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 原创儿童文学神游纪

萨瓦河与多瑙河 -----贝城回忆(上)

2020-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看我

第一章 贝尔格莱德法学院--总统的母校

        己亥庚子交接,多事之春。2020年,按农历有384天,至今几乎过去了快二分之一。

        没有伤春悲秋,前方白衣将士时刻搏命,各种制服战士日夜把关,民众一如既往地听令与信任。今天是护士节5.12,祝福所有的医护人员。

        明黄的迎春花,洁白的应春花,春天还是携着希望如期而至了。复工复产,车流涌动。春去花落,盛夏将至。这个春天必将成为不可能被折叠的历史。

        塞尔维亚的高帅总统用饱含深情和焦虑的演讲感动了国人,勤政爱民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刷了一波又一波好感。俘获了网民的芳心。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武契奇总统的眼睛生动地演绎了艾青的诗句。

        有多少人因为这位总统而打算去塞尔维亚旅行呢?超一流的带货!更何况还是真正的免签,说走就走,经济实惠。

        关于塞尔维亚的新闻时时弹出来,也唤起了我对塞尔维亚之行的记忆。

        去年5月,临时起意去了塞尔维亚,半个月一直在贝尔格莱德。

        期间,看到一场懒散又热闹的游行。

        路边摆着一米高的可口可乐大红罐儿,还带着轮子,身着红衣黑色短裤的美少女在大可乐罐子里掏出小罐可乐,发给路过的人。有警察在引导方向。五颜六色的横幅。间或有奏乐。队伍好像还遵守了红绿灯,不时停下来。我们看不懂标语,听不懂喇叭喊的什么,人们看起来很高兴的样子,我以为在给什么体育运动造势,也不知为什么游行,我也没好奇,谁家没点儿家务事呢。

        南斯拉夫分裂后,塞尔维亚所在的地理位置地缘并不佳,内陆国,资源又相对贫乏,重振经济很困难。

        武契奇总统几乎被刷屏刷成网红,务实勤政,还有颜值,而且夫人也颜值颇高,深得网民心。作为替塞国国民顶着天的大个子,国力实在有限的情况下,及时向各方面实力都高大得多的中国恳切求援。虽然是向中国求援,中国民众却相当支持,甚至有网民以塞铁称呼。南斯拉夫的友谊,使馆人员纪念碑前的鲜花,都使得国民积极支持国家援助塞尔维亚,只是医疗专家们过于辛苦了,还好塞国从政府到人民是认真听取建议的。

  网上看到有人说总统是贝尔格莱德法学院毕业的。想起我们有一天走错路走到法学院。就在路边,没有围墙。灰色的石头墙体上写着1808。楼道里几个学生在搬桌子,刚结束社团活动。楼下有各种展板。楼外长椅上几位女同学坐着聊天。花坛边几位漂亮的女生在吸烟,发色各异,有金色的有栗色的也有黑色的。

        离开法学院,忽然远远听到断断续续锯木头般的声音,疑似二胡。

        拉二胡,无疑是中国人了,仔细分辨依稀能听出是一句祝你生日快乐。

        二胡这个传统乐器出现在贝尔格莱德的街头,有些意外。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陈家父女那样拉出赛马的水平,希望生日快乐这句能早日练习得稍微流畅些,不然会让人误以为二胡只能发出锯木头的声音。

        后来几天发现,贝尔格莱德真是音乐的国度,每年七月在塞尔维亚会有一场为期四天的音乐节,Exit,这是欧洲最大的音乐节之一,很多年轻人会蜂拥而至。不过今年应该停办了吧。平日里街头很多音乐表演的,有自娱自乐的,有为谋生奏响音符的,后者居多吧。



第二章 半个外星人的家乡

        话说回来,去年五月节,临时发现可以辗转腾挪出半个月灵活时间,半拉月呢,节约如我,哪能浪费!

        找个遥远的的免签国家,转机莫斯科,五一期间这里转机性价比最高,机票才4000多块,直奔塞尔维亚,带上电脑边工作边旅行。

        括弧一下:必须感谢网络时代,感谢不畏艰险的基站架设者,感谢发明和生产各种软硬件的可爱的亲们,并向上一直到感谢电的发明人,包括但不限于爱迪生,还有塞尔维亚的传奇人物,半个外星人:特斯拉。

        爱迪生的直流电,比如手电筒、手机等电压不超过24V的可移动的外置式电源。近些年,材料质量的提高,特高压直流电也出现了。

        儿时受到的教育都是:电是爱迪生发明的,有一天爸爸要在家里加工一个东西,为了看得更清楚,换了个100瓦的大灯泡,亮晃晃的光,是我对爱迪生最深刻的记忆。很长时间,我都认为,爱迪生等于100瓦大灯泡。

        特斯拉的交流电,比如生活中的墙插式电器用的民用电压220V,通用工业电压380V。

        小学时看武侠看多了,曾有一次不小心一掌按到了380V电压的面板上,幸亏反应快甩开手,人都麻到几乎灵魂出窍,麻酥酥地还不忘盼着激发出个特异功能,变成绝世高手什么的。

        家长说知道邻居石大爷为啥那么黑吗?电工!事故!没给你电成包公就够特异了!

        这是我对工业电最直观的记忆。彼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交流电,不知道特斯拉,更不知道他与爱迪生之间的直流电交流电大战。

        今天,大家都知道特斯拉几乎就是半个外星人一样的存在。看过一个节目,有个美国人说特斯拉有外星人基因,他大量匪夷所思的超前发明还在美国,并处于保密阶段。

        俄航的飞机,空姐制服实在太漂亮了。一般来说饱和度高的颜色做服装,用色大胆、驾驭不了的话容易显得气质超群。俄航空姐制服成功打破了这个“一般来说”,明艳的橙红色显得空姐们神采奕奕。

        起飞晚了2个多小时,战斗民族飞起来杠杠滴,找回了不少时间,但还是延误了转去芬兰的航班。幸好我们转机预留时间长,因为我打算逛逛莫斯科机场,再吃顿不怎么好吃的红菜汤。

        在莫斯科机场遇到了一些中国人,有人问我们转机的事情,因为转机登机口一直在变。这些人基本是中青年男士,也是去塞尔维亚,大多不会外语,可能有人带着,一时走散了。也无所谓,莫斯科机场不太大。到了贝尔格莱德,他们下了飞机就都迅速离开了。

        几天后才知道,塞尔维亚有条到黑山的高速路,是中国人在修建。有个钢铁厂是中国河钢收购,重新恢复生产的。山东的玲珑集团也在塞尔维亚投资了轮胎厂,这些后面再讲。

  夜幕降临前飞机开始下降,蜿蜒的萨瓦河与多瑙河映着夕阳余晖,绿油油的土地上一簇簇彩色的房屋,第一观感就很美。

  入境是真正的免签,什么材料都没要,什么都没问,直接接过护照盖章,递回。让我想起把大象装冰箱统共分三步,冰箱门打开,把大象装进去,把冰箱门带上。事情可以很简单的。

  贝尔格莱德机场小极了,很快就出来了,对接上举着牌子的小伙子,在爱彼迎上订房,房东的同事提供很便宜的接机服务,菲亚特小车,14欧。塞尔维亚也是左右舵车都有,和海参崴一样有各国二手车。我们在贝尔格莱德期间乘坐的都是左舵车。

  到了共和广场附近的一栋百年老公寓,电梯坏了,司机帮忙拎着行李,硬是爬到顶楼。房东姑娘在等待,气还没喘匀,热情的邻居就过来打招呼,一番问候,我的塞尔维亚之旅正式开始啦!

