国人类学家凯洛瓦把游戏(他把这个词广义地界定为任何形式不拘,只要能带来乐趣的活动)按照体验效果,分为四大类。
1. “竞争”包括以比赛争雄为主的一切游戏,体育活动大多属于这个范畴;
(只有集中注意活动本身时,竞争才能改善体验,而不是在意外在的目标,比如打败对手,赢得这个
大单,获得薪资提升等)
2. “投机”即赌博,掷骰子与宾果游戏均属于此类;(控制不可知未来的错觉)
3. “眩晕”类活动会搅乱正常的知觉,使意识发生改变,例如旋转木马或高空跳水等;(意识其实是不可
能扩张的,充其量只能就它的内涵重新搅和和调换,制造一种扩张的错觉)
4. “模仿”则创造另一种现现实,舞蹈、戏剧及一般艺术皆属此类。(超出现实的限制)
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简单地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心流示意图.png如果你厌倦了,那就增强挑战。
如果你焦虑了,那就提升技能。
改善生活品质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着去控制身体和感觉。
不论多么简单的身体活动,只要能产生心流,就令人觉得乐趣无穷。
基本步骤包括:
1.确立一个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
2.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
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
4.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
5.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是“怎么做”。
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体验品质的调查中发现,一般人花费大量外来资源从事休闲活动——需要昂贵的设备,必须消耗电力或其他能源,像开机动船、开车或看电视时——快乐的程度反而不及较廉价的休闲活动。他们在跟别人交谈、做园艺、编制或从事其他嗜好时,最能感觉到快乐。这些活动需要的物质资源都很少,却需要投注相当多的精神能量。而消耗大量外在资源的休闲活动,大多不需要什么注意力,值得留恋的回馈也相应减少。
一般人每思及乐趣,通常第一个就联想到性。这并不足为怪,因为性本来就是除了求生与吃喝之外,最能给人满足感,且动作最强烈的一种经验。性的需求可以把精神能量从其他目标中吸走,因此,每种文化都必须致力于诱导和节制性欲,许多复杂的社会制度更是专门为了约束性欲而存在。所谓“爱使世界运转”,实际上就是说,人类行为直接或间接都考靠性需求来推动。我们洗澡、穿衣、梳头,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很多人工作的目的就是养活配偶,维持家计;而我们努力争取地位与权力,一部分也是为了赢得别人的爱与仰慕。
大多数文化中都存在着建构于宗教意涵上的复杂体系,执行性爱的训练与表现。原始先民的风绕仪式、西拉的酒神秘典,娼妓与女祭司经常混淆不清的现象,都可资为证。似乎在宗教的萌芽阶段,很多文化都以显而易见的性吸引力,作为建立复杂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基础。
如何维持爱情的新鲜感?答案跟其他活动一样,双方关系要乐趣盎然,复杂性一定得提高;而要增加复杂性,双方就得不断在自己和对方身上寻求新的潜能。要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必须在彼此身上投注更多的注意力,了解伴侣的思想、感觉与梦想,这是一种持续的努力,是一辈子的事情。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另一个人时,他们就能一块展开各种冒险:一块旅行、阅读同样的书、抚养子女、拟订各种计划并付诸行动实现,这些事会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意义。细节并不重要,因为适用于每个人特殊处境的条件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大原则:性跟人生的其他层面一样,只要我们愿意下功夫去控制它,增强它的复杂性,它就会变得更有乐趣。
记忆、思考、吟诗都与心流有密切的关联。
希腊神话把记忆拟人化,取名为莫涅莫辛涅,她是缪斯女神的母亲,所有艺术与科学都由它孕育而生。把记忆视为最古老的心灵技巧以及所有心灵技巧的基础,理由十分充足,因为倘若没有记忆,其他心灵运作的规则就会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逻辑与诗歌也不可能存在,每一代都必须重新发现科学的基本原则。记忆的重要性可以接人类历史加以证明,在书写记述体系发达之前,所有学习得来的资讯都只能靠记忆,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样,无法记忆的人,就丧失了以往积累的知识,无法建立意识的模式,也无从整顿心灵的秩序。正如布努埃尔所说:“生命没有记忆,就不能算是生命——记忆是我们的凝聚、理性、感情,甚至也是我们的行动,少了它,我们什么也不是。”
思考也同样重要,不能被人忽略的一个事实:哲学与科学的兴盛与发展,只因思考带给人的愉悦。如果思想家不能从逻辑或数字创造的意识秩序中找到乐趣,我们现在就不会有数学或物理等学科了。
伟大的思想家着重的是思考的乐趣,物质报酬反而其次。古希腊哲学宗师德谟克利特,一连好几天坐着思考,动也不动,人们看他行为反常,就找来医师希波克拉底前来诊治,希波克拉底不但医术高明,也是一位智者,他跟德谟克利特大谈人生的荒谬,随后就向市民保证,他们的哲学唯一的毛病就是头脑太清醒了。他没有发疯的——他其实只是迷失在思考的心流中。德谟克利特肯定思考的收获:“思考美的事物或新观念,真有如天神”;“力量与金钱不能带来幸福,幸福存在于正确与多样性之中”;“发现一个真理,胜于拥有波斯王国”;“快乐与自信使人心无恐惧,因此是最高的善”。他热爱生命,因为他已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意识。
冰岛是号称全世界诗人比例最高的国家,因为冰岛人对朗诵传统史诗习以为常,以期在极度不适于人类住的环境里,维系意识的秩序。千百年来,冰岛人不仅把记载祖先言行的史诗保存在记忆中,还添加了新的章节。在与世隔绝的寒夜里,他们躲在摇摇欲坠的茅舍中,围火吟诗,忘却室外还有北极寒风怒号不息。如果冰岛人必须默默听着风声度过这些夜晚,他们的心灵一定很快就会被恐惧和绝望占领。但他们借着诗的平仄与韵律,用文字意象表现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成功地控制了体验。
当一个人突然落入与文明隔绝,关进集中营或到极地探险那样极端的情况,也唯有这么因应。外在世界残酷不仁,内在的象征体系就成为唯一的救赎。心灵自有一套法则的人这时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在极度困窘之中,诗人、数学家、音乐家、历史学家,还有熟读《圣经》的专家,都能在汹涌波涛中,找到清醒的小岛。心灵若能自成一套规则,对正常生活也大有好处,缺少内化的象征体系的人,很容易被媒体宰割。他们容易被宣传家操纵,被演艺人员安抚,被推销员蒙骗。会依赖电视、药物或政治、宗教的救赎,主要是因为自身没什么可以仗恃的东西,内心无力抗拒那些自称握有解答者的谎言。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
