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北游(下)
刘三姐哪里去了
我们在阳朔县城住了一夜,第二天就开始到乡间游览。第一站是去寻找刘三姐的足迹。刘三姐为何人?广西桂林地区民间传说中的女中豪杰。她出生于唐代,靠砍柴为生,爱唱山歌,同时嫉恶如仇,对财主欺压百姓很不服气,专门唱山歌骂财主,句句都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于是,跟她唱山歌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代,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刘三姐的故事拍成了电影。拍摄地点就选在广西桂林和柳州一带,而在阳朔县的乡间,也就成了桂林的拍摄地。今天,我们要去寻觅四十七年前的拍摄现场,看看那里有什么新的变化。
我们走在阳光明媚的乡下,的确看见了许多像电影《刘三姐》里那样的山峰,但是要真说那里是刘三姐的拍摄地,还不敢确认。因为我专门买过《刘三姐》的影碟,看过好几遍了,几乎把电影里每个镜头都记得一清二楚。比如那棵大榕树吧,在电影里是一株典型的参天大树,下面站着的人,头顶是触不到树枝的。可是导游给我们指的那棵,树枝与地面的距离,无论如何是站不进一个人的。
走到那个“对歌”的地方,已经修了一个“对歌台”。看那山势,好像有些像,但是电影里对歌是两大阵容。在对歌台前面应该是一条河,以刘三姐为主的群众阵容站在岸上,财主和秀才的阵容是站在河里的船上。我们转过身来看那条河,这里根本就没有。是不是四十多年的岁月把那条河“沧桑”了呢?看看附近有没有河水改道的痕迹,根本就看不出。也就是说,连一个干河床也没有。有一条小溪在附近,是根本不能载大船的。
再想想电影里的镜头,这才发现那些群众来看对歌,是人山人海。实际把对歌的场地,就是那条河的岸边全遮没了,根本就无法看清它具体的位置。其实,电影吧,是到处拍来的镜头,然后组合起来一放,就给大家一个非常完美的感觉。如果真要去找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那还真难,或者说,根本就找不到。
电影也是一篇文章,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会尽量去找外景进行嫁接。我们一些人不懂得这个原理,一味要去找现实生活中究竟在那里,其实是一种错误。把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对号入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艺术是反应现实生活的真实需要,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
据考证,《刘三姐》的拍摄地,不光在桂林,也有柳州。在桂林的,有阳朔县的白沙镇,还有福利镇。同时,还有桂林市里七星公园内的月牙楼也派上了用场,还有叠彩山、伏波山,对歌的那条河叫遇龙河,遇龙河并没有发生沧海桑田,我们看见的那个地方应该不是对歌地点。此外,还有在漓江上也拍了不少风景。总之,《刘三姐》是一个取景于一戏的大熔炉。
看了点歌台,我们走到了一条小河上,那里有扎起彩楼的竹筏。我们走了进去,看见里面可以坐六个人,中间一张桌子,桌上可以摆茶杯,或打麻将,另外两人可做旁观。那个撑筏的姑娘,其装束很像刘三姐,但其歌声和模样,却差了一长截。于是,不得不注意这些唱歌的小姑娘。这才发现,在广西的本地妞,没有一个能与刘三姐媲美。
接着,我们又去看月亮山。那是在一个半山腰上的一座山峰。它的基本形状呈等边三角形,而在它的中心位置,却是一个大大的空洞,其轮廓很像一个月亮的半边,所以被叫做月亮山。说它在半山腰,是因为透过那个月亮所占的空洞,可以看见,在这座山的背后,还有比它更高的山峰或山峦。
在一个叫月亮村的饭庄楼上,可以很清楚地看月亮山。看着看着,就很想爬上去亲自走到那个洞旁,但是没看见有路可以上去。再看看这个饭庄,上面写有“陈水友农家饭庄”,于是就问那个陈老板,这才知道,看月亮山只能在这里,他这位置成了一棵摇钱树,其他地方不是左就是右。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在那个楼上观览,以等待往西边走的另一批人回来,他们好像是去洗地下河的温泉去了。
那是阳朔的龙门水岩,那里有一个地下河水晶溶洞。从陈家饭庄向西还有大路,那是到达龙门村的。那里有一个溶洞入口,是一个小小的湖泊,洞里有水,洞却很长,所以被称为地下河。洞中常年温度保持在二十三度左右,这在冬天,就是暖和的了,所以被称为温泉。没有多久,那些人就回来了,每个人一言不发,好像是没什么收获。也许觉得进洞是一种冒险,所以就站在岸上看看,然后就返程了。
桂林的象山公园