  第二天一早,跟着探途地图,步行到了特斯拉博物馆。探途APP是行车的地图,我们很喜欢用,步行也参考着用,搭配GOOGLE地图,有时百度地图也上阵,百度地图也越来越好用了。括弧:旅行变得这么方便,感谢有你们哈!

  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是一座路边的小楼,到达时还没开门,碰到一个独自旅行的中国男子。

        很多人对巴尔干火药桶的认识就是从历史课上的萨拉热窝开始的。这哥们学历史看电影慕名萨拉热窝,借着波黑也免签,就坐长途车去了一趟。一路上观感不理想,提心吊胆。在萨拉热窝的路上就不止一人提醒他背包不要背在后面。远远听到一个女子凄厉尖叫,原来是被抢劫了,大白天的。看着路上人阴郁的表情,回想起尖叫声,和好心人的提醒,紧急赶回酒店订个机票,一分钟也不想多待,收拾收拾跑回贝尔格莱德了。

        同一个巴尔干地区,治安差距还是挺大的。这几句话立刻让我们打消了去萨拉热窝瞜一眼的念头,安全第一,没必要去冒险。

  这位大哥早几天到的,已经去使馆人员纪念碑前献过花了。我们问了情况,决定随后去,他们是为国家付出生命代价的人,一缕花香慰英魂是中国人到贝城必选项。

        大哥问:带一百块第纳尔没,上面就是特斯拉,拿着100块和特斯拉博物馆合个影。哈!幸好路边很多换钱的小店,昨晚用欧元换了些第纳尔。1欧元差不多117塞尔维亚第纳尔。有些地方也直接收欧元。和半个外星人合个影先!

开馆。非常小的几个房间,但足以让我们兴奋,近距离接触超人了。特斯拉生前使用的大鳄鱼皮包赫然摆在橱窗里,超人也有这爱好。

        一群各种肤色各种发色的小学生进来了,原来今天博物馆为学校开展电的科普课程。

        大屏幕播放的是英语,竟然配了中文字幕,看来不少中国人到访过博物馆。

        讲解完毕,开始做放电试验,孩子们都用英语交流,很踊跃。其中有个中国男孩儿不断提问,非常活泼,看样子也在这里生活很久了。

        闪电滋啦啦作响,特斯拉在美国和爱因斯坦交谈,与爱迪生共事纷争的时候,这个神奇的人会不会想到百年后的故乡,五湖四海的孩子们在以他命名的博物馆了解他的发明呢。

        外星人也不是都先进,也有低阶的,如果真有高密度星人基因恐怕不会浪费精力在三维半的人类身上吧。



 第三章 贝城的市井生活

        五月的贝城很冷,真庆幸带了轻薄羽绒服。

        因为要在莫斯科转机,虽不打算出机场,但毕竟纬度高,就带上羽绒服,缩成小筒也不占地方。没想到莫斯科机场热得冒汗,外面也阳光明媚,非常暖和。

        在贝城有几天阴雨很冷,白天需要穿羽绒服,晚上几乎一定要穿羽绒服。

        大街上就是中国常说的“二八月,乱穿衣”了。有穿皮草的,有短裙丝袜的,很多老人穿着和华北地区冬天里的中国老人差不多,比较厚。

        从贝城人们的衣着能看出经济水平不高,但因为身材普遍挺拔,所以整体效果看起来还不错。看来买家秀和卖家秀的根本差异在于身材。

  房东姑娘非常细心,准备了地图,并做了详细讲解。特别讲到了步行街的两只小鹿,这是个百年餐厅,网红餐厅,并建议我们点什么特色菜,我并没有记住,就录下来。对我们来说马呀鹿呀都可以,网不网红无所谓,顺眼随缘即可。我们的旅行定义就是体会当地普通人生活,哪家当地人多就去哪家,哪家热情就去哪家,总不能热脸贴个冷屁股吧。

        老城非常小,主要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步行到达。

        傍晚,遛跶到斯卡达利亚步行街。很短的一条小街,两边有几家餐馆。

        街道恐怕百年以上了,历年磨损下来,街面石头凹凸不平。几个身着单薄长裙盛装打扮的姑娘,挽着男伴,步伐小心翼翼,摇曳生姿,最后还是啊呀地惊叫起来。尖细的高跟鞋卡在石头缝儿里了,拔出鞋,笑声一片。清冷的街道有了点气氛。

  路过一间鲜花装点的餐厅,漂亮的女孩子拿着菜单跑到街面上向我们微笑着推荐。露天的座位几乎满了,食客慢慢喝着小声聊着,看起来很当地的感觉。比较有眼缘,今晚就这儿吧。

  餐厅里布置复古,浓浓的民族风。面积不大,能容纳三十左右食客的样子,已经有了十几人就餐,没有很好的位子,我们的二人桌在餐厅中间。旁边一位黄发的老年外国游客正在对餐厅复古装饰的墙壁拍照。对面一位黑色长裙的年轻的女子正在与看起来年长很多的男伴兴奋地谈论着,频频举杯。

  由于食量不大,我们随便点了一点。还没来得及吃。门忽然开了,进来一群身着白衬衣的中年男子,有胸前挂着手风琴的,有抱进来一人多高的大提琴的,有吉他手,还有人手持我不认识的民族乐器。

  每张桌前围绕奏乐,然后就停留在餐厅中间,围绕着我们这一桌。看大提琴应该有年头了,音箱的木头已经出现了破损,低频的声音透着忧郁。吉他手随意地弹奏着,手风琴手配合节奏做出欢快的表情。橘色的灯光下,这些声音组合让人有些恍惚。

        手风琴发明有二百多年了,是受中国的笙的发声原理启蒙而诞生的。手风琴似乎是斯拉夫人非常喜欢的乐器,方便携带。受苏联音乐影响,小时候周边总有人拉手风琴,春游啦,篝火晚会啦。

        记得小学时,学校举办篝火晚会,邀请家长参加,小学生们穿着布拉吉(那时大人都把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后来才知道俄语的连衣裙就叫布拉吉),手拉手学习藏族的锅庄舞的样子甩着胳膊踢着腿,和着节奏围着篝火呵嘿地转着圈儿。一旁有音乐老师用手风琴拉着各种曲子,圆舞曲,西班牙斗牛曲等等。手风琴不断地打着褶皱,带着风费力地发出嘈杂又欢快的节奏,跳动的金红色篝火,不停旋转的舞蹈圈,这份热闹瞬间就被空气稀释得杳杳无痕。夜幕下的原野上,手风琴奋力制造欢快的声响,却终究难以覆盖空旷的无力感,深刻到至今难忘,以至于后来爸爸带回一台巴扬手风琴我却不愿学。

        放下餐具,倾听,轻轻鼓掌。

        随身纸币面额最小的就是五百,这么多人我不知道递给谁合适。吉他手一边弹奏一边示意我给到风琴手,风琴手拉着琴示意我塞到琴缝儿里。这时才看到,有的琴缝儿里已经塞了纸币,于是我也把钱插到琴缝儿里。

        乐手们围绕我们又演奏了一曲表示感谢,并主动配合地靠近我身后演奏以方便合影。气氛忽然轻松起来。

        隔壁游客受到气氛感染,也向琴缝儿里插了一百的纸币,然后拍了照片。

        乐队转移到几人聚会的餐桌时,有一位女士请乐队伴奏,唱起了咏叹调,哈哈。随缘往往比较愉快。

出了餐厅,又把这条短短的波西米亚风格步行街走了一遍。两只小鹿正在营业,另外的餐厅从街上也能看到里面的乐队在表演。似乎每个乐队都有一只大提琴,和手风琴,大概是民间餐厅乐队的标配吧。

