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心彗眸传统文化爱好者菩提树下

《传心法要》体悟(6)

2020-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明空如月_QD

《传心法要》体悟(6)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邻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上一次我们分享到,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默契而已,绝诸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自无心,即指本源清净心,所以这里说[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此心即是空性之心,即是自性本心,即是本源清净心。此心明悟此心,即是佛心。所有一切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动物,蠢动含灵所有一切生灵,在本源清净心体和心性上,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那么既然一体不异,为什么又会展现为不同的生命境界呢,是因为[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虽然在自性本心的本体上,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但不明自心真相之心被觉性作用所展现出来的幻象所迷,在幻象中分别、妄想、执着,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幻化境界,也就是各种不同的生命境界。但不管众生的生命境界如何,是人类还是动物,是地狱还是修罗,不管生命境界的呈现如何不同,但在自性本心的心体和心性上却别无二致。所以说于[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本佛上就是本心上,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即自性本心。因为此心无形无相,无有实质,所以说在这个无有实质的空性之心中,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和本质,所以说是实无一物。同时,自性本心的本体本自虚通寂静,虚就是无有形象,如虚空一样,通就是通达,一切就像虚空一样,遍布一切,周遍一切,通达一切。寂就是离于一切相,离于一切分别妄想,静就是本自清净,本自离于一切相、一切境,本初清净,远离二元分别对立。虚通寂静,其实就是指心的空性,明妙安乐则是在这个空性之心中同时具足觉性,具足明性,具足觉性的妙用。当一个修行者觉悟了自性本心,以自性本心的智慧生起妙用的时候,他本身就处在安详快乐之中,而这种安祥和快乐是自性本心本有的清净之乐、自在之乐,这种安详和快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是真正的快乐。[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所有一切形式的生命,在生命的任何一个当下,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空间,其自性本心皆圆满具足,更无所欠,没有什么欠缺的。所以说作为修行者,特别是作为佛教修行者,一定要向自己的内在深入地体悟,悟入自己的本心,不要向心外去求各种法。不管是佛还是法,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之中,以自己的心为体悟的对象,以心悟心,悟明自心。当悟明自心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个离于一切相、本自具足的真心就在我们的生命里,时时放着无量的光芒。所以说要悟明我们的心说难也很难,难是因为我们总是被心的各种作用显现所迷惑,所有的目光和注意力会被各种具体现象所迷惑,攀援纠结在这些现象之中、功能作用之中、见闻觉知之中。其实只要我们继续深入下去,去体悟所有见闻觉知以及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是源自我们本自具足的能觉之性,都是能觉之性的作用,当我们穿透表象去体悟那个能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各种功能现象的能力和本性,这个能力和本性不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本自具足吗?每个生命都是这样,不管是微小的生命,还是庞大的生命,其见闻觉知的能力都是本自具足的,而这种见闻觉知能力的来源——心的本体、觉性的本体,却并没有任何实体!当我们向着自己的内心去追寻的时候就会发现,虽然我们能听能说能看,但是我们要去找这个能力从哪里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从哪里生起?就会发现,根本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所在,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所在,就代表这种能力本自具足、无所不在!但同时它又是离于一切现象的,不仅离于一切现象,还离于一切语言、概念、思维、思想!它不是分别心所能认知的对象,却是分别心之所以能够生起的本源。它就是这样在我们的生命当下时时刻刻存在,但同时又超越了我们所有一切概念化的认知,它就是这样不可以思议非常奇妙的远离语言、远离各种形容和名相的我们生命当下的真实。所以,当我们向着自己的心以自己的心为对象去体悟自心的本源,体悟觉性的本源的时候,其实当下就在这里,每个人、每个生命都圆满具足。它并不是一个有形的事物,所有有形的事物均有来有去、有生有灭,而它离于形象,没有形象,没有实体,没有实体哪有来去生灭呢。它在我们的生命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作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但可以通过心性正在发生的作用去体悟它的存在。此时此刻,我们就在这里说着、听着,这个觉性的作用就在这里鲜活地发生着,所有一切现象,包括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景象,都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当下生,当下灭,比如我的声音,每一个声音,每一句话都是当下生当下灭。但我们每一个人能听到声音的这个能力却并没有生,并没有灭,一直就在这里,从没有生灭来去,仔细体会一下,难道不是如此吗?

