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春晚回忆,赵丽蓉、陈佩斯、赵本山,还有无数经典老歌
1983年是央视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在那个电视机刚刚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春晚有着当时顶配的明星阵容,主持团队中有着马季、姜昆、刘晓庆,李谷一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登上春晚舞台的。第一届春晚是对电视节目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非常富有冲击力,在之后的春晚舞台上,造就了不少一炮而红的明星和流行歌曲、流行语。
次年的第二届春晚上,语言类节目开始崭露头脚,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和马季贩卖"宇宙牌香烟"的片段,至今仍旧不时在电视上重播着,这就是经典的好作品的魅力。当然在歌唱类节目中,第二节春晚同样毫不逊色,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前所未有过的自豪心情,《难忘今宵》也是在1984年的第二届春晚上第一次出现的。
相信大家脑海中对许多卖羊肉串的小贩们,都有一个固定的形象,但你知道这个形象是怎么流行开来的吗?据说这个极富有特色的形象得以流传开来,正是1986年春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主演的小品《羊肉串》,陈佩斯通过自己的喜剧天赋,对市场经济新兴时的一些乱象做了艺术加工,既不失喜剧趣味,也有批判意味。
1987年的春晚是非常值得铭记的一届,这一年的春晚上,男神费翔凭借《冬天里的一把火》和《故乡的云》火遍了全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位外贸俊朗、身材挺拔的混血儿在多年后登上《金星秀》时,依旧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这两首歌曲也成为了中国人的时代记忆。同年,语言类节目也是群星璀璨,佳作不少,《五官争功》、《虎口脱险》、产房门前》都是在这一年春晚上和大家见面的。
1988年是著名老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时间,她和"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老师合作出演了小品《急诊》,凭借在其中的优秀演出,这位可爱的老太太正式走进了观众的视线。次年,她又与侯耀文老师合作演出了《英雄母亲的一天》,将"司马光砸缸"这句台词塑造成了一句记忆中的经典,赵丽蓉老师淳朴、平易近人的艺术形象,成为几代人的心底记忆,虽然多年过去,大家依旧怀念热爱她。
1990年的春晚由于前所未有的意外惊喜而被观众们所津津乐道,铭记了许多年。宋祖英也在这一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凭借《小背篓》一下子红遍了全国,此后宋祖英更是连续二十多年参加了春晚。这一年,赵本山的《相亲》、陈佩斯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巩汉林的《打麻将》、严顺开黄宏的《难兄难弟》也都是非常经典、优秀的语言类作品。
在此后的多年间,语言类小品一直都是春晚上的重头戏,陈佩斯的《警察与小偷》、赵丽蓉与巩汉林的母子档搭档、《张三其人》、《打扑克》、《打工奇遇》等都让人记忆犹新。而在此间通过春晚而被传唱的歌曲同样也不少,《我想有个家》、《鲁冰花》、《说句心里话》、时代记忆小虎队、《涛声依旧》、《忘情水》这些歌曲都曾登上过春晚的舞台。
1997年董文华唱响了《春天的故事》,成为标志时代的一首歌,1998年那英、王菲的世纪合唱《相约一九九八》也唱出了国人对新时代的向往期待,刘德华、张信哲等歌手合唱的《大中国》充满着蓬勃的朝气,都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1999年语言类小品中的《昨天今天明天》、《老将出马》被称作春晚小品中的top10也毫不为过。
回顾整个80、90年代的春晚,节目内容都充满着对时事热点事件的超高水平艺术加工,许多笑料都是很高级有品位的真笑点,而非现在许多无聊的谐音梗和性别梗,虽然不少语言类作品最终会走向煽情,却并不让人厌恶。反观近些年的春晚,虽然舞台越来越大,舞美越来越美轮美奂,却缺少了过去春晚所具备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