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照亮你心(消零记录)人生几何?心理

临终,我们能做些什么?

2022-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涂意识到

最近,认识了解的两个人让我沉思良久。

老孔,66岁,在妻子(经历4年求医过程)生命遭受病患的时候,选择了积极的治疗。但当付出精力、金钱最终失去生命的时候,那种心情是无以言表的。医德是他非常奢望的一个话题。

老陈,82岁,在生命最后的十二天里,及之前放弃求医的无奈,从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的绝望无助到有了一根救命稻草(介入临终关怀),虽然亦有痛苦不适,但明显地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以致得到充分的解脱。

在送老陈回家后,现在静心思考临终期,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想做什么前,先需要知道临终期的那些问题。

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的人身体机能渐衰,所以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我们不要以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但往往会恰得其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的人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此时在他们的感觉中,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飘轻、飞升······

呼吸衰竭使临终的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人与别人交流减少,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

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而且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我们怎可无端打断,将他们拖回惨痛的现实?

我们该做的,只是紧紧地守着他们,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们必要找他们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去。

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人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

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住与他们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他们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咙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嘶嘶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他们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得高一点,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他们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的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他们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我们说得也很自然。只是现在才明白,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好,这样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人既然生下来了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平静安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