         回公寓的路上,路过好几个街边冰激凌店,大概人民币六元左右基础价,在贝城吃了几种,大部分味道还可以。

        不止一次看到年轻人在排队,原来是在买街边小吃:肉夹饼。一张很大的饼,内夹一大块烤肉,沙拉,自选,包在油纸里。比鸡蛋灌饼略贵些,量大的惊人。我们兴奋地决定第二天要吃这个。

  第二天排队购买后发现不怎么好吃,管饱没问题,建议品尝,毕竟是地道当地小吃呀。

        穿过斯卡达利亚步行街去市集。

        步行街尽头,几层楼高的墙壁上涂满充满艺术气息的拼接画。

        蓝天白云,壁画下,一只猫,一条狗,一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一动不动,安静得好像二维画面。

        逛市集是了解当地普通民众生活的最好方式,能让旅行更地道,普通人对另一空间的普通人生活总是感兴趣的。尖顶屋的有轨电车站,旁边就有市集。大公街附近的车站集散地边上也有市集。

        市集里五分之一都是卖鲜花的。纬度差不多的缘故,很多花和中国一样。也有一些不认识的,朵朵新鲜欲滴,释放出光谱的色彩。

        品种很多,大到芍药牡丹,一枝即能绽放出排他性的华贵绚丽;小到苔花石竹,成簇装饰方显幽幽之美。牡丹无须众,苔花需团结。想到最近常听到的“抱团取暖”,就是我们的苔米之音啊,万物皆同理。

        一位看起来非常有眼缘的女士,花也非常有眼缘,我想转一圈回来再买一束她的花,回来就不见了,看样缘分不够呢。

        买了一束明黄的唐菖蒲。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花上有标价,确认了是这个价格,大概看我们是外国人吧,交钱时店主却突然涨价了,这是一位缺乏契约精神的女士。

  市场里什么都有,烤鱼,烤肠,各种调料,水果,蔬菜,肉,来自萨瓦河多瑙河的鱼。还有从中国运来的日用品,五金,运动鞋,秋衣秋裤。金色的南瓜,新鲜的草莓,西红柿,都和中国差不多,只是有的蔬菜颜色更鲜艳一些。

        抱着鲜花路过南瓜摊看了看,卖南瓜的大叔开起了玩笑:谢谢你,是送给我的吗?做出要接过去的手势。一旁买东西的女孩,连忙冲我们笑着说:噢,他喜欢开玩笑。

        还有煎饼店,煎饼非常薄,像几乎像复印纸一样的透明度,只比一张复印纸略厚一点儿。

        有一天路过麦当劳,临时起意,想看看当地的巨无霸是不是也像中国的那么小。那天阳光正好,露天用餐暖洋洋的感觉很舒服。我点的肉卷,是装在纸壳筒里的,用的就是这种极薄的煎饼卷的。

        市集女店主极力推荐一种撒了黑色种子的煎饼。连比划带说,表示这种煎饼更好,吃了胃会非常舒服。

        想到超市里那些新鲜的牛肉,奶豆腐,看看这些新鲜的蔬菜和萨瓦河的鱼。哇,除了餐厅的食物,也该吃些自己烹饪的当地食物才地道呢。

        马上在爱彼迎上订了一个厨房大些,物品一应俱全的家常民居。后面几天要去大公街上的酒店住宿,然后搬去大厨房的民宿,最后几顿要自己下厨啦。反正也取消去萨拉热窝的计划了,就慢慢地悠游贝城吧。


第四章 米哈伊洛大公街

        在民宿房间里看到对面公寓的一些老中青年在学跳交谊舞,看起来是个舞蹈教室。

        我曾以为欧洲人从小就会跳舞的,后来听说个别欧洲人竟然是到中国以后跟广场舞大妈学会的跳舞。中国太多的舞蹈老师了,视频里、广场上到处都是,关键还既热心又免费。如果你身边有广场舞大妈,只要不扰民,请你珍惜她。

  第一家爱彼迎公寓,只住了两晚,我们和房东姑娘保持了很好的联络。她的爸爸生病住院了,她非常焦虑,住宿期间常常发来信息问我们怎么样?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对她目前不能提供更多帮助感到抱歉。其实她已经很好了,孝顺的孩子总是心地善良的。她借了她的公交卡给我们,可以充值使用。我们没有使用,在报刊亭买了三日有效的公交卡。走时,留了感谢的卡片,并送给她一个可以当发簪用的金属书签,希望她的父亲早日康复。后来,房东姑娘给我留言,说她和她的爸爸非常感谢我们的祝福,也非常感谢这个礼物给她焦虑又忙乱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希望今春他们无恙。

  搬离民宿,换到米哈伊洛大公街上的“一号豪华套房”。没错,这就是酒店的中文名字。不知什么人开的,起了个土豪得挂相的名字。价格美丽亲民哦,地理位置极佳,房间温馨雅致,性价比很高。

        如果想要住得层次高端,建议考虑莫斯科酒店。我们是在路上发现这个绿色尖顶酒店的,外观非常赞。问了度娘,才知道,爱因斯坦高尔基甘地等都曾下榻于此,里面金碧辉煌,莫斯科地铁都跟宫殿似的,何况这里啦。再来我也选这里住,爱因斯坦加持过的耶。

  在贝城的半个月,住宿都围绕着大公街和共和国广场。换了几次地方,只为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人交流。拉着箱子,步行十几分钟就走到了酒店,酒店就在大公街几乎中心的街面上,工作人员十分热情,笑容真挚。

        这一次使用了复古的老式半自动电梯。轿厢非常小,一次只能进两个人和一个行李箱。体型大只的恐怕只能一次进一人。进去后把两扇木门关上,按下电梯按钮。透过木门缝隙可以看到楼体墙壁刷刷向下。不能提前打开木门,否则轿厢会中途停下,面壁。铃声响起,再打开木门,外墙的电梯门才会打开。手动的电梯蛮有意思的。

        服务人员已经走楼梯先一步到了楼上等待。打开门禁后,扑鼻的香气,房间里也是好闻的香气,比较怡人,没有香熏过头。床头的石竹花束,绿色的苹果,几种水果茶包,布置温馨雅致。

        都说斯拉夫人不爱微笑,经常没有表情,这里的服务人员,基本属于帅哥美女类型,都笑得非常开心真诚,一番介绍解说后,礼貌地离开。

  各种听懂听不懂的语言,来来往往的人群,各种卖小饰品围巾布娃娃的小摊,就在窗下,哈,还没开始逛,我们就已经喜欢上了大公街。

  米哈伊洛大公街一百多年历史了,是贝尔格莱德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标志之一。长约一公里,步行商业街两边是一百多年前富有家庭的住宅。

  傍晚的大公街开始热闹起来,各种表演。有孩子生疏地拉着小提琴,断断续续。有街舞的小帅哥吸引了大量人围观。还有穿着统一服装的集会,有人在对着麦克发表演说,听不懂。有女孩儿在街上分发香水广告的小纸条。也有宣传萨瓦河多瑙河游船的男孩女孩儿,我们欣然报名参加了。

        到大公街街尽头的卡莱梅格丹公园集合。十几个来自各国的中老年游客像小学生一样排着队出发了,感觉就差条红领巾。

        路过了贝尔格莱德要塞,之后的白天我们专门去了那里。卡莱梅格丹公园挺大的,散步发呆都适合,我们闲逛下来发现,这里没什么特别的,除了要塞,公园里有个小教堂,不过因为国内的公园都很好,时间紧张没必要来专门发呆。

