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电影资源分享电影简书电影院

《星际穿越》:人类的渺小,不是说说而已

2020-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Fiveseven57

这一个月的影院被戏称为“诺兰保护月”,《星际穿越》重映,《盗梦空间》紧随其后,《信条》也要在九月份万众瞩目下上映,没有人不爱诺兰。我也不例外,甚至很爱他。

从个人情感上而言,我很兴奋看到《星际穿越》重映。六年前它第一次上映的时候,是它带我见识了宇宙,领略了科幻的魅力,从那之后我就不可自拔的迷恋上了那个遥远未知的神秘之地,倒不至于说是启蒙,也是《星际穿越》让我明白人类的渺小,让我知道,那片看起来的广袤无垠,实际则是孤独的墓地

01

“它”是谁,“它”是我们自己。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努力的探索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我们始终不愿相信,我们是存在于这片浩瀚中的唯一生命体,我们的地球是无数星系中唯一适应生命生活的恒星。我们和我们的地球,都好孤独。

所以科学家在研究,宇航局在探索,我们渴望着宇宙的另一端传回波长的变化。《星际穿越》中,库珀被困在另一维度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所有场景是他的女儿墨菲的房间,时间是在他尚未踏上飞船的时候。他成为了那时候他和女儿口中的“幽灵”,他用摩斯密码的方式向女儿传递信息,希望年幼的女儿能留下那时的自己,也希望女儿能破解出他留在表盘上的公式。

这一切听起来似乎很玄幻,可如果它是真的呢?设想我们没有发现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存在的时间太短呢?

电影中,米勒星球距离黑洞卡冈都亚非常近,黑洞卡冈都亚附近的强大引力相当程度的改变了时间流逝的速率,最终达到米勒星球一小时是地球七年的结果。所以对于宇宙来说,我们人类将会存在的时长也是转瞬即逝,十分短暂的,短暂到来不及去发现别的生命。同理,除非另外生命所存在的空间时间流速非常慢,不然他们短暂的存在也不足以支撑他们活着等到我们的信号并回复。所以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它是否可以像电影中库珀最后掉入的那个空间一样,时间成为具象化的事物。如果说真的有平行宇宙,那么那里大概有另外一个我们。他们的时间早于我们当下,他们已然经历过还未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他们存在的地方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实体的空间,或许是墙体的中间夹层,或许是任何一个狭小的空间,看似狭窄的地方所连接的维度可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平坦的地表,而是弯曲的空间,因为只有在靠近黑洞的弯曲时空,时间的流速才会变慢。

那个空间的我们大概不会变老,他们短暂的时间相当于我们的几年,他们就这样看着我们长大,又看着我们老去。所以“它”是我们自己,可以说是来自未来的我们自己,他们向我们发出信号,介质亲情的羁绊,是爱,是我不希望你孤独,我希望常伴你身边的执念。即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它们”,但用心感受,总有那么冥冥一瞬间,我们可以相互感知,“它们”会为我们指明方向。

当穿梭在宇宙时,我最想念的是人类。

02

《星际穿越》的最后,布兰德继续流浪在宇宙中,独自在找寻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上搭建着营地。荒凉的地面,孤独的背影,几乎令观者窒息。

我们太小了,即便放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存在感都微薄的不像话。城市没有你照常运作,地球没有你照常自转,这个世界不是没了谁就不行,更不用说广袤的宇宙了。我们没有资源来的重要,没有资源,我们无法生存;但没有我们,却并无大碍。

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人际关系来说,我们或许是重要的;因为我们都会以自我为出发点,围绕着自己展开关系网,因为我们自己是这个网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所以人是自私的生物,眼前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了,不愿意去了解更具冒险精神的世界。晚上的时候,抬眼望一下你头顶的星空,去想像一下,自己在这夜空所占的分量,说是沧海一粟都夸大其谈了。在飞机的高度,看到的人就如同蚂蚁了,那么穿越大气层,到达星际空间呢?没有任何一个人还能被看到。你在凝视黑夜的时候黑夜并不会凝视你,因为它根本看不到你。认清你自己,放在浩瀚宇宙,你不值一提。

