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录(四十)
我在思考农产品价格的时候,总会联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家的收入与分配问题,这个其实不是我这个小老百姓该想的问题。
当我们在进入新千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及时调整了国家收入与分配策略,由以农补工转到以工补农。结束向农民征税还转向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这是采用一些发达国家通用的模式。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城里的工人与农民的收入在进一步的扩大。去年,我在北京和广州作过调查,一对四十多岁五十来岁的夫妻,在城里当环卫或是园林工人,合起来的毛收入一年有七万多元,纯收入是五万多元。而一对夫妻在乡里种十亩田的毛收入加补贴就是三万多块钱,因为十亩只能产不到十吨的稻谷,减去生产生活的成本剩下的不到一万元,那就是说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每月的纯收入不到五百元,当然两口子种十亩田,是有找零活干的时候,但农村能找到零活干的机会并不多。
我认为:国家收入与分配政策还要作大的调整,要么还要加大种粮补贴,要么就大幅度提高粮食特别是水稻的国家收储价格,这样一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有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也有保障了,农民的收入种粮特别是种水稻的收入也多了。
那么,这样一来国家粮食收储系统就会面临大亏损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好办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国储像中石化一样在全国建立直销网络,收什么价就销什么价,一年亏它千把亿也合算。要不亏,那就把东南亚进来的大米挡一挡,让国内米价温和上涨也是可行的,每斤大米涨一块钱是可以消化的,因为一个人一月就是吃上三十斤米了不得,每天会增加一元钱的开支,当然米价涨也会拉动其它生活品涨价,这个方案麻烦会大一些,那要发放补贴等等。
最好的方法是国储在全国搞直供店,把收储的一部分直销,为了稳农稳饭碗,国家一年亏上两千亿也合算,好多地方都花钱,这个地方花钱最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