        到达贝尔格莱德的第一天,正是傍晚时分。在飞机上俯瞰的画面非常美。大片绿色掩映下的红顶屋,狭长的萨瓦河汇入宽阔的多瑙河,两条河水怀抱一座近三角形的小岛。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半条多瑙河,清晰地看到河中几条大货船沿河航行,小船星点般似有似无。一座大桥横跨多瑙河两岸,一侧密密麻麻的建筑物,一侧绿色中的建筑物错落有致,想来一河之隔的是老城和新城吧。那一瞬间,我自赞选择的航班时间太棒了。羲和浴日,刚洗完澡的太阳正是颜值高光时刻,日出日落自然也是大地的最美时分。

        游船沿着萨瓦河,驶向二三倍宽阔的多瑙河,绕着河中心的一座小岛,开回来。我们变成了空中俯瞰的画面元素。

        小岛叫大角岛,也叫大战岛,Great War Island,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没关系哈,是19世纪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现在是鸟类自然保护区。萨瓦河在贝城汇入多瑙河,河边很多小船和游艇,也有一些船屋,有些已经破败不堪,有些鲜花装饰的船屋正在营业,水中露台上喝酒的食客们朝着游船挥手。还看到一座龙舟,旁边一座蒙古包造型的餐厅,想来是华人经营的吧。

        河水隔开老城新城,天上也界限分明。老城的天空白云朵朵,少许现代的建筑和陈旧的建筑看起来不失和谐。新城开发区的上空,乌云笼罩,一河两重天。

        乌云突然出现一个破洞,金色的霞光倾泻而下,河边,华为的菊厂标志被映衬得格外清晰。似乎正像当时华为的处境,但乌云终究遮不住阳光,我在船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河中有水上运动的团队,老城一侧的河岸边有很多餐厅。

        上岸后,正值夕阳西下,垂钓的人们倚着岸上的栏杆,金色的晚霞映衬出无欲无求的剪影,让人感觉到安静平和的美好。照片我用作了封面。

  回到公园里,几个年轻人正架着键盘乐器歌唱,小摊贩还没收摊,有人在长椅上拉着斑驳的手风琴,有人在吹奏木质的竖笛。有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斜靠在树下草地上。

        大公街上的咖啡厅忙碌起来,露天餐位也陆续坐满了人。

        随便找了个有露天座位的,刚刚游过两条大河,点条鱼几乎是条件反射。女服务员上餐后就开始在餐厅门口吸烟,这里的女子好像很多都吸烟。另有一桌离开后,服务员收拾餐具顺脚踢了椅子,细节见真章,我忽然产生不祥的预感。果然,第一口就发现鱼是臭的,哇,好吧,随缘失败。服务员表示她知道鱼不新鲜二话不说端走了,账单送来时已经划掉了这条鱼,倒是干脆利落。还是要去人多的餐馆,人多人少是靠嘴投票的。

        来个盒子冰激凌,果然比街边店的要好吃多了。

        坐在冰激凌店外,看着人来人往,忽然几个身着白衬衫的中国小伙子路过,干净又阳光,透着自信又有学识的气质,向身边一位中年人介绍着什么,大概是些纵横世界的IT人吧。

        悠扬的小提琴声随风飘荡在大公街上,装点着金色的黄昏。

        随意逛逛,看到了那位演奏的姑娘,大概被音乐熏陶的吧,普通的五官,却有种说不出的气质。匹练般的琴声随风飞扬,给这条古老的街道注入了灵魂。

        结伴路过的少年们驻足欣赏,然后留下小费,应该说留下了欣赏。我也留下了我们的欣赏。微闭双目倾情演奏的姑娘微微屈膝施礼致谢。我们也感谢她用优美的旋律装饰了金色的黄昏,丰富了我们的旅行记忆。

  然后,然后,猜猜我们有什么魔幻偶遇呐。身披黄衫,脚穿白色绑腿长袜僧人师傅。后来,在清晨去往多瑙河的路上,又遇到了师徒二人,原来是登封来交流的师傅,不过不是少林寺的。后面几天又陆续见到些中国元素,中国融入世界是那么自然。

  关于大公街,要买大品牌,就要到街上的一个购物中心,里面有专卖店。街面上基本就是ZARA,HM之类的品牌。这里的货品款式品质还不如国内的店铺。塞尔维亚没什么可购物的,多多吃喝,多些日常当地消费,既能增加在地体验,又可以帮助普通人增加收入,这样就也许对双方都更好些吧。

        走在大公街上,忽然迎面而来的长发女孩笑着问候,我们回应后才意识到她是之前见过的酒店工作人员。街道上都是长发长腿的女孩子,这家酒店的女孩子们因为明朗的笑容显得更漂亮。

  第二天,逛逛清晨的大公街,几乎没人,却不显得清冷,慢慢走上一圈儿,感受一下老城的安静,几个小时后就会热闹起来,这里是贝城的心跳节奏。

                     


 第五章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

  大公街边就是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将近二百年历史了。就在共和广场上,青铜雕像后面就是红墙建筑,里面应该有宝物。

        我们进去的时候,正在举办讲座。作为分裂后的小国,不要因为是国家博物馆就对展品有太高期待,但是展品涵盖的品种也不少。

        还有一副毕加索创作于1909年的油画《女子的头》,当然不是肖像,以毕加索的风格,想想吧,扭曲怪异的拼接。在女人的面部依稀看到心形的牛头。毕加索似乎很喜欢把人物和牛扭曲在一起来表达。平凡的心平常的眼,艺术的世界不懂涅。

        有一件展品令我们感到非常惊讶,成为我个人心目中的镇馆之宝:《戴面纱的女子》石雕头像。这是意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克罗夫的作品,大约创作于1860年。

        这位雕塑家曾接过奥利地皇帝的订单,作品《命运》存在梵蒂冈。《戴面纱的女人》这个主题,雕塑家创作了不止一个,在其他国家也有同主题的展品。

        面纱和头像看起来是一体的,可以透过面纱看到头像,如何做到的呢?石雕出来的近乎透明的面纱,面纱后面清晰的面庞,凝静的眼睛。凑近仔细看,会发现,并没有真正的五官,面纱下的眼睛鼻子嘴巴,好像都是通过雕刻的深浅程度,而制造的光影效果,凑得很近局部看不到具体的五官,稍微拉开一点距离就会出现非常清晰立体传神的五官,看起来像是隐藏在面纱后面。

        雕刻家通过光与影就能让咫尺的距离产生出天涯般的差别。眼前的微毫既是如此,何况我们囿于自己的维度,永远不知实相,所有相皆是虚妄。


第六章 串吧

  贝城提供的一项服务很有意思。在共和广场旁边,每天都有打着黄伞的年轻人,提供带领游客逛贝城的服务。这是当地人组织的贝尔格莱德步行游。城内的游览可以直接在几个时间点之前直接来到这里找到打着黄伞的领队,比如上午10点,下午3点,晚上9点,项目不同集合出发的时间不同。

  我们在白天路过时,拿了个宣传单,也可以上网站直接浏览:Belgrade free walking tour。

  步行游分免费的和收费的。

  免费的项目,比如带领大家把大公街-市场-城堡-教堂-卡莱梅格丹公园等步行一圈,全英文讲解,结束要给几欧元小费,这是应该的,也因此这个免费项目才能一直存在。毕竟好几个小时到处走,又讲解。这非常适合在贝城停留时间短又需要多了解贝城而且语言没太大障碍的人。停留时间长的完全可以自己走走逛逛,毕竟从大中国来的都习惯了面积大,贝城古城并不大,没必要一次走完,又累又失去细品的乐趣。

  收费的项目,比如串吧(BAR CRAWL)。撸串儿配啤酒再配聊天?烧烤的既视感有吧?

