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生本课堂空间转换
课堂空间是课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空间的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在某些十分重要的方面制约着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座位的不同安排对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影响。学习空间的变革,体现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政治科生本课堂构建中,课堂空间转换是整个课堂转型的前提。
一、课堂空间转换的原因
(一)传统课堂空间的弊端。在我们传统的政治课堂空间上,采取的是“秧田式”座位。讲台在班级的前面,讲台下是整整齐齐的学生座位,学生按前后秩序进行排列,教师一般站在讲台前面,是整个班级的中心。在这种课堂空间中,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中心教学”。学生是被动接收的容器,学生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也不断的强调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要认真听讲,思维要紧跟老师,要注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似乎不太配合教师的要求,课堂上,随着年级越高,学生越不愿意和老师互动,他们会端坐在教室里思绪却四处游走,甚至出现打瞌睡、看课外书、做小动作的情况,学生们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逐渐“逃离课堂”。这就违背了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把知识的传递误认为学习。
(二)是对话性学习的需要。佐藤学教授指出“学习是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我的对话的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基于柔和的声音和身体交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具体的做法是所有的教学,由四人组成的小组展开协同学习”。在传统的课堂空间中,学生都是朝向讲台,看到的是教师身体的一半,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对话,在不断强化教师“教的中心”基础上,难以发生,教师和学生都学会了“选择性倾听”。而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性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话型实践”。学生个性的展现是通过群体互动而展现的,班级如果组建了相互倾听的同伴关系,原本基础较差的所谓“学困生”,至少有同桌的一位同学在听他说话,不至于让他“逃离学习”。从纵向的师生互动转向横向的生生互动,这是同伴之间的“互为主体性”。学生喜欢这个群体,进而共筑一个温暖幸福的班级,这是“共社群性”。
二、课堂空间转换的操作
(一)基本的模式。原则上两人为一小组,四人为一大组,一组人数不超过四人。可采用随意编组或者自愿组合的方式,比如抽签编组等方法。当小组出现有问题时,可以进行调整。四个人,围坐在一起,彼此面对面,利于进行讨论交流,同时也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关系。四个人中一般要有1~2位女生,女生的人数不超过2人,不少于一人。在学习共同体的小组中,大家都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没有领导、没有组长,是无阶层的组合。体现的是协同学习,不是小组合作的学习。同时,可以把讲台撤去,放在旁边,教师离开讲台,深入到学生的中间。
(二)灵活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的方式。在课堂空间的变化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进行变换。我们可以摆放成“团队风格”,将课桌围绕教室组合,从而有利于教师与团队互动。组合几张桌子形成会议桌式的布置,这种布置可以将教师的重要性最小化,而将学生的重要性最大化。也可以让座位围城半圆形,这样就没有学生背对着教室前面。或者可以去掉课桌,将学生安排成圆形。没有桌子或椅子,可以让学生产生最直接的面对面互动。还有爆炸式分组、“同心圆风格”、肩章式分组、礼堂式等等。其中,U字型是一种较普遍的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室中围成U字型,可以是两排。这种空间是一种能用于多种教学目的,多个年段的座位布置。学生结对也很容易,转过头就能形成两两同伴关系。如果转过身去,还可以和后面的两位同学形成四四关系。老师的活动空间很大,可以灵活走动,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能容易地看到老师或者其他视觉媒体,相互之间能面对面联系。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闲谈现象多。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这种围坐的方式,会出现学生容易讲闲话,或者彼此之间发生矛盾、争吵等各种现象。因此有些老师,进行一段时间后就又把它改回来“秧田”式座位了。产生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开展协同学习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设计挑战性问题、高阶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吸引每个学生参与。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难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性格、知识、能力水平进行相应的搭配,让他们坐在一起更融洽,更舒适。再次,应该采取成长型思维的评价方式,更多评价的是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而不是就结果进行横向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就。
(二)座位安排随意多。有出现因为某些学生他比较调皮,会讲闲话,所以老师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就把他单独一个人放在最后面或者最前面的位置独坐。这个做法是明显对学生的不尊重,是对他的孤立,久而久之,这位学生就会脱离班级集体之外。男女搭配的比例不均衡,有些是男多女少,有些是女多男少。一般来说,应该是女生不超过两人且不少于一人。有些小组安排了6个人或者5个人,其实4个人是最好的组合,彼此能相互看见,相互连接,说话的声音彼此也更听得到。如果全班学生会出现不是4的倍数,可以安排三个人,但不建议安排5人以上的小组。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的改变,带动教师的改变,只有教师发生改变,才是学校真正的改变。学校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空间位置的变化,是教师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们在课堂上对传统的座位做一些小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主人”,构建相互倾听、合作学习的高效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