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提问课程反思
结构化提问课程反思
今天下午的结构化提问课程主要是小组展示ORID 学习成果的应用。课程平缓温和的进程却给了我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我对今天下午课程学习的感受,那就是——深刻!!!
结构化提问课程反思在结构化提问的时候,我们小组是由我上去展示发言的。我们小组讨论的焦点主题是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班长与同学发生的矛盾。整个提问的过程进展得非常艰难。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都让我多次无法进行下去,我感到无比的“窒息”。同时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提问比说教困难太多太多。其实没有错误的答案,只有问不对的问题,学会问题真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种能力。
结构化提问课程反思
在小组展示结束后,为了让大家体验真实情境,嘉宾刘老师主动邀请我到台上再次模拟“班主任和班长的谈话”过程。这次交流主要是我和刘老师两个人,他扮演的是班主任,我是班长。我作为被提问的对象也许在这个演示过程当中。比起旁观者,我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在此,总结为两点:
第一是共情。刘老师在整个从头至尾的提问过程中,他一直在理解我体谅我作为班长的难处,处处理解我,所以尽管我和他是第一次合作,是陌生的两个人,但是他给了我信任感。让我很愿意在他面前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都倾诉出来。
第二是不要为了问而去问。学生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这次模拟让我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切地去体会学生“犯错行为”的这个问题。学生做了一件事,用我们传统主流的标准去判断也许是不符合标准的,是我们所谓的“犯错”。其实学生行为的背后有很多比较人性化的东西,有很多人的情感因素在里面。这些是无法简单的用对和错去评判。比如“班长在管理班级过程当中打了同学”。我们不能简单的去批判这位班长做错了。其实班长的这个行为背后,她有很多困难和无奈,她也不愿意去打同学。所以我们在找这位班长谈话的时候,首先要理解她,关注她内心的感受。先先疏导,再引导,而不是以常规的标准去批评他行为是错误的,否定她,然后让她去改正错误。行为本身没有对错,班主任找他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她改错(学生心里不认为自己错了),而是让她认识到自己是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是为了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设计问题时应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这种换位思考不是形式上的关注,而是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随着第四小组“焦点讨论共创”总结会展示的结束,我们为期两天的“结构化提问”课程也结束了。对于核心知识我们也许都掌握了,但是今天下午的成果展示,引发了我们另外一个思考:DRID 是有结构化、易掌握、可操作的工具,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还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将所学的内化。所有的技术工具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将学习内化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生活工作中慢慢摸索。
201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