我们都太渺小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抵抗宇宙的神秘力量,因此每一次的太空探索都是生死博弈。人类是独立存在的群居动物,我们或许需要个人的空间去思考自我价值,去自省,但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始终离不开其他的人类。而宇宙的神秘之力之一就在于,它能让你脱离人类社会,“淋漓尽致”去享受孤单感,孤单到窒息。

没有交流,没有声音,甚至没有氧气,漂泊在星系之间,或许那些景色是震撼人心的,可都没有人和你分享。孤独渐渐演变成绝望,开始准备长长睡去,不设定醒来的时间,唯一的祈愿是能够再见到人类,就算知道那是微乎其微。先行的探索者是英雄,即便他们在地球上了无情感牵挂,但要战胜孤独何其容易,他甚至没有在绝望之时可以思念、牵挂的人事,又是何其悲哀。

《星际穿越》给我最大的震慑并不是来自宏伟的画面视觉效果,而是被黑暗吞噬的,渺小感和孤独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那种无力,哑言又窒息。

03

放弃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救赎。

我或许是少数的同意教授做法的人吧。

我有时总觉得教育观念的差异会让人在很多事情呈现全然不同的样子。我们的教育理念常常告诉我们要顾全大局,要一个都不能落下;但别的地方很多人的观点则是,保住优良的基因,能救一个是一个。《2012》的诺言方舟并没有让所有人都上船,哪怕能够登船都有先后的顺序;《北京折叠》也将社会的等级阶层分的明明白白,第三空间的人注定会成为第一批被抛弃的人类。延续人类的生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活下来才能繁衍,亚当和夏娃两个人的结合就可以创造的物种,为何不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呢?这不也是我们所学习的道理吗?

你不够优秀,你就不够重要。这一观点就是在现在社会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过人的长处和独特的技能,你就不是必须的,你很容易被人取代。拿职场作为一个例子,年纪渐长但技能点平平的人会渐渐成为管理层的眼中钉,因为有更新鲜、更热血的年轻人可以取代他,他对于企业来说,不仅非必需,甚至可能还是累赘。年轻的血液价格低廉,拼劲十足,还拥有跳跃的思维,更具学习精神,工作可以熟能生巧,但思想只会逐步落伍。所以这是你没有无法取代的必需理由时,很抱歉,你被淘汰出局。而中年的你,也很难再找到新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面试官总说,“我们是年轻的公司,同事都是年轻人。”那么年老的呢?

但人类的生存法则天生就是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要怪只能怪你不够优秀,所以无论对谁来说,你都不重要,除了你自己。如果这时候还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那只能说你虚度了你的岁月。

所以放弃资源严重稀缺的地球和整体素质并非全员精英的人类,又有什么错呢?谁能保证PLAN A成功后,这些人类就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新星球呢?繁衍优良基因,从根本上提高后世的素质,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要说是人类共同体的存亡,是家国情怀的情感维系,那我一句话也没有。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观念中长大,即便思想渐渐被阉割,也不曾察觉。至于是如何阉割,我们的后代又是何曾可悲呢,只短短的提及些许吧。

当《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这首歌唱响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舞台上时: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无数的歌曲再在舞台上唱起时,都被强制改词。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再过些时候,恐怕我们连这些歌都不能听了吧。

何其悲哀。

我们常说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可这只是主观意识上的绑架,这些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让你去奋力拼搏,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吗?我命真的由天不由我,太多会客观上发生的“灾难”威胁着我们的生命,看看这魔幻的2020,尽在不言中。

我们只是一个渺小存在的个体,和更辽阔的外面相比,我们太微不足道了。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我们无力改变任何事情。所以及时行乐,享受尚且安逸的当下,善待自己。要明白,觉得你重要的只有你自己,好好爱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