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问:当我回家后我在想什么
周二晚我突然被告知可以休息三天,我立刻开心应承,定了第二天早上六点半的闹钟抢回家的高铁。回家的路上自己又给自己制造了很多困难,比如我又再一次没计算好时间,在离开车三分钟前去检票被告知车已经开走了:提前15分钟检票,提前4分钟开车。而我对此一概不知,高铁站人很多,因此显得很闷,我想我的脸肯定被闷红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头在冒着热气,就像心里驱不散的郁气。
我经历人生中第一次错过车,还不是因为卡点失败、第一次改签、第一次仓促被告知调休,连工作都没交接好。在改签窗口排队,耐着性子,打开工作app,一遍一遍的确认所有细节,跟同事交代剩下的问题,热气散不去,多了点丧气。
前阵子加班加狠了,我很渴望给自己一点时间休息,我想到的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回家,无所事事度过一天又一天,我允许自己放慢一点点。
第一天,一家人去外婆家,跟外公一起喝茶,要走的时候,我拿出之前爸爸给我准备的几百块拿给外公外婆,我双手捂着脸,察觉自己还是很羞于去做这种表达。我很感激,但我不知道去表达自己的感激。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假装客套的将东西推来推去,看着大人们假意推脱,会让我觉得做一个大人真是麻烦。因此当我也要将钱拿给外公外婆时,我害怕那种场景,我觉得自己还是没办法应对这种场面,这也是我更爱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的原因之一,我还是应付不来。这算不算情商低的表现呢?我知道我应该说些漂亮话圆场子,让对方知道理解我的意思,但是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我还是没办法做到。也许是我表达力太弱了些?关于这道生活谜题,究竟怎么做才是标准答案呢?
第二天,我翻出了以前的一本书《打工旅行》,这本书讲的是作者去新西兰打工旅行的事。看书的时候便觉得作者是个很天马行空的人,因此他的笔触柔软,写的文字偶尔会飘到人心里,让人心痒痒。我看的初衷很简单,我想看看,别人的这种生活会不会让我心动,能不能也让我对生活多些渴望多些期待,但是看下来,情绪波动最强烈的时候便是我决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希望我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热情去挑战未知,但其实不是的。这本书没有在兜售任何“去旅行吧,来快活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之类的鼓吹,作者很实诚的描述了他在新西兰的生活,反倒让我懒病复发,被到哪里都好麻烦捕获。
第三天,我终于看了《何以为家》,开场小男孩的回答便让我觉得鼻子一酸:
“你为什么要起诉你的父母?”
“因为他们生了我。”
事实上,我小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持证上岗,但是当父母却不需要考试。
第四天,我终于出门,去做了我回来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剪短头发。剪头发并不是因为心情不好之类,纯粹是觉得头发太长太麻烦,为什么要专门回家剪头,emmm...因为我只相信家里的tony。
第五天也就是今天,我要结束这次短暂的归家之旅,重新上路。越长大越明白,家是你的避风港这句话。在我很多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我想到自己有家可回便又多了一丝勇气。
经过短暂的休息后,我又有勇气面对明天了。
明天也要加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