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起
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知道自已认知能力的极限,无能力知道的就无必要去知道。这是,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比如,一个小学生水平的非要做大学生的题就是在为难自己打击自已的思想。还有一个是好奇心害死猫,有些东西你知道了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不应知道的就别太好奇,比如,有些机密或涉及到别人私密的东西你不要深探。
能感知并明白理解了事物的运动规律就是信息对称,才能洞察与掌握道理,才能做到对其控制度度提高,否则,你不旦控制不了它反而受其害,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发明的武器,它是两刃剑,掌控不好就会损人害已。所以,苏格拉底说:“认知到自已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知道自已的知与不知的原因和边界,分清楚了阴(无知)与阳(有知)的相对性,对知的肯定也是对不知的否定。
苏格拉底因此认为人是不会主动犯错的,犯错(罪)是由于无知引起的。可惜的是作为一些国内著名的科学家与对西方科学标准仰望到迷信的学者却甚至是没有从科学的“源头"哪里得到智慧,也被洗脑了,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尽管,我认为苏格拉底的话有道理,我进一步从中华文明的道家文化中了解到所谓的无知就是无意识程度,是指对事物的自然规律的感知与控制程度不高,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被动性。因为,一个人的犯错与罪虽然说是与无知(意识)存在着关系,但不一定是自我个体潜意识的非理性导致的无知,单方归之于为不是故意有时会让文化环境的失责推卸责任,也可能是来之于这个人所在文化环境产生的集体潜意识的影响,或被某种人为制造的文化思想意识潜移默化的侵入所控制,这在心理学上就是荣格在研究了中华文明的《太乙金华宗旨》之后提出的,该书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的道家吕洞宾所写的。也就是说,无知是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加上人天感应的环境影响无意识,这些人类的无法自主的被动性导致了无理性的无知(意识),最后一个是自我控制与信息处理的主动性经验,这个也是最关键的,当人的意识转化为意志时他们就会表现为行为,而只有意志坚定者才不会成为别人思想的奴役,才具有自主自由的思想,才不会被不好的伤害自已与自已所在的互利互惠共生利共同体无意识与认知,而后来又成了复杂系统科学理论的信息论与控制论依据,这里,我就先不深入讨论,我之所以提出就是要在学术的底层逻辑推理上让人们理解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因为,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科学跟哲学都是苏格拉底主义的表现形式。所以,也就理所当然的认古希腊是现在科学与哲学的根源,而我现在从孔子到老子对“知"与“不知”的理论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有更高层次的历史更悠久的科学与哲学源头,国人崇洋媚外以及自卑心态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