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姑娘进京记——活出你的生命力
一、初识京城
五年级那年,我随妈妈工作调动来了北京。离开了熟悉环境,我感觉局促不安,曾经无数次在课本里出现的首都,此刻显得那么陌生,让我不知所措。妈妈陪我来到了小学五年级四班的门前,带着方形棱角黑框眼镜的女班主任严肃地对我妈点点头,说“好了,你可以回去了。”打开门,一个班四十五双眼镜齐刷刷地看向我,这几秒钟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我和我即将的同学们,都充满戒备又有些好奇地观察着这个/这群陌生的不速之客。
二、英语,一段难忘的回忆
容不得我稍作他想。开学的节奏紧锣密鼓,一堂堂课让人眼花缭乱,初来乍到的我,很快就发现了横在眼前的拦路虎:英语。在我曾经生活的小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我从来都是那个家长会上老师表扬的对象。而面对着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同学们,我的英语真的是弱爆了。上课回答问题的同学,英语说得那么流利,发音那么优美,还有些词语是我根本就不懂的。我开始恐惧上课被老师点名,因为怕让老师和同学知道我真实的英语水平都多么差。每次老师点名时,我都如坐针毡。
我下定决心好好学英语。幸亏教材的差异,我曾经学过的数学部分超前于北京的进度,给了我时间去补上英语这一课。我开始疯狂地听英语听力,每天放学回家,还没脱外套就跑到录音机前按下播放键,开始跟着录音读课文;我买厚厚一沓的英语单词卡片,对着正面的中文意思拼写单词;去上钢琴课的路上,也会求妈妈考我单词的时态和语态。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并没有立见成效。英语,不能够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冬天了,租住的屋子在一层,暖气很不好,屋内冰冷彻骨,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仍是打开录音机听英语。我被自己感动了,但我的成绩没有被感动。记得那段难熬的日子里,我读了很多的育儿书籍,有卢勤的知心姐姐系列,库金会培养儿子上北大的书,美国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等等。。这些本是妈妈买了读的书,却被我提前了二十年读完。也是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培养一个优秀的个体是多么不易,或许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回报。但并不是因为容易而学习,也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
到了第二天春暖花开时,我的英语终于也像天气一样有了起色。英语书上的每一篇课文我都能倒背如流,我开始在班上的小测验拿到满分,开始尝试和同桌一起举手回答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后甚至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班上最爱回答问题的人。这段学英语的经历,帮助我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甚至一直让我吃老本到了回老家中考。我时常会想起那个想要放弃的冬天,如果当初没有因为读那些育儿书籍的契机放弃了英语,是不是从此面对困难,都会下意识地退缩?
三、不设限,人生还可以有更多选择
后来,在五年级下学期的那个春天,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英语演讲比赛,并收获了鼓励奖;开始学习滑冰,能够轻松自如地在冰上旋转;坚持了游泳、钢琴,走遍了北京博物馆通票中半数的博物馆,看了不下十场北大百年大讲堂的演出.......从未想过,生活可以如此充实,如此快乐。自己像是一株植物,突破了岩石的夹缝后茁壮成长,每一片叶上都带着蓬勃的生命。从前,我因为害怕,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看到别人,只会投去羡慕的眼光。从北京回来后,我明白机会永远是要去争取的。或许尝试后无果,但不尝试,一定不会有任何结果。
这一切的回忆中,都有我的母亲。感谢母亲在最艰难的时候,鼓励我不要放弃,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勇敢地去争取。母亲35岁开始读博,38岁毕业。是数学学院最高龄的女博士,但她加班加点,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拿下了很多人七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位。真心为妈妈而骄傲。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工作上的巨压下,还要照顾年幼的我,如今想来她曾经承受的压力是我不能想象的。但她也曾告诉我,正是因为女儿,让她有了面对艰辛阻碍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也极大地延展了她生命的韧性。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是一座冰山。如果不去挖掘它,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表面的1/10,还有无尽的潜能,沉在水下,等待你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