        串吧是一种欧美文化,意思是一家酒吧接一家酒吧不断转场,聊天喝酒。这些欧美人是得有多无聊,才这么打发时间,也不配个羊肉串儿小龙虾什么的,蛮同情的。这么一看也差不太多哈,就是重点顺序变一下,串吧:聊喝串。撸串儿:吃聊喝。要素一致,我觉得可以到塞尔维亚开几个烧烤店,吃聊喝串,准火。

        贝城的串吧项目是步行去不同档次的酒吧,费用包括每个酒吧的前几杯酒水,后面的消费要自费的。

  走哇,晚上去当地的酒吧串一下,看看当地年轻人的夜生活状态。

  已经有一些各国年轻游客到了集合地点,正在互相打招呼。有个独自旅行的美国青年,说他来自洛杉矶,是VIPKID的网上英语老师。然后黄伞青年现场收钱,每人发一小塑料杯乳白色的传统李子酒。

        十来个人,跟着导游松散地走着。

        第一站,是一家很小的酒吧。十分接地气的样子。一进去我立刻被烟味儿呛出来了,适应了一下才再次进去。

        简单的吧台,一张张大概直径40几公分的小圆桌,满屋的年轻人,少数的女孩子。人们密集地围着小圆桌站着聊天,桌上放着饮品。没桌可围的年轻人端着杯子站在各个能站的角落里低声聊着天,每个人都没有过多表情,交谈时偶尔微笑一下。

        小小空间,如此密度,让人惊诧。白天的贝城安静又人口稀疏,晚上出来泡吧的人这么多,年轻人缺乏相识交流的机会,泡吧是个途径。

        奇特的是,虽然人多,而且都在聊天,不过并没有吵闹的感觉,每个人都压低了声音,低频的嗡嗡声几乎同频成了一个整体。

        烟味儿太大,又如此拥挤,我还是出来了,发现有几个结伴而来的人看了一眼后没进去,直接坐在外面不太稳当的木椅上。

        从酒吧里出来一个当地女孩子,身着长裙,热情地和导游打着招呼,然后又和几个年轻游客进到酒吧里。

        导游说接下来会去到更大更好些的酒吧。我们还要在外面等进去聊天的游客都出来才能去下一站。跟导游打了一声招呼,我们决定不去下一站了,接下来的酒吧大概是介于这样和国内之间的样子吧,我们本身也是不泡吧的人,参加串吧项目体验到了就好啦,很特别的感觉。年轻人到贝城可以体验一下。

  据说最大的KTV不久会开业,可能是中国人开的,可见贝城的娱乐设施不多,除了咖啡厅、酒吧、公园,年轻人相识、聚会、聊天的环境实在有限。

  主要是第二天一早还要去山里农庄呢,早些回去休息才够理性。人一旦开始对休息上心,不论年纪,自动归类到后浪不屑一顾的前浪了。


第七章 去山里农庄

  去山里农庄是收费项目,Village Tour。

  我们去黄伞女孩儿那里报名时,她说这个项目不能在黄伞这里现场报名,因为要用到车,必须提前写邮件预约,公司会回邮件并安排车和黄伞导游到住处接人,告诉了我们邮箱地址。

  一辆依维柯旅行车,就我们两个人,一个司机一个导游。

  驱车两小时,到了一个叫KOLUBARSKI的小城市。导游说这里有很多中国人,有一个中国工程队在附近修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通往黑山。黑山是个滨海国家,有着非常美丽的海岸线,这条高速修通,就相当于塞尔维亚也间接有了出海口。

  承建方是中国山东高速公司,山东的国道都比很多地方的高速要宽阔平整,隧道也建得不错。相信会不负众望。果然,年底时看到塞华资讯新闻,高帅总统武契奇出席了局部路段的通车仪式,高速路现场,塞国姑娘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

  来到瓦列沃,非常美的小城。居民基本是塞尔维亚人,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

        在小城的河边餐厅吃了地道的塞尔维亚人早餐。导游问我们想在室内还是室外?看着小鸟在餐桌边随意飞翔,时而落在椅背上,时而飞向树上,旁边小河潺潺,即使是露天,餐桌虽旧也干净。虽然稍有些清冷,我们还是想露天用餐。于是我问导游,怕不怕冷?她马上善解意会。说你们是客人,按你们的选择安排。

  老板年纪很大了,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当地人早餐最普遍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导游问DONUTS可以吗,我们以为是甜甜圈,于是导游点了当地人的传统早餐。

  令人惊讶的是,地道的当地早餐竟然和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早餐异曲同工。

  几块油炸面食,一小陶罐的白白的酸奶浆,两块白色的奶豆腐。这配套,像极了油条、豆浆、王致和腐乳,哈哈。原来这种短粗胖的炸油条也可称为DONUTS。味道怎么说呢,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就像去了郊外农家乐。

  塞尔维亚的奶制品都挺好吃的,没有异味儿,就是膻气之类的动物味儿。最近张文宏教授建议孩子不要喝粥,多吃蛋奶,被喷了。哈,张教授最近得打伞。

  这个事儿吧,常吃肉蛋奶确实会长得又高又壮,这没什么可争议的。恐怕是因为我们进入稳定的农耕社会比较早,肉蛋奶产量少,好年景产量上去了,人口也上去了,于是生活习惯渐渐改变了。如果饮食一直大量肉蛋奶,会不会宋朝战力格局会发生变化,以后的历史要重新书写呢。喝粥是我们生活条件所限而不得已养成的习惯,然后胃就习惯了。你看小孩子出生实在没有替代奶粉的东西,才不得已喝粥喂大的。有研究说个别血型不适合喝奶,比如A型,A型普遍天生胃弱,喝粥就很舒服了,老年人也一样,胃弱喝粥就舒服。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题外话,好像A型人从耐受力及饮食上都很适合出家生活。以后研究一下,寺庙里是不是A型人多,或者坚持留下的出家人A型占比多些。

  导游带着我们沿河,过桥,介绍了路边的建筑,河边有座白色的东正教堂,和贝城的著名大教堂圣萨瓦教堂外观很像。

        这座小城竟然还有博物馆!可惜今天闭馆。有职业学校。瓦列沃城太小了没有大学。导游说,有一些中国人住在这里。嗯,挺美的,真会选地方。

        刚下过雨,河水浑浊,两岸老式的深红色瓦房,沿河错落有致地排开。很有味道的小城。

  路上见到了几个以比较凶的方式互相追打的孩子,看到我们,这些孩子突然团结一致,直接冲过来,毫不客气地伸出手,“Money! Money! Give me money!”。

  唉,不知道这种理所当然地索要是谁教的,这样真的会害了这些孩子的正常成长。也导致中国人的善良大方最后往往被当做理所当然。

  记得在缅甸仰光的公园里也遇到很多类似的孩子。当时的导游是个曾在西藏服役的退伍军人,一带一路的项目,由国内旅游局派出培养当地华人导游的。知识丰富,三观很正。他告诉我们,尽量不要直接给这些孩子钱,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形成扭曲的价值观,从小就以为不用付出就可以拿到钱,这是不对的。必须让他们形成有付出才能有收获的观念,不是一闹一要就什么都有了。养成好逸恶劳的作风,往小里说对个人成长不利,往大里说对国家发展不利。就像国内很多从小被盲目宠溺的孩子,长大了行事往往不可理喻,而且难以纠正,一个道理。深以为然。当时兜里有糖,就给了两个比较有礼貌的孩子,孩子惊讶地双手捧过,开心地笑着,那一刻的孩子才真是个孩子,看着瞬间返回的天真,我们庆幸当时随身带了糖。

  过了桥,是瓦列沃的步行街。

        有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卖小物件的门店。街道很有味道,每间店铺的门面都装饰得很艺术,颜色各异,却很和谐。听说有手工皮鞋店,太早了,所有店铺都没开门。忽然感觉到自驾的优势了,时间自主,但今天我们的目的是山里农庄,也无所谓了。

