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道走到黑”是否该坚持?
“一条道走到黑”形容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义无反顾,不顾后果,坚持走到底,虽然是个中性词,但是我更清晰于是褒义词。
早先我对“一条道走到黑”的做法比较看好,认为坚持其实是一种美德。
直到最近自己在工作中经历了一场“是否该继续坚持”的风波,自己负责的产品于近期业绩黯然,一直无法突破。当然这里有很多原因,内忧外患各种“事”,所以导致曾经被公司高层寄予厚望的产品一直业绩平平,甚至濒临“死亡”。
自己在这段时间“跨越”职责,做了很多份外的事情,比如售前支持、市场文案、甚至直接做销售等,因为我一直坚信“一条道走到黑”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但是事与愿违,单单个人的力量并没有改变现状。此时,我也在惆怅和迷茫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你以为我来告诉你如何变通,如何适应环境,那你就错了,因为变通和适应环境你看完上边自己就能感受到了。
我想说的是,如何变通和适应环境,而且还心安理得,那就是“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时候,往往是最不合群的时候”。
一般“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一方面是责任心作祟,另一方面是别人都在做自己不好意思不做的心理,前者自己领悟,后者我得说道说道。
李敖在一次节目中说:“我是单干户,不与朋友来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16个小时。”
很佩服大师的特立独行,可是听他这样讲,在我脑海里蹦出来的问句是:这种不与朋友来往的生活会不会太寂寞?可转念间,我又觉得也许就因为他这份不太合群的孤独,让他活成了一个人一支队伍。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深以为然,为了那份安全的归属感,我们拼了老命地去合群,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进取心。这让我们耽误了不少正事。
记得刚进大学那年,班里的同学都觉得多参加社团活动能涨见识,积累经验,将来好找工作。
秉着这个宏大的目标,宿舍的每个人都疲于奔命地参加各种活动,觉得参加越多,前途越可观,也越能显示自己的合群,因为大家都参加了,如果自己不走群众路线未免也太孤僻。
为了合群,我也拼命地随着大队一起考证,什么会计证、证券从业证,保险从业证,教师证,人力资源证,反正大家考我也一起考。
从不落队,永不落空。我大量的时间都用来考证了,但其实我并不喜欢。
出来工作后才发现,原来当年那些为了合群而参加的社群活动没什么卵用,那些乱七八糟的证书正在家里的抽屉中发霉。真还不如多背背英文单词,学习PPT,阅读经典书籍 。
如果能让时光重返二十岁,我一定会推掉那些毫无意义的活动以及没什么含金量的资格证书。
然后坐在图书馆里, 一本一本地读完列出的书单,脚踏实地地学习专业知识,多找有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机会。
把知识长在血和肉里,认清自己的方向,比盲目地合群有用多了。多火热的群体也有曲终人散的一天,但知识和技能却恒久远,也是你未来闯天下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