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与大师,摘录与笔记

2020-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Simultaneously

参阅原文

  当代中国,为啥难产学术大师?~「日本50年30个诺奖计划」是启示


精华摘录

  中国论人口总数,占据了世界的18.82%之多,差不多每5个人类中,就有一个是我正宗炎黄子孙。
  按这人口比例,中国人中出一堆“学术大师”,再顺手牵手几个诺贝尔奖,本应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事,本当与我妈上街买菜,摞回一袋面包油条一样平常而简单。“人口红利”自然的意味着交流活力,与重大的创造驱动力,否则是不正常的。
  经济学大咖米尔顿·弗里德曼早就说过,一个“正常国家”的创新优势及人才出产率,必然与其人口比重有莫大关系。典型如日本,人口一亿,占我们1/13,从2000年~2019年,已经19次夺取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刚好有1人(次)获奖 ——— 尽管,当人家2001年提出「50年摘取30个诺贝尔奖」计划时,我们使劲嘲笑过他们吹牛。

  昆明•西南联大,存在时间前后不过8年,总毕业生仅3882名,却从中诞生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75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在人文学科领域堪称“大师”的人物。
图源文首所附之原文
  彼时的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在「硬件条件」上 弱于欧美名校可谓远矣!… 不照样足以跟世界顶尖的牛津、剑桥抗衡么?

  1951年至2012年,美国获诺奖人数 高达225人次!
  而表面上同样强大的苏式战斗民族,自1922年12月30日成立,到1991年12月25日瓦解,在长达69年的时间里,诺奖获得者只有8人次;而美国(在同时段内的获奖者)则高达158人次, 高出前苏莲近20倍!

  我们现在的问题,重点自然也不在「是否出得了学术大师」,而在于「能否出很多 且持续量产」,积水成渊,经久不衰。

  原文已阐论得很清楚、很透彻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此豪迈,如此铿锵!

  

  1928年的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kè]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图源 百度百科
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图源 新浪博客
《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图源 新浪博客 《古史新證》王靜安先生 遺著之一|图源: 百度图片

以上末尾二幅图,源自下文:

  当代知名学者胡世庆先生题赠永和会 丨 绍兴朱勇方书画微博_新浪博客


背面碑文-超清大图

以下三图,源自此文:

  大学的精神:清华大学陈寅恪撰纪年王国维碑丨等等斋_新浪博客


鲁迅 两段名言辑录

  一、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二、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摘自此文:

  “五•四”百年丨最经典30句话


辑录&重排➠淵澄取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