        导游用自己手机给我们拍照,解释说,承诺的地方,都要去到,拍下来,这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回去后她会把照片发邮件给我。看来公司管理得不错。

  告别饭店老板,我们向山里进发。

  穿行山间,忽起忽落,在不同光线下,深深浅浅的绿色,好像流动的油画。

        明亮的绿野上,几只小鹿跳跃追逐着。听到我们“哇”的赞叹声,司机马上减缓了车速,等我隔着车窗拍照后,继续前行。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野外自由奔跑的小鹿,太可爱了。

        我一下想起了那个著名的佛教故事,动画片“九色鹿”。“两只小鹿”这个餐厅的名字也瞬间可爱起来。

  先去了一家有马场的农场。因为山上积雪融雪,这几天又下雨,从农场直接到马场的路被一条泛滥奔流的小溪挡住了。

        导游指着混浊黄泥汤一样的水说:这是欧洲最清澈的河。看着我们诧异的表情,连忙补充道:如果不是融雪或雨季,淤泥被水流翻上来,这条河的水清澈极了,水质也非常好,可以直接饮用。接下来我们还有一顿午餐,就吃这条河里的鱼。

  农场主穿上长筒雨靴,和司机说了些什么。导游解释道:有时候河水很安静,可以沿着树林走到马场,今天的情况不可以。我们坐车过去,农场主淌水过去。

  于是又上坡又下坡,在极窄的下坡路上掉头时,车的一个尾灯撞坏了。到了马场才发现,其实没多远,说一声,我们完全可以走过来的。家人说司机这趟即使不亏本也赚不着了。想到家里有亲戚也曾经这样包车跑活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心情一定很沮丧,行程结束后我们给了司机小费,仅仅是希望他也有个好心情。

  这里要说明一下,塞尔维亚不是小费国家,一般来说,没有必要给小费。如果你认为确实服务很好,或者比较感谢,或者对方提供了免费服务,可以酌情给予。毕竟是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嘛。小费是纯西方的东西,把雇主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到社会上去了。据说有一些西方人喜欢中国的其中一点,就是不收小费,减轻了不少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哈哈。

  马场有配套的休闲设施,一间咖啡厅,提供酒水咖啡,室外有遮阳防雨亭,有个很大的烧烤炉,烤得下整只羊的大小。几十个露天餐位,看着个规模,夏天应该很热闹。有些冷,我们没有点任何饮品。农场主牵来一匹毛色亮亮的马。怕万一受伤,异国他乡的,而且在山里,就医不便,我并不想骑马。农场主表示他会牵着马,让我放心。考虑到只有我们两个人,如果我们不消费,农场主就不会从导游那里分到钱,那我就骑骑马吧。

        碧绿的马场,草地上偶尔的黄色紫色的小花儿,农场主穿着大雨靴,帅气地牵着马,后来的照片看着不错,只是当时我一直担心会掉下去,其实马走得不快,基本没跑,但是感觉不太稳,好像马有些抗拒。

        导游在一旁说着“微笑”,“微笑”,一边抢拍。家人说算了,笑得跟崔永元似的。

  下马时,我才发现,马的鬃毛下面有个小圆洞,是伤口,还有血迹,心里一惊,凉飕飕的。难怪感觉不对呢,都受伤了还得拉出来溜一圈儿,换谁也不高兴啊,没把人甩下来已经很敬业了,幸亏我很瘦。赶忙跟马儿说对不起,然后,好像听得懂呢,马儿转过来看看我,大眼睛翻了几个白眼儿,转头吃草去了。家人听说马有伤,坚决不骑。大概是担心又要去溜一圈儿,马儿又回头看着我们,不满溢于言表,连续翻了好几个大白眼儿,又打了个嚏喷。我说放心,不骑,好好养伤。于是又转过去吃草了。

  这是个很美的地方,如果暖洋洋的时节过来,碧绿的草地,群山环绕,小河潺潺,喝着当地用李子自酿的酒,烤着各种天然营养的肉,旁边有人帅帅地骑着骏马,想想画面就很悠然。

  告别农场主一家。车拐来拐去,越来越高,路边坡下落叶松林里有一个小教堂,带箭头的十字架,据说是福音传遍四方的意思。大概四层楼的高度,外观精致,想来内里也很精美吧。外墙红白相间,红色是突出的砖石,拱形门廊下的墙上画着圣像。虽然地处山中偏僻之地,教堂建设得相当好。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四周几乎见不到房屋,做个礼拜距离都很遥远呢。司机停车,导游问我们要下车看看吗?这里好像窄得只能过一辆车,如果有其他车过来会很麻烦,我们就不做停留了。

  马上要到真正的山里农庄了,在山顶的平地上,远远看见一片蜂箱,一群乌克兰大肥猪在果园里奔跑。没错儿,是真的在奔跑,撒欢儿,地方大呀。果园里有樱桃树,已经结了红红传统小樱桃,还有李子树,自家酿酒要用到。

  导游请我们先在车里等一下,她先跑农庄里打了招呼,不一会儿,农庄的男主人出来迎接我们。屋里冲出条小宠物狗敬业地汪汪汪个不停,主人把小狗栓上,说了几句后,安静下来。   

        一只小猫坐在栅栏上,看了我们几眼,超然地转身眺望远方,一动不动,真仙。

        庭院里绿色的草坪间或种了些花儿。庭院里有座二层小楼,木制室外楼梯,对面是红瓦白墙的平房,是厨房兼餐厅。旁边还有两个很小很小的红瓦白墙的独立房子,大概是储藏室和卫生间。

        女主人已经在庭院里摆好小桌椅。互相问候之后,我们落座,女主人端上自家产的蜂蜜,和水。

        导游示范,用小勺舀起半勺蜂蜜,旋转勺子,阻断拉丝,将勺子送入口中,品味后,喝些水。

        导游说,这样来品尝天然的蜂蜜。哈哈,我以为应该是把蜂蜜放到水里搅拌然后喝掉呢。

        山里的各种花太多了,都是天然的,这个季节的蜂蜜大概是油菜花蜜。

        然后是李子酿的酒,米白色。然后是樱桃酿的酒,红红的。然后葡萄酒。

        再然后女主人端出红色搪瓷奶缸,冒着热气,原来是现煮的咖啡,热气腾腾地倒在马克杯里。即使晴天,山上还是有些冷的,热咖啡太对胃了。

  庭院里有些儿童游乐设施,迷你篮球架等,我问道,这些设施,是有孩子吗?导游说农庄主人有一个儿子,是兽医,有一个小孙子一个小孙女。

  农庄的位置很高,四面望去,风景极好。周围绿意浓浓,远处青山如黛,向下隐约看见山间小路,错落的的红顶小屋。

        男主人问我们有没有在这里买房的打算?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去城市了,不想回来从事农牧业,基本就剩老人和孩子,以及空房子,空地。

        看来各国都一样,城乡巨大的差别导致的。我问,大概多少钱一套?据说,根据房屋的大小,新旧,配套的土地的大小,价格不同。价格我忘了,没记错的话,大概合到人民币25万到50万的都有吧。

  家人说这里非常美,先不说几乎没人怕不怕,长期居住肯定不方便,没有像样的路,出入购物都不便,但还是适合短期居住的。如果不喜欢社交活动,在这里租套民房大院,在最美的季节里住上一个月还是不错的,退休后,我们来这里租一个月吧。哈哈,好哇!

