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红楼梦》001导论 经典分析诠释之原则

2023-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有熊001

转载百度文库:《读书看天下》

台大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个人笔记,仅供参考阅读。

一、读者为什么重要?

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

欧丽娟老师阐述:

1. 经典的意义,从某个意义来讲,是让自己去跟经典做一个激荡,做一个召唤,召唤出来内在的自我。我们对《红楼梦》的解释从某个意义来讲,都是我们在自己的人格特质所形成的有色眼镜下所看到的样子。

2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经典是封闭的、静止的,已经是具体存在在那里的一个固定的样态。怎样让经典鲜活起来,重新回复到它活生生的有机体的一个生命运作的模式和风貌,就是我们作者的责任。

当我们作为一个单面向的、一个很简化在思考的人、一个投射形的人,召唤出来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扁平化、单一的形象。越是能够丰富地、多面地、深刻地去阐述这些人物内在的读者,某个意义上来讲,就提升到了和经典一样的地位。什么样的读者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所以,作为读者要有自我期许。

二、我们要做怎样的读者?要怎样训练自己成为好读者?阅读的指导原则

1. HenryJames(1843-1916)〈小说的艺术〉 :「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於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著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欧丽娟老师阐述:

伟大的作家,写到他伟大的经典里面的任何情节都一样重要。所谓的“经典场面”总是被读者或者学者孤立地凸显出来做各式各样的发挥,这是公正的吗?是真正客观全面的吗?我们怎么可以忽略比这个所谓经典场面更多更多的细节,而只专注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这个焦点,当它失去支撑体系的时候,恐怕就会架空地被我们做任意的诠释,而这就是我们思想上的盲点。----读者不可滥用阐述权。

就像我们身体的细胞。手指头的细胞所含的dna密码的丰富、深奥与脑细胞一样重要和平等。人的生命的展现是连续的,而且在连续当中有很多层次、很多变化,怎么可以聚焦某个片段,而说这就是她的全部。这是明显的以偏概全、削足适履。

2. 别林斯基:「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3. 米兰 ?昆德拉( MilanKundera ):「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正因为如此, 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小说不是人类的自白,是对人类生活——生活在已经成为网罗的世界——里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像的生命,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音乐的复调,是同时发展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的线),尽管它们完美的连结著,但却

又保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所有主张复调曲式的伟大音乐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

福楼拜「小说家的人物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

欧丽娟老师阐述:

读经典的常见误区:认为经典中一定包含作者的价值观,只要是我们判断是作者的价值观,我们就认为是对的、好的,是这部作品要张扬的价值。

对此,思考1,一个作者真的是用他自己的价值观来主导他的写作吗?

2,假设作者用他的自觉的一个个人价值观在主导创作的时候,难道没有非自觉的潜意识会渗透到他的笔端,而影响他的写作吗?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都有非意识的、潜意识的这个层次的某种力量的干扰,而在写作中发生了影响,那么凭什么我们说,有一个所谓作者自觉的价值观在引导。也就是说,甚至有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些东西加入到他的写作中来,所以怎么可能有一个所谓的清楚的作者的价值观在作为指引呢;

3,假设作者真的这么做了,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做法吗?一个作者用他自己的价值观善恶二分,是非分明,就他所认为对的东西作为全书的主轴去引导,你认为这会是一部好的小说吗?一部好的小说,不是更应该是很广袤的、多元的开展人性的各种可能吗?那假如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的意见在作为最高亢的唯一的独白,你会觉得这是一部好的作品,会深深吸引你吗?

4,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除了潜意识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一些我们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办法去破解的创作的奥妙呢?创作的奥妙是在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的创作者都有的共通经验。作者有时只是上帝的选民,被指派来从事一件复杂到连他自己都不能体会的工作。

5,就算作者真的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见,也如实地表达了,可是一个作品的生命是由读者所赋予的。罗兰·巴特的名言“作者已死”,作品的生命和内涵就是由各式各样读者赋予了,作者事实上已丧失了发言权。

因此,不要追问曹雪芹在想什么,不要用所谓“曹雪芹的价值观”作为你对人物和情节的论断标准。你所以为的曹雪芹的价值观也是在你的解读中形成的。

巴赫金复调小说vs单一独白型小说

三、体现上述阅读原则的《红楼梦》解读

浦安迪( AndrewH.Plaks)《中国叙事学》 :「曹雪芹将『真假』概念插入情节——通过刻画甄、贾二氏及『真假』宝玉,通过整个写实的姿态——而扩大读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真与假是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并非辩证对抗的两个方面。『太虚幻境』的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毋宁说是含蕴著这一意思的;而〈好了歌注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更可以说暗示著二元取代的关系。 这样解释,似乎才符合赖以精心结撰全书的补衬手法。」

夏志清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由於读者一般都是同情失败者, 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一概将黛玉、晴雯的高尚与宝钗、袭人的所谓的虚伪、圆滑、精於世故作为对照,尤其对黛玉充满赞美和同情。 (宝钗、 袭人)她们真正的罪行还是因为夺走了黛玉的婚姻幸福以及生命。这种带有偏见的批评反映了中国人在对待《红楼梦》问题上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他们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并且是一部本应有一个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小说。 」

「除了少数有眼力的人之外,无论是传统的评论家或是当代的评论家都将宝钗与黛玉放在一起进行不利於前者的比较。这种稀奇古怪的主观反应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部分是由於一种本能的对於感觉而非对於理智的偏爱。 如果人们仔细检查一下所有被引用来证明宝钗虚伪狡猾的章节,便会发现其中任何一段都有意地被加以错误的解释。 」

欧丽娟老师阐述:

欧丽娟老师阐述:

一僧一道来人间穿梭渡脱对象的时候,有性别分工,道士度男性,和尚度脱女性。

四、提升自己的智性

1. 人类讲出来的话,有两个层次的分别,一个是意见,doxa,就是common belive /popular Opinion,一个是episteme,要求我们做到konwledge/science。

不经论证的表达,只是宣泄自我情绪的快感。诉诸感觉的结果,得到的一定是doxa。我们应该诉诸理性,得到episteme。

我们进行道德推论时,经常会出现谬误。由经验语句的前提,推论出价值判断的结论。由实然的前提推出应然的结论。小说的世界明明是经验的描述,读者却由经验的描述,进行价值判断。自觉和不自觉的自我生命表现,是否可以进行价值判断。

2. 福楼拜「小说家的人物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同样,作为读者,也是作为读者个体的“我”消失之后,才可以看到《红楼梦》之前看不到的东西。只有取消我的有限性,作品的无限性才会展开。一个人要勇于缩小自己,才可以伟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