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文章思考者深度思考

男性也是性别歧视受害者

2018-09-29  本文已影响8人  金泽林

旁观者:妻子可以打老公,反过来可不行」

张雨绮拿刀怼老公的事迅速传播,我有个考研的朋友都知道了。

“女性发言者”咪蒙第一时间转文,觉得意犹未尽,第二天又发了一篇《张雨绮离婚:我挑男人不行,但打人渣还是ok的!》。

封面的配图妩媚又霸气。


主流评论一致叫好。

这么一致的声音实在令人害怕,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老婆打人肯定是男方哪里做的不对。这种说辞却从不会在女性受害者那里出现,这就像校园暴力中“为什么不打别人来打你,你肯定自己有问题”一样无理。

总之大家觉得这件事情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一个皮糙肉厚的男人被脾气暴躁的老婆教训出2cm的伤口,这点小事算什么伤害?有必要上纲上线吗?

2cm伤对于男人来说确实不算什么。

那把高跟鞋戳进头里就“算点什么”了吧。

男性也是性别歧视受害者

图中男子躺在移动病床上,脑袋上扎了一个高跟鞋,周围头发被剃掉,耳朵旁还留着的泡沫,可能下一步就要进入手术室。

情况已经挺严重了,但是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是这样的

男性也是性别歧视受害者

依然是充满戏谑,种草鞋子,夸奖女人,男人的惨状成了笑料。

这说明人大家根本不在意情节是否严重,无论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遭遇多大的伤害,人们往往不容易把他们当作受害者来看待。

甚至会不由自主的为女性施暴者找理由开脱——那个男人一定是做错了什么。

也就是说,人们对男性施暴者与女性施暴者是两个态度,自媒体MOEandET曾做过这样的街头实验,拍摄公共场合下,大家对「女性对男性的暴力VS男性对女性的暴力」的反应,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当女性推搡,殴打男性时,周围人要么无视要么报以微笑。

男性也是性别歧视受害者

当情况相反时,不一会就有人出手制止。

男性也是性别歧视受害者

遇到暴脾气的正义老哥,直接揍你。

男性也是性别歧视受害者

为什么我们没有注意过男性受害者?

是因为这个群体少吗?

2「受害者:承认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无异于是精神阉割」

社会学教授风笑天(2010)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数据表明,24.9%的女性和22.8%的男性都曾在婚姻中受到不同形式的伤害。

可见在亲密关系中男性受害者群体同样庞大。

我们却很少见到有人站出来发声。

美国记者Philip W.Cook(2009)曾与亲密关系中受到暴力的男性进行访谈,他发现:

这些受害者往往会以幽默的与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经历的痛苦,试图让自己和别人感受“这并不是一件太严重的事”

这种幽默被认为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毕竟,社会要求的男性形象是「刚毅」「强大」,这些要求细分成许多约定,比如男性应当承担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比如男性应当大度,包容女性。

从小男孩受到的教育也是这样的导向。

“嘿,坚强点,男子汉不怕疼”

“不要掉眼泪”

“男生应该让着女生”

一旦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就会遭到来自社会的嘲笑,甚至还会受到同性的排斥。

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下,承认自己受到伤害就等于承认自己软弱无能。这无异于是精神阉割。

相比于女性受害者,男性更加孤立无援。

3「男性的困境还有很多」

男性在许多方面都有隐藏的约束条件,比如同伴间举止亲昵,自身的精致程度,风格的选择。

当我们小号想要做一个男性穿搭指南时,我调查周围男性朋友平时花多少时间去学习穿搭知识,他们基本都没有刻意关注,研究学习。我开始以为是没有类似的公众号,就问,如果我们做了这么一个讲系统穿搭干货的你会关注吗?

不会

出乎意料,追问原因。

「每天看那些,恐怕会被当做gay吧」

这样的逻辑实在神奇,过度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的男生,要么gay要么娘炮。

这还是男性自己约定,自发遵守的,他们嘲笑过度关注自我的异类又渴望变帅,这同样是来自男性形象的压力——你可以鲁莽不拘小节,哪怕看起来丑,但不能像女人那样精致。

在男性被固化形象囚禁的同时,女性走了出来。

从xx时候开始,女人衣着不再局限于温柔的裙子,可以穿硬朗的廓形西服。

以前被教训“不像个女孩子”认为是丢脸的事,如今“不像女孩”或者“女汉子”含有褒奖的正面色彩,因为不像女孩就意味着是男孩,而男孩就意味着,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刚毅又强大。

社会已经接纳女性不再像传统定义的那样「温柔」「贤惠」, 鼓励追捧这样的女孩:放开手脚,敢打敢拼,充满气场和攻击力,虎虎生风的“干着男人干的事”。

女性已然重新定义自我,男性依然被困在原地,战战兢兢的应付五花八门的条条框框——毕竟能有太多的方式被指责不像个「真正的男人」。

情感博主首页又更新了“男人爱你的10种表现”,再不加薪连自己都过意不去,这怎么不会让人「猛男落泪」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