  庭院外就是牛棚和猪圈,还有鸡圈,菜地。离得这么近,在庭院里没有闻到什么天然味道。

  司机也过来了,认真地和男主人讨论关于牛的问题,塞尔维亚语我们听不懂。会俄语的人可以听懂一些塞尔维亚语,都属于斯拉夫语系。导游介绍说,司机的奶奶家在另一个山头上住,他在了解如果帮他奶奶买了小牛回去养,要怎么运输,怎么管理。

        农庄里大大小小的牛有几十头,基本是白脸黄躯干。这些牛比较干净,大概是天然草料的原因,这么多牛,竟然没有太大味道,至少远远低于我的想象和以往认知,等夏天来临会怎样,就不知道了。

        牛棚外有一些农机具,农用拖拉机。跟着男主人进了另外的木棚子,还有几头牛,旁边的小棚子里还有几头猪。导游解释道:这些单独分开的是已经卖出去的,暂时没运走,已经不属于农庄了。哇,生意这么好。

        男主领我们到菜地,一片菜地搭了大棚,弯腰可以进去,大概看了一下,和中国中原地区的蔬菜差不多,纬度差不多,农作物就差不多。农庄主拔了一把水萝卜,展示给我们看,就是市场普遍有卖的樱桃头的小水萝卜。

  主人请我们进屋坐,我们进去打算参观一下就告辞。简洁干净的房间,复古花纹的地砖,厨房兼餐厅,很宽敞,冰箱贴满了冰箱贴,一看就是孩子弄的,一台老式大头电视机,长方的餐桌上铺着白色桌布,雕刻出凹凸造型的实木椅子,墙上挂着画。还有一幅照片,是家族的长辈,已经过世了。家人希望在团聚的时候长辈也能一起,所以把照片挂在这里。很有爱的一家。

  女主人正在忙碌准备餐饮,餐桌上已经摆放好了刀叉和餐盘;一大碗奶制品,竟然是冰激凌;一大盘切成块的奶豆腐;一大碗牛肉松;切好片的面包;切好片的火腿;当地产的著名啤酒。女主人正利落地把刚才拔的水萝卜切掉头尾装盘。

  男主人挽留我们用餐。能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品尝地道的山里农家的食品,比去城市餐厅吃个大餐难得多了。原来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女主人正忙着准备招待我们呢,盛情难却,我们欣然留下。这是超出预期的惊喜。感谢农庄主的热情款待。

        男主人请我们先坐下后,又出去了。不一会儿,拿着一大块腊肉一样的火腿进来。取了一块小木砧板,在餐桌上切起片来,蜡质的红白纹理非常漂亮,看起来很难切的样子。我立刻想到了安徽宏村的墙上成排挂着的琵琶火腿。

        这块肉应该是很珍贵的,城市里还不好买到呢。男主人认真地切着,递给我们每人一块,又往自己嘴里塞了一块,看他嚼起来很轻松的样子,我几乎嚼不动,弹性韧性十足。看看外面那些壮实得发野的乌克兰猪,真是真材实料喂出来的好肉啊。

        一桌的食物,全是农家自产原料,然后手工制作,我们感到不虚此行。

  餐毕告辞,农庄主的孙女孙子正好来了,于是大家合影,导游赶快把黄伞摆到我们脚下入镜。两个小孩子很害羞的样子。这时,一位高高壮壮,西装革履的年轻男士走过来,互相握手问候,原来是这家做兽医的儿子,回来探望他们。他们住在城镇里。

  这里要说的是,国内似乎商务以外的场合不一定握手。在塞尔维亚的日子里,发现男士见面告别握手的很多,我们就经常在握手。女士贴面礼的很多,也有握手的。中国大部分人,无论男女,握手礼比较适合,中国西北有的民族也是握手礼贴面礼,比如新疆街上就能看到这样的礼节。

  来塞尔维亚时,我们带了几个中国特色小礼物,打算如果遇到帮助我们的人,要赠与感谢。考虑到去别人家里做客,是不是需要准备个小礼物呢,我先在背包里放了一块方巾准备着。我们问了导游。导游说,不需要的,因为你们是客人,招待你们是应该做的,而且你们已经付费了,我会把费用付给他们。

  过了一会儿,导游问我,中国人为什么很喜欢送别人礼物?

  呃...,看样子她遇到的中国人很喜欢送人礼物,而她认为完全没必要,是不是塞尔维亚人都这么认为呢。

  我回答:不是这样的。因为送礼物需要成本和提前准备的,所以只是在表示友好的时候,或者感谢的时候,才会送。或者亲戚朋友之间互送礼物。

  男主人送我们到车下。女主人始终都在忙碌待客的各种工作,但没有与我们同桌用餐。这让我想到了山东一些地方现在仍保留的农村风俗,家里来客人,女主人要在厨房里忙碌,不可与客人同桌吃饭,实在对女主人不公。这位女主人何其相似啊,我还是拿出方巾交给男主人,表示对女主人用心准备餐食的感谢。不过,如果连导游都认为没必要的话,这应该是当地人普遍的想法,以后再来就无须准备了吧。

  车朝山谷里开去。直奔百年老水车。

  那条号称欧洲最清净的河流到这里宽了一点儿,大概一条水渠的宽度,看起来真的有小河淙淙的感觉。

        一座古老的小木桥连接了公路和水车小屋。

        小屋旁边有家很有格调的餐厅。后面还有一些绿树掩映的红顶屋。

        小屋外墙上挂着手工制品,一位胖胖的老人坐在屋外,戴着类似苏联军帽的平顶帽,拿着刻刀,在阳光下摆弄手里的木工活儿。

  得知我们参观百年水车的来意,老人开动了水车,继续加工谷物,展示运转过程。原来这个原木做的水车竟然百年来一直在运转,帮助周围农户加工谷物,磨粉。

        小屋建筑在水面上,脚下就是水车在运转。屋内厚厚的谷物粉尘,透着收获的香气。屋角摆放了很多木制品,九齿木耙、木勺、木碗、各种木质生活用品。

  老人说这些都是他自己手工做的,用的山上的木头。我们希望对老人有点儿帮助,就在里面挑选纪念品,生活用品不好携带呢。还好,发现了手工木笛。据说这是山里农家的传统乐器,就地取材,最早是牧羊人自娱自乐并协助放牧的。

  中国的笛子是竹笛,横吹。这里的木笛,顾名思义,木头做的,竖吹,吹法有点儿像我们的箫和尺八。这几只木笛因为工艺问题,声音细脆。中国的竹笛和竹箫自古就是民间雅士抒情达意的便携乐器。春雨楼头尺八箫,尺八是宫廷礼乐的高端乐器,制作年限极长,工艺非常复杂,用料及其考究,非平民可以吼住的,故而宋朝灭亡后在中国绝迹,却被留学生带回日本发扬光大,近年又从日本回传。日本人热爱大唐文化,极度认真地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唐代尺八古曲《虚铎》。

  题外话。选了两只小木笛,带给可爱的小朋友们做礼物。

  顺着台阶下到河边参观了水车在河中的运转,真是好木头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吱吱呀呀地服务了人们百年时光。

  餐厅里有人在用餐。环境安静舒适。在农家刚刚吃过一点儿,我们并不饿,胃口也不好。虽然行程中包含了在餐厅中吃身边这条河中的鱼,我们还是决定不吃了。周围环境这么美,大家在露天餐桌上喝杯热腾腾的咖啡聊聊天岂不更好。

  我们问起了铁托时代和现在的对比,有何不同?导游说,由于年龄问题,她没有经历过铁托时代,知道的并不是很多。不过她妈妈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可以说上一点儿。最明显的区别,铁托时代,人们几乎都有工作,而且是稳定的工作,不用担心会失业。现在人们的工作基本是不稳定的。