人跟其他动物是一样的,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谋生上,所以工作对于人来说极其重要,卡莱尔说:“找到性情相契的工作的人有福了,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但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都是为了生计去工作而不是因为热爱,并且还对工作有诸多不满,这种不满足,在美国有进行过调查,最为普遍的三个主要理由,都跟工作时典型的体验品质有关——工作时的体验往往比待在家好(与一般认为的正好相反,金钱与其他物质上的需求都不在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之列)首先是缺乏变化与挑战。其次,问题出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冲突上,尤其与直属上司有关。第三个使人心力交瘁的因素是压力太大,太紧张,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事情或是陪伴家人,这一因素特别令高级主管和经理人苦恼。其实,一份工作有没有变化,最主要是看工作者的态度,而非实际的工作条件。所以,改变态度,实际情况就会相应改变。
与自己的相处中,独处是一种情形,独处的体验更多是一种被否定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的困难,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外来的刺激、外来的回馈,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反向。如果缺乏外来的力量,注意力就会开始游荡,思路也变得混乱,就会构成“精神熵”。无所事事的时候,心灵会无法遏制消极念头的来袭,除非学会控制意识,否则就会造成困扰。当人们看电视的时候,跳动不已的屏幕至少带给意识某种程度的秩序感。可预测的情节、熟悉的角色,甚至大量的广告,都提供一种令人安心的刺激模式。屏幕使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容易处理的小范围之内,心灵跟电视互动,暂时可以不受个人的烦虑打扰。屏幕上掠过的资讯会把不愉快的念头逐走。
一般人的自虐行为、冒险、赌博,用来伤害或恐吓自己的方法,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控制的快感,因为痛苦往往比茫然无依、被混沌蚕食心灵好过。不论在肉体还是情绪上伤害自己,都可以确保注意力集中在一件虽然痛苦,但至少控制得住的事情上——因为造成痛苦的是我们自己。而后就是药物、娱乐、刺激等任何能麻痹心灵或转移注意力的东西。这是一种退化反应,并不能带你前进。在成长的同时享受人生,就是从人生必然会出现的精神熵现象中,创造更高的秩序形式。换言之,不要把新挑战看成需要压抑或逃避的东西,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肉体的精力随年龄而衰退,这代表我们应该把精力从操控外在世界的野心,转向对内心的真相做更深入的探讨;除非早已养成善用独处光阴的习惯,否则这些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外来的力量无法决定困境能否转变为乐趣。“自得其乐的自我”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一个永不觉得厌倦、很少感到焦虑、投入周遭事物,并经常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可以说具备了“自得其乐的自我”。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或社会传统的制约,亦即来自外界。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从意识评估过的体验中涌现,并以自我为依据。自得其乐的自我会把可能发展成精神熵的体验转变成心流,培养这样一个自我的规则很简单,直接源于心流模式:确立明确目标;全神贯注;避免过于自我;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
目标给人方向感,但不见得能使日子更好过。目标可能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往往使人想干脆放弃,另谋比较简单的出路。遇到阻力就改变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虽然生活可能会舒适愉快一些,但人生到头来可能落的空洞而没有意义。目标与努力有对应关系,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凡是能无视痛苦和失败,坚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一股涓涓不断的心流:一系列有焦点、全神贯注、表里一致、秩序井然的体验,从内在秩序中创造出无穷的意义与乐趣。在心流之前,还需要剔除旁枝目标,内在冲突是注意力涣散、难以分配的结果。欲望及不协调的目标太多,竞相争夺精神能量,应付这种情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剔除,并未保留的目标设定先后顺序,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基本的法则,“行动式生活”和“反省式生活”。沉浸在行动式生活中的人,借着面对具体的外在的挑战达到心流状态。丘吉尔、卡耐基等伟大领袖,都以无比的决心终身追求一个目标,似乎没经过什么内心挣扎,优先秩序也毋庸置疑。成功的主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天才艺术家,都学会信任自己的判断与能力,并运用与生俱来的直觉,即刻展开行动。
对经验进行独立反省,实际评估各种选择机会及其效果,一直被视为追求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径。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行动本身是盲目的,光靠反省又流于缺乏行动力。在为一个目标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情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与自己经验脱节的人是答不出来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懒得去研究,注意力都放在外在目标上,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暇顾及,那么他就不可能形成对行动有意义的企图。而如果一个人已养成良好的反省习惯,就不需要大量时间探索内心深处,才能决定行动过程是否造成精神熵。为心灵创造一个延续的秩序并非易事,首先需要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目标,即使资源已用尽,天公不作美,生活险阻重重。我们仍觉得有必要投注精力。如果目标选的好,我们又有勇气无视阻碍,坚持到底,就能全神贯注在周遭的行动与事件上,无暇觉得不快乐。那时我们就会在人生的挫折中找到一种秩序感,使所有的思想与感情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