下午,我们回到桂林,开始对桂林市区的正式游览。首先进入了临江一个大公园。这是一个什么公园,没看见名字。只看见前面的人在向一座桥走去,然后过了桥又爬山。当时,我们还不知道爬的这个山叫什么山,爬它究竟有何意义,这和著名的“象鼻山”有什么关系。只是看见别人在爬,也就跟着爬了。
经过弯弯曲曲的路,爬上去后,发现上面还有山洞。那些岩壁上就像被枪炮轰过,坑坑洼洼,一点都不光滑。山顶上还修建了一座塔,很简陋。近距离看,还看不出有什么特征,只是看见上面有“普贤塔”三个字。在山顶上远眺,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东边是浩淼的江面,好像远离了市区。再往回看,桂林城尽收眼底,那种石堆似的小山,在城中就有好几座。
原来,这个公园叫“象山公园”,从那座桥过去爬的山,就是著名的“象鼻山”,也称“象山”。象山,以前不叫象山,叫“漓山”,原因是它在漓江与桃花江交汇的地方。当然,由于它也堵挡桃花江,所以叫桃花山也未尝不可,只是那上面却没有一枝桃花,所以叫“漓山”可能贴切一些。每年的丰水期,水到了这里,却异常的丰盈,为行驶大船提供了方便。这时,这座山好像沉入了大江,所以有人就干脆把它叫做“沉水山”。
后来有人发现,在那个分水岭下的岩壁上有一个洞。远远看去,这座山就像一头大象在河里喝水,所以就把它取名“象山”。那个“普贤塔”,有十多米高。从远处看,其形状既像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宝瓶。它始建于明代,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虽然看起来很简陋,却具有很深的意义。
把它造得像剑柄,在山顶会起一种“镇水妖”的作用,同时又像宝瓶,会装进两江的水,让它造福于两岸。也就是让它既能堵住洪水,又能保持水源,使两岸的庄稼五谷丰登。可见当年设计造塔的人,真是煞费苦心!他既不希望漓江和桃花江洪水泛滥,也不希望它们干涸枯竭,造成天下苍生颗粒无收。
下了山,我们在公园里开始游览。这是一个狭长的地形,园内设计却很精心。楼阁平台,藤蔓草径,错落其间;山水亭台,挑梁画栋,相映成趣。在象山公园附近,还有云峰寺,以及象山脚下的象眼岩,我们都没去,那是在公园之外了。所以,游览了一会儿公园后,我们才走出大门。这时回头一看,这里才是大门,因为门上有“象山公园”几个字。
靖江王府的余音
我们在桂林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去了靖江王府。这是明代的一个藩王,叫朱守谦的王府。朱守谦是朱元璋长兄朱兴隆儿子的儿子,也就是侄孙。它位于广西师范大学的旁边,或者说师范大学有一些房屋,也是曾经王府的一部分。
此王府修建于明朝初年的一三七二年,那时朱元璋已平定天下四年。但是皇族之间为了争夺天下,对曾经投过敌的亲属也不放过。朱元璋对朱兴隆儿子朱文正曾经叛逃投过敌,一直耿耿于怀,就找个机会把他杀了,留下他儿子朱守谦续接香火,被封为靖江王,这样就从南昌迁到了桂林。
来到桂林后,朱守谦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被朱元璋抓到凤阳老家去“改过自新”。但朱守谦“顽固不化”,在“重新工作”后却始终得不到皇叔公朱元璋的满意,后被囚死在南京。之后,朱元璋续封了朱守谦的儿子继续在桂林做靖江王。
我们先是进入一个院子,然后看见一座山耸立在眼前,许多人都在往山脚下走。原来,那里居然有个洞,大家都在往里面钻。我们也跟着进去,结果发现,洞里的路还四通八达。通道里有灯光,路上还有烧香的火盆,以及捐钱的柜子。看见这些,一些虔诚的人马上跪下,开始烧起香来。
走了一段路,我看见墙角下有个玻璃罐,以为是谁遗忘了什么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个捐钱的玻璃坛。我看见里面已经有钱,好像在提醒我该怎么做,于是就拿出十元放了进去。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一个穿黄衣服的人,双手合十表示感谢。看来,玻璃坛一直在他的视线内,但他先前站在什么地方,我们居然没看见。
穿过洞口,是一片绿色草地。接着,就进了王府,里面房子很大,房间很多。有一间在路边,很像个戏台,里面正在跳傩戏。傩戏是一种地方性舞蹈,就是几个人带上面具,张开手臂,伸开五指,随着鼓声,硬着腿,像木偶似的在台上跳来跳去,一会儿背对着观众,一会儿转过身来,面对大家,但因为有面具,就不知道是谁。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原始舞蹈。
这一批人,好像专为我们的到来才开跳的。因为,我们一来,鼓声和脚步声都很热烈。可我们一走,他们就哑然而止了。顺着王府里的大道,在一个宽敞的中堂上,看见了很多王爷的画像。有人看后惊讶地发现,一共有十六个王爷。怎么会有这么多王爷?原来明朝共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经过“世袭制”一代传一代,可不就有这么多吗?