  我们提到一个现象,在贝城,看到不少年轻人白天也在咖啡厅里,来回路过都看到,有人好像一杯咖啡就在里面坐一天的样子,他们不工作吗?导游回答,现在的工作本来就是不稳定的,而且年轻人也喜欢换工作,不是辞了老板就是被老板辞,有些人很努力,也有些人不想工作。但咖啡厅里的人不一定都是没有工作,也许他们在那里正是在工作。也有道理,国内很多人喜欢到星巴克里去工作。

  聊到手机的问题,导游说,塞尔维亚的年轻人大部分使用苹果,也有用小米的,少数人在用华为。我还以为华为在多瑙河边那么大的标志,会有很多人用华为手机呢。不过手机只是华为产B2C的一部分而已,不代表什么。

        听说年轻人大部分用苹果,我们很好奇塞尔维亚的收入水平,毕竟苹果曾经和肾挂过勾。导游说算起来,普通的职业,大概到手月收入合到人民币四千,低的两三千,比较高的六七千,当然也有更高的,就是少数人了。

        联想到曾经的南斯拉夫富得流油,不禁暗叹。国家的富强才是人民的福祉,但反过来也需要人民,尤其年轻人有勤奋进取精神,互相作用、互相成就。

                               


 第八章 去新城体验射击

     听说新城有个带教练的实弹射击场。第一位房东姑娘热心地帮我们电话预定了第二天的实弹射击。我们选了有AK47和大酒瓶马格南手枪等六种枪的套餐。

  中国禁枪简直是太明智的管理决定了,普通百姓比较安心。毕竟人格不稳定的人还是有的。这看看米国动不动的枪击案就知道了。

        玩水弹的男孩子假小子都对AK47有好奇吧。网上看到360的周鸿祎好像也有张持AK47耍酷的照片,大家都曾是此间儿童。

        记得大学军训,实弹射击,130大卡车拉着百十号人来到荒山野外,趴在地上一通乱打,明明都打飞了,各自的靶上却布满了枪眼,估计是隔壁同学们互相贡献的。打靶完成大家都不肯上车归来,磨蹭在原地咂摸那一梭子弹呢,教官说了一句:不想上车的留下郊游吧,这个靶场,也是刑场。瞬间,地上就没人了。

  按图索骥,坐着公交车跨过萨瓦河大桥来到新城。关于自驾还是运用当地交通,我们更倾向后者,自驾会失去近距离了解当地普通人的乐趣。

        新城不知是否由中国承建。一种中国城市开发区的感觉。道路非常宽,用路肩、绿植、步行方砖,分割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种树铺草坪似乎是中国城市建设标配特色,这个良好的习惯据说来自于国防安全需要,沿袭下来,各种实用的好处自不必说。

        欧美的城市大概从城堡模式演化而来,植被自然覆盖率很高。有些欧美城市也需要用轮胎,大盒子等等种几棵树摆在石头街道上略微人工美化一下。比如塞尔维亚总体植被覆盖率很高,贝城老城一些社区就是狭窄的街道,偶尔有几棵树点缀一下。

  新城街道两边种树,这种风格很亲切。只是街道打扫得还不够干净。

  地图指向的地方是个居民楼。按我们对射击场的理解,应该是在偏僻之地,或比较大的体育活动场地的一部分。比如国内实弹射击场,有的是在山里,由原来的弹药厂改建的。有的在山脚下,属于兵器研究机构的。有的是射击运动员训练的体育场地。一定是错了,问了好几个人,都说这个地址就是这个社区居民楼。

  一边发信息给房东姑娘确认地址,一边问了结伴路过的两个金发的小女孩儿。一个女孩儿说,是的,就是这个地址,我好像知道在哪里了。留下她的同伴陪伴我们,请我们和她的朋友在这里等,她再去确认一下。然后飞快地跑开了。留下的女孩一边比划一边说自己的英语不太好,不能说得更多,我们就在这里等就好。哈哈,其实我们的英语也没多好,有声语言加肢体语言沟通是很有意思的。

  一会儿,小女孩跑回来,告诉我们,就在这两栋楼之间,有一小片空地,那里有个地下室,射击场就在地下室里。啊?!竟然在居民楼的地下室里有个实弹射击场!太意外了!

  小女孩因为帮助到了别人非常开心。我们遗憾没有随身带着小礼物,这两个可爱的女孩儿,为我们的旅行增添了美好的回忆。也让人对塞国好感倍增。

  一进地下室,就看到很多奖杯,看起来教练或者说老板是曾是射击运动员。一位大叔是射击助理,另一位更老的大叔带着眼镜在看报纸。

  满墙的各种枪,地上还有一挺机关枪,我试图端起来,力气有限,竟然纹丝不动。

        中国兵器二零八研究所有个轻武器博物馆,种类繁多,非常棒。喜欢玩游戏的小朋友进去都能认出很多品种。

  一位身着黑貂马夹,目测近一米九的女子匆匆进来,黑发红唇肤色极白,健美中透着强悍,见到我们就抱怨,她有事本想取消今天的预定,但是回拨电话没人接。接着就进去做准备了。房东姑娘忙着跑医院照顾爸爸呢,错过电话很正常。助理大叔拿出一些子弹展示给我们看,有的子弹很大,威力一定不小。

  场地非常简陋,枪比较好。国内射击场对外营业的基本是民用枪,子弹也超小,甚至最小的比火柴粗不了多少,跟庙会打塑料珠差不多,不戴耳机也不怎么振耳朵。

  地下室内回声强烈,子弹又好,声音大到震耳欲聋。大叔竟然不戴耳罩,可能他已经不需要了。

  教练很专业,毕竟是专业运动员。每把枪都会先展示子弹,然后伴随讲解,指令。

        用英语解说的过程中,教练忽然用中文说:五、四、三、二、一。见到我有点儿惊讶,就解释说,因为会有中国人来,但是几乎不懂英语,听不懂指令,所以她在学习中文,现在只会说一点点。

        和平时期,推广语言靠经济。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各种软硬件的发明,不用学英语以后不是梦想了。爱学的还是要学的,毕竟玩儿单反的是接受不了傻瓜相机的。我喜欢傻瓜相机。社会上成功的发明就是把大部分人解放成快乐的傻瓜。

        教练还无奈地表示,她同时也在试着适应学习微笑,因为她看起来太严肃了。其实是看起来太强悍了。是的,助理大叔好像就有些怕她,不光因为她是老板吧。哈哈,斯拉夫人似乎是天生不爱笑的。这位教练不笑的时候看起来就像大片里的冷酷杀手。以前听说北欧有的女子拎着大头电视机追打丈夫,我们都当成夸张的笑话,现在看到这位女教练,那显然不是问题。

  由于视力非常糟糕,地下室又不够亮,我看不见目标在那里。教练竟然一边说着不要动枪,一边就直接跑进靶场,来到目标位置比划给我看。我立刻把手从放枪的桌面垂下,以便她放心,暗道,太大胆了,太信任我了,不是谁都这么靠谱儿的。

  每用完一支枪,教练都主动让我们持枪摆个姿势拍照。PHOTO、,PHOTO地喊着,比我自己积极多了。套餐中有AK47,马格南,大口径猎枪,左轮手枪等。马格南手枪的大酒瓶子弹特意被展示了一下。

  眼神虽然很差,命中率却很高。教练忽然活泼起来。“耶!太棒了!”笑着与我击掌祝贺。那么大的目标不中也难吧,还是鼓励式教学呢。不过换家人射击时,发现原来我的命中率确实还可以。助理大叔朝我竖起大拇指,又调皮地朝家人做个鬼脸,摇摇头。哈哈!

  出来发现旁边的隔断都有人正坐着淡然地自行装着子弹打着靶。若不是就在居民楼下,地下室做射击场我们还真不敢进呢。 耶!帅气的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