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阿Q正传》|阿Q不是一个人,阿Q是一群人

2017-09-13  本文已影响549人  梅子青时节
阿Q正传

01

我对鲁迅先生最初的印象,应该就是小学三年级的那篇课文《三味书屋》了。只记得当时大家都被鲁迅先生为了让自己不再迟到而在课桌上刻“早”字的做法着迷不已,于是也纷纷效仿着用小刀在自己的桌上刻下了歪歪曲曲的“早”字,美其名曰也是为了像鲁迅先生一样警醒自己不要迟到。

可是呢,“早”字是刻上去了,一开始几天还觉得很是新奇,天天上课没事开小差就盯着那字看。后来看腻了就觉得没啥意思了,于是就把它抛到脑后了,那个“警醒自己做个不迟到的人”的伟大愿望也早就不知所踪了。

后来多年的求学生涯里鲁迅先生的文章像噩梦一样反复出现,而每次学他的文章前,老师都会提醒我们 “要记得预习哦,他的文章比较难懂。”我就想着这人真是太烦了,写的文章这么深奥,晦涩难懂,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哦!可是呢,诶~课还是要上的。

于是不知不觉间,一想起鲁迅这个人名就有种被支配十多年深深的恐惧感,恨不得能绕着走。直到如今,在好奇之下我再次拿起鲁迅先生的著作,读完后却被那一针见血冷硬尖锐的文字深深吸引。

或许是当时尚且年幼的我们还不能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思想和力量吧,那些游走在字里行间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和讽刺,没有一点阅历恐怕是很难读懂的。而那铿锵有力的文字,也需要一颗已经被现实打磨一番的心灵来品读。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写的中篇小说。先生所塑造的阿Q是一个被"精神胜利法"所麻醉,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的人。

鲁迅先生用近乎夸张的漫画手法描述了沉浸在“精神胜利法”的海市蜃楼中的阿Q,在面对压迫,面对剥削,面对肉体和精神的凌辱时,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默默地忍受。直至最后到死了要被杀头了,阿Q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阿Q是一面明镜,不仅仅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畸形和人民群众麻木不仁,更是直直照进如今的我们内心,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中却不自知呢?

或许,阿Q不是一个人,阿Q是一群人。

02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如今的有些人,也会常将“我先前怎样怎样”挂在嘴边,来换取听众的惊呼和赞叹,以求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其实这种优越感是自己造出来的,相信的也就只是自己一人罢了。

阿Q说这话的时候,听的人当笑话来听,随声附和两句,他便以为大家都对他十分钦羡和佩服,哼着小曲自以为胜利的走了,却不知背地里遭了多少白眼和嘲笑。

但这又如何呢?在阿Q的心里大家都佩服他哩。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被人说“癞头疮”,那人说完还不算完,还抓住阿Q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形式上了,但立马在精神上他反败为胜。说打得那人是他的儿子,他这是被儿子打了,于是心情立马就高兴起来。

面对屈辱的阿Q就是用这种方式转败为胜的。

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阿Q赌钱赌赢了,但最后却被打了,钱也没了。这时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奏效的呢?

只见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只想说一句,还有这种操作?这在如今的我们眼里也是荒诞到可笑的地步了。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阿Q不小心把“假洋鬼子”是秃驴说出了口以致挨了打,结果他却在挨打后反而觉得心情爽快了,像是“完结了一件事”。

面对屈辱,阿Q立马就“忘却”了。“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正是根植在阿Q这种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身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奴性。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这是阿Q像吴妈求爱失败后,被赵大爷打了几棍子后,就立马将这件事遗忘,听到后院吴妈的哭声还跑去看热闹,说着“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奏效了,他已经完全不记得求爱被拒绝和被打的屈辱了。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被革命党抓进牢里了,他便对自己说:“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他拼命想在画押时把圆画圆,结果没画圆,他便安慰自己:“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你看最后,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多么可笑又可悲啊!

精神胜利法贯穿了阿Q的一生,他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03 

我记得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集《坟》里面有一篇杂文,叫做《论睁了眼看》。其中有一段话我一直印象深刻: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我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闭着眼睛走路。宁愿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也不敢面对悲惨的现实。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

不是只有一个阿Q,而是一群阿Q。

愚昧无知又麻木不仁,不敢面对现实。

不仅仅是底层愚昧无知的农民群众,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统统都是闭着眼睛的。他们不敢睁开眼睛,因为一睁开眼睛,他们一手创造出的“岁月静好”的景象就会全部破碎。

就像《论睁了眼看》里所说: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而反观如今,我们是否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中,陷入瞒与骗的大泽中,自己却不觉得呢?

当我们遭遇不公平、屈辱、嘲讽、压迫而内心愤懑不平时,大多人都劝我们要忍耐,很少会有人要我们去反抗。

就像寒山与拾得的谈话:

寒山云: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但为什么只能被动地寄希望于上天会让坏人怎样怎样,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反抗去斗争呢?好人一定会有好报,坏人一定会有恶报?

每逢自己遭到不公,不敢说,不敢作,也不敢当,只会一味的忍耐。然后在心里对自己说:“看吧,总有一天他的真面目会被戳穿,总有一天他会摔得比我更惨!”于是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了。

这,是不是我们在这残酷社会生存而总结出的一套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呢?可是,结果又是什么?

于是下一次,我们同样被压迫、被诽谤、被欺侮、被耻笑、被轻视、被辱骂……对于作恶之人,我们还是不敢想、不敢说、不敢作、不敢当!又是一味的忍耐!只知忍耐!也只会忍耐!这样的自己,岂不是和阿Q一样可悲了吗?

所以,鲁迅先生有言: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敢于正视生活的不幸,敢于正视他人的欺侮。希望如今的我们有敢于正视的勇气!而不是“默默地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板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