按照我们走的路线,王府的前面是寝宫,后面有监牢、镣铐和审案的衙门,再后面就是一间间的考场。这种考场与今天的不一样,是用墙砌起来的只容得下一个人坐的格子房,一排排的格子房分布两边,中间一个过道,在露天里,是监考官的走道。我们坐在考场里,拿出笔和纸,体验了一下考生单独坐着考试的滋味。
看着这么多古色古香的楼群,我不禁想到,在这里,政府机构那一套,他们全有,说明这里曾是管辖一个地方的中枢机构。在院墙那边,这种楼群还在延伸,那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地界了。原来,我们把进门的方向搞反了,考场这里应该是前院,而王府的寝宫却是后院。
靖江王府是现今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明藩王府。那个考场,其实不是明朝的,它在清朝时,做了考试的贡院。现在,一部分地界是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区内。我们离开了王府,又从那个山洞回来,这时明显看见,那个捐钱的地方,钱柜和人早已不见了,连一点痕迹也没有。我真佩服那些人的精明干练,他们做事情,简直滴水不漏。
独秀峰上看风景
位于王城旁的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山岩如壁,气势雄伟,被称为“南天一柱”。山上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客庙,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从地形来看,独秀峰成了王府与其他地方的“界桩”。
在独秀峰的正面,也就是进山洞那个路口的岩壁上,到处都有文字刻着。东麓有南朝刘宋时的文学家颜延元的读书岩,他曾写下“未若独秀者, 峨峨郛吧间”,独秀峰由此而得名。最显眼的,是一个大大的“寿”字,原来是慈禧太后的手笔。
此外,孙中山曾经住的官邸也在这独秀峰的另一侧。或者说,王府在独秀峰后的西北方,孙中山的官邸却在独秀峰前的东南方。两个天地正好对称,却纵跨了六百年。孙中山二次革命期间,就曾到过桂林,想依附老桂系军阀巨头陆荣廷推翻北洋政府。他和宋庆龄就住在独秀峰东南角山脚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共识,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最先来联系孙中山的。那时孙中山就在桂林,也就在这个独秀峰下。开始孙中山不同意和共产党合作,经马林一再陈述其利害关系,以及联合后的重大转折,孙中山才勉强同意。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步高棋。如今这里还立了一块碑,上有“中山不死”四个字。
登上独秀峰有两个路径,即从正面分东西两边。有人数过,要经历三百零六级台阶,才能到达峰顶。峰顶有一亭,名曰“独秀亭”。有人还在峰顶立了一个桩,上有文字“天下第一峰”。亭子是六角形,有二层,红色的柱子,住一间有,重檐瓦顶。
在独秀峰上,可以绕独秀亭一周,把整个桂林城俯瞰一次。这时才发现,桂林的确繁华,真不堪是昔日广西的省会。今天能登上独秀峰好像是个荣幸,因为传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逗留了一月,就差未登独秀峰。
纵目远眺,整个桂林山水像画卷一般展现在眼前:奇秀俊美的点点孤峰到处皆是,峰峰相望,云山重叠,漓江、桃花江、灵剑溪、小东、南溪、榕湖、杉湖等湖光与奇峰的山色相映衬,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漓江上的风采
下午,我们坐上了去漓江观风景的游船。游船的里程不长,就十多公里。漓江,属于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为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河段,主要流程在广西东北部。由于这里地势平坦,漓江在这里经过,流速缓慢,便于行船。更其重要的,是两岸风景不错,可以坐着游船边走边观览。
游船上的路程不长,前后也就一小时左右。游艇开始是慢慢走,为的是照顾大家看风景。但是在往回走时,速度却加快了。漓江两岸的风景的确很美。在游船上,可以看见远处的高山,也可以看见近处田园。这时,电影《刘三姐》里那些镜头,又好像回到了脑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的确名副其实!
在游船上,我们终于看清了象鼻山。平时我们所看的象鼻山,基本都是在图片上。那个象鼻和象腿,都在水中。今天在游船上,从不同的角度,终于看清了那个象鼻与象腿是怎么回事。其实它是一个岩洞,待水淹没了下面时,才出现有象鼻象腿的感觉。站在正值枯水期,水位下降了很多,这才发现,那个洞却在悬崖上。其实吧,漓江的水,要在丰水期,才能看见看出象鼻山确实像象鼻。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那个洞,远处看见很小。走近时,却发现并不小,光高度就有十二米,还有近十米的宽度。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说: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这段文字,就是对那个岩壁上的大洞的具体描述。
当夏天来临,雨量丰沛,江水就会上涨,这时,洞却被淹,洞口浮在水上,如一轮明月照在水中,十分形象,于是这个洞就被称为“水月洞”,或者叫“象山水月”。每当月朗风清,江面如镜之夜,水月洞的倒影,酷似一轮皎月。此时,天上一个月,水中一个月,构成了一幅“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绝妙佳境!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结束了五天的旅行,坐汽车赶往桂林飞机场。这是一条经过原国民党新桂系巨头李宗仁家乡的路。在桂林,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故事很多。那位长中国人志气的桂林人李宗仁血战台儿庄的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了中国人的心里。但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没时间去拜谒一下这位民族英雄的故居了。晚上八点,飞机终于起飞,向成都方向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