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影评:无法抚平的伤
一 支离破碎的情节
电影从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改编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艰辛就增加《白鹿原》的依附性,更不能以一段支离破碎的时间影像、突兀和彼此失顾的情节来回应观众的期待,总得呈现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附加给观众可知可感的情绪。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白鹿原》不足成为一部合格的上映片。
白孝文从彰显准族长的权威到和田小娥鬼混,好像就发生在眨眼之间,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白孝文就当兵走了,田小娥就死了。然后黑娃回来了,给他“媳妇”田小娥报仇来了。黑娃痛彻心扉咬牙切齿的表情动作、浓墨重彩的影像画面却给我一种好笑的感觉——田小娥和你黑娃不也就是鬼混过几天而已?甚至进而质疑黑娃此举的真正目的。单以影片的呈现,实在难以明白田小娥跟这些男人之间的纠结和情愫。
而影片《白鹿原》便是以田小娥跟武举人、黑娃、狗蛋、鹿子霖、白孝文这五个男人的性爱贯穿。既无法深究田小娥水性杨花的奴隶相的根源,也无法看清楚时代动荡下,在如此广袤的原野上发生的深刻变迁。
挑大梁的田小娥.jpg承载不了历史的厚重感、明晰不了来龙去脉,影片《白鹿原》就在观众搞不清楚鹿子霖是仰天长啸还是实实在在癫狂的时候,落下了帷幕。
二 孤掌难鸣的女主角
关于女性,影片《白鹿原》只选择了三个角色:田小娥、黑娃妈、鹿兆鹏媳妇。
-
黑娃妈的戏份主要是拽住鹿三和做油泼面,鹿兆鹏媳妇则负责在用西洋镜留影时出场,前者就是一个陕北妇女的典型形象,后者几乎可以称作是路人。
-
田小娥作为该影片当仁不让的女主角,作为推动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两大家族兴衰发展、贯穿几十年历史情节的关键人物,其角色过于低俗,她追逐性爱,在几个男人之间生存,在和黑娃偷情遭主家毒打、和白孝义偷情被施以族规之后依然没有增长一点点人之为人的骨气,大有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胸襟。被黑娃爹戳死之前,田小娥神情复杂地说了句话:我对不起黑娃。
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在影片《白鹿原》中的表现、命运以及由此牵连到的其他人的命运,种种迹象让我忘却了这是一个改编自史实巨著的电影,倒是在娓娓道来何为红颜祸水,似乎影片最尖锐的矛头指向的便是对田小娥恶俗习性的批判,甚至于让人觉得田小娥比鹿子霖更可恶。
- 所以很奇怪:影片为什么要完全删除原著中白灵这个角色?正反总得相配,孤掌自然难鸣,田小娥这个形象能承担得了时代洪流涌动、人物命运多舛的年月中的女性角色么?核心人物形象的缺失给影片造成不可抚平的硬伤。
三 模糊的白鹿两大家族矛盾
基于情节支离破碎的原因,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缺失逐步推进的过程,原著所遵循的白鹿两大家族矛盾的主线在影片中也变得模糊化,只留存了鹿子霖为了使白嘉轩蒙羞而耍心眼的小伎俩片段。
鹿子霖所代表的阶层形象未曾得以真正展示,让人看得云山雾罩。原著白鹿两大跨祖孙三代的家族矛盾被影片删减为白嘉轩和鹿子霖的一代矛盾,历史缺少传承,断层更显跌宕。
我想说,单看影片,真的不太能看得懂折腾十年之久的电影《白鹿原》。
单从鹿兆鹏去革命了和白孝文在影片的最后去当兵了这两件事情来看,鹿兆鹏和白孝文更多的是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后续的发展跟白鹿两家也没有多大的关系。扼杀了观众对影片《白鹿原》剧尾的遐想,这便使家族矛盾更无法得以呈现。
反倒演绎成了两种性格的较量:白嘉轩捍卫祠堂权威、坚决不让为小娥的归魂修庙,体现的是一种维护礼教、守护秩序的刚毅;鹿子霖求安当“乡约”的行径、乱伦的作风,体现的是迂腐、封建恶俗、贪婪。
鸿篇巨制未曾得以展示,影片《白鹿原》对于白鹿两大家族矛盾的演绎显得小家子气。
《白鹿原》也有其独特的亮点。
** 对陕西关中乡土气息的拿捏很有火候。**
-
片中人物的装扮、起止、谈吐都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雕琢得不留痕迹,跟我大字不认识一个完全乡土的太姥姥的感觉特别像,原汁原味。语言很是地道,尤其是那句“撩咋咧”,让懂的人倍具亲切感。
-
段奕宏、张丰毅、吴刚、刘威等实力派演员的出演,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年仅二十六的张雨绮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其戏份给影片添色不少。
-
场景方面,金黄色的滚滚麦浪十分震撼,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自然美,关中风貌让人神往。
-
不得不提的还有盛油泼面的那个大碗,我爷爷吃饭用的碗就够大了,也没黑娃的那个黑碗大。在大大的碗里吃着劲道的油泼面,真真正正“撩咋咧”。
然而, 影片《白鹿原》最重要的闪光点,个人觉得依旧和万千改编作品一样,是对名著的宣传。看完影片,至少会让人对《白鹿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善于思考的观众,还可激发拜读原著的兴趣。名著所承担的传承责任,有助于实现。
** 就我个人来说**,依旧不太赞成将名著搬上荧幕。
但无论是将四大名著转化成漫长电视剧,还是将《白鹿原》大幅删减改编成电影,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进步价值。
对于一直崇尚原著的读者,看看影片,亦会有所收获。
文化从来都是在较量和批判中行进,无一例外。
多看,多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亘古不变的读者(观众)的入门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