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独立思考中的善良,公共事件言论中的几点心得
善良听起来是一个饱含人情味的词,听着很感性,很容易令人觉得与理性无关。
要讨论它与思考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很难立足的。
也许另外一个词听着更明白,叫做“政治正确”,或者更接地气一点的有“三观正”。不过,这些词在我看来对独立思考的力度都是不足够的,唯独“善良”是我能想到的力道最接近的词了。
公共事件发言中的“政治正确”(注意,这个词在各种语境下的意思会不同),似乎是对真相常保一种中立式地怀疑。其暗含的预设:“吃瓜群众很难有机会了解真相”,几乎是颠扑不破的。在这种预设下,做出与主流价值或者普世价值相匹配的发言则属于政治正确的范畴,或者,“更加政治正确”的保持沉默。
“三观正”这个词本身非常不正。
我们这讨论的三观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最常用的解释。但这个最常用,对于一些经常将“三观”挂在嘴上的人来说,也是一时答不上来的。这样的人去谈三观正,本来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而当你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涵有更清晰的理解之后,“正”或者“不正”这种说法究竟有多不准确也就不言自明了。没有所谓的“三观正”,三观合的确是有可能的,所以在求偶的过程中,如果你非要扯上三观,我强烈建议你用“三观合”取代“三观正”这种又红又专的词,否则你遇到一个觉得自己凡事正确的配偶也不足为奇。公共发言也要对“正”敲警钟,“正”不如说政治正确,许多人因为和他人三观不合而攻击对方,并号称自己三观正,这种行为很低俗的,也是经不住理性考量的。而极度的政治正确就是大迂腐,与独立思考也沾不上边。
讲个虽在身边,却不及网上热闹的故事。我所在的城市杭州,发生了一件引发广泛关注的惨案,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除了在外地的父亲之外,母亲与三个孩子全部葬身火海。
火灾案的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争议事件,事情的起因是名叫“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的网民,在“采访”绿城后,私下与一些加V账号联系,声称受害者家属勒索绿城,往全是同情的舆情中投入了一枚炸弹。这件事以爆炸式的“一个孩子要求赔偿一个亿”开始,以一地鸡毛结局。
对了解情况的朋友我不用多说,对不了解情况的朋友,一言半语也讲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在激起大规模声讨后,仍然坚持自己的“不能只有受害方一种声音”的立场。
这个立场看起来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单拿出来说甚至能得到大多数主张言论自由的思想先进的朋友的支持。但对于这样的情况和这样的人,我还是想劝上一句:
不要让你的立场影响你的理性。
一地鸡毛过后,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写下一篇颇具有英雄主义和隐喻的文章,声称“你极乐世界成佛万人敬仰,我五行山下作妖千夫所指”,听着像一去不归的壮士。我在里面窥见的全是煽动性和悲剧英雄附体的神秘吸引力,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主张号召大家理性发言的人,我内心本能滋生出了一丝毫无理智来由的敬仰和同情。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人设调整鹰犬,作为与感情泛滥者——他口中的圣母形成对照。我知道,这不是理性、理想,这是为了立场操纵人性。
而我相信,一个人圈定立场的一刻,就是他思考的死亡时间。一个妖以“作妖”为不懈地坚持,也永远当不上英雄。
这些年多少偶像死于公共事件?撇开乌合之众的吐沫星子淹死的和某种“莫名死因”的不说,多少人杀到最后姿态丑陋,令人怀疑人生,恐怕多年后当事人自己回顾也想上去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丢了姿态。公共事件之所以谋杀“偶像”并非因为真相探索之艰难,而是多因为他们对个人立场的过度维护显然已经超出理性范畴,这种冲突又在表演与抵抗的过程中更加戏剧般荒诞,以至于最后丢盔弃甲的把一种近似于“不善”的人类本能暴露在大众面前,自此旧的形象死去。
那么怎么样才能“善”于发言?
一:对自己的立场保持克制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认为人不可能真正的改变自己的观点,人习惯找证据支持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哪怕这种观点建立在本能或者其他一些更可笑的认知之上。在提及这条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理性的做法是放弃说服他人。恰好,很多公共发言都是为了阐明一件事情,说服的力道很足,如果放弃“说服”的冲动,几乎可以笑看人生了。所以我们还需要保持另外一种理性,就是对自己的立场时刻保持克制。要记得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错的,真正的道理,一定会有一个前提来圈定其适用范畴,否则就是信仰了。
二:尽全力理解他人的立场。
我曾经是一个叛逆的人,至今仍然如此。但在许多年的实践与体会当中,我认为“试图理解他人”可以说是一件回报率非常高的事情。
首先,当你试图理解他人立场,对方会更谨慎的发言,有更高的可能会推进有效的讨论。你会惊讶你投入的理解很快换来对方的冷静。
其次,真正的含义往往在字面之外,当你习惯分辨字面背后的意思,是一种社会化学习的成功,是谓阅人。
再次,理解是一种涵养,也就是说先“涵”后“养”,不仅仅理性层面会得到提升(思考的深度由反面意见推荐是很常见的),充实与坚定的满足感会滋润心灵的状态。
写在最后:
有些东西的确具有煽动性也对你的思路有冲击,像是快乐与悲伤无法避免。
独立思考,需要对这种冲击即克制又理解。
克制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对自己的理性程度不能轻易给出满分。而理解是,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他人身上,有时候所言并非本意。如果试图交流,尽量引导双方进入“贤者”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