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也就是说,纵使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在佛教里面,是用于形容过去现在未来一个修行者所要经历的无穷长的修行的时间。但对于自性本心而言,它是超越时间相的,不管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还是千万亿阿僧祇劫,这个自性本心都没有任何的改变,它的本性是空性,是觉性,修也是那样,不修也还是那样。所以即使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这样长的时间精进修行,从一个从来没有听闻过佛法的生命,到有缘听闻佛法,然后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就是经过不同的修行次第,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不同修行道路的不同的阶段等等。[及一念证时],就是一念回心悟见自心真相的时候,证就是体证到自心本性。[只证元来自佛],所见到的、所体证的,就是原来一直就在我们的生命中本自具足的本心,本自具足的佛性、觉性、空性智慧之心。[向上更不添得一物],不管经历多长时间的修行,对于自性本心而言,无所增加也无所减少。[邻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所有的修行,其实都是为了从觉性的作用中去体悟那个觉性本身,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法,本来是没有方法的。就是说见自性本心,其实并无一个固定的方法。但是为了使没有见到自性本心的人能够见到自性本心,就需要根据其心性特点,根据其不同的妄想执着,去设立一个适合他的方法来打破他的妄想,放下他的执着,解除他的妄想分别。所有的方法其实都是为了消除我们的妄想执着,当我们的心离于妄想分别执着的时候,本心一直就在那里,从来就没有变过。所以,即使修行了一辈子又一辈子,但如果不能向自心深处去体悟自己的心性、觉性和空性的话,那么就属于[总是梦中妄为]。在各种外在以及内心的现象中去寻找真理、追求觉醒、寻找自由和解脱,那么皆是梦中妄为,就像希望从镜花水月中找到鲜花和月亮一样,了不可得。不仅如此,即使对于见到自性本心的人,也仍然是了无所得,虽然是了无所得,但是他对自己的心,对于自己生命的真相,却再也没有疑惑了,没有疑惑同时不再被心性的现象所迷惑,这就是智慧。

是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实无所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自性本心的本体本自无实,自性本心本自没有任何实质,其性为空性。所以当你了悟自性本心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一个所谓的自性本心。能修和所修皆是自性本心。修行本身其实就是自性本心在探寻自心本性、觉悟自心本性的过程。所以在之前的分享中曾多次跟大家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每一个生命其实都是阿弥陀佛在画着脸谱穿着戏服在演着各种戏,而追寻生命觉醒的人,就是这样一个阿弥陀佛他终于开始穿透戏服和脸谱去追寻自己生命的真相了。当他洗去脸上的油彩,脱下戏服,所见到的那个本真的自己,本来就是阿弥陀佛,他从来都是阿弥陀佛,从来就没有不是过阿弥陀佛。他一直都是每一个生命永永远远——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变的真实的本质、真实的本性,即阿弥陀佛。但是因为我们被生命中的各种现象所迷而不能认识自己的真面目,所以就会在迷妄中、在梦境中轮回。[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的],一方面是指本心本自无实,本自不可得。第二个方面是指修行,修行的过程,最终所证的果——所谓的佛果,就是自性本心本身,就是自性本心体证了、验证了自心本性的真相。所以说你见到了自心的真相,即名为果,而并非有一个实质的东西是果。如果我们认为有一个佛果可得的话,那么[然灯佛则不予我授记],为什么不予我授记呢?是因为还在执着于有一个果可得,有这个执着,即不是本心,还没有真实的悟到本心毕竟不可得。虽然本心毕竟不可得,但同时本心也毕竟不可失。无论在天堂,无论在地狱,无论你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本心皆不可能失去,它永远无生无灭。祂就是你,你就是祂,只不过你不认为自己是祂,你把自己认成了另外一些与本心无关的幻影而已。当你在幻影中去认知自己的时候,即是众生,即是轮回。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在自性本心面前,所有一切法皆归于空寂。因为所有一切法皆是自性本心的觉性作用映现在本心之中的无常现象。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皆是生灭法,所有的生灭法皆本自为空,本自无常无我,所以说所有的一切法悉皆平等,没有高下。了悟到这一点,即是智慧,即是菩提。不仅如此,所有二元对立的概念,同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和无是平等的,存在和虚无是平等的,真和假是平等的,生和死是平等的。如果你很难在自己的心中明白,这些为什么是平等的呢,生和死为什么会平等,真和假为什么是平等的等等。是因为所有的这些概念相就像镜子中映出的影像一样,在镜子中映出的影像,一朵花和这个花周围的虚空是无二无别的,当我们以这样的角度去体悟的时候,就能很清晰地明白映在镜中的一切影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我们将映在镜子中的花认为是真实的,将花影周围的虚空认为是虚假的,是不存在的,那么这就是妄想分别。所有的一切现象在自性本心面前皆是如此,皆是梦幻空花,因此究竟平等,无有高下。

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所有一切禅宗经典,包括我们分享的这部《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以及所有的禅经典,以及所有的佛教的经典。这所有一切经典的秘密,即是为了使听法的人皆能够悟入自性本心,悟入此本源清净心。因为悟入此本源清净心即可超越一切。为什么能够超越一切呢?是因为所有的一切在这个本源清净心面前,都像是镜中的幻影一样。就像我们在电影院中看的那个电影,我们看电影的人就相当于自性本心,展现在电影中的各种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故事、人物、景象等,皆是光影的幻相,根本触及不到看电影的人,被电影所迷即是苦海,不被其所迷就是觉悟。在自性本心面前,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如梦幻泡影镜花水月。所以当修行者悟见自性本心的时候,他就能够超越万象。如果能在我们的生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比如生死之际,依然能够安住于自性本心之中视一切显现为幻相,那么就必然能够超越生死,获得究竟的自由。佛法修行的目的正是为了使我们的生命能够在任何情境中皆不为现象所迷,皆能够安住在本心之中,安住在觉悟之中。当我们的生命发生生死转变的时候——所谓生死转变,其实是这一期生命现象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期生命现象的开始,中间的这个转换过程阶段名之为死,但其实并没有一个[谁]真正死去。从自性本心而言,从来就没有一个[谁]被生出来,也没有一个[谁]会死去。所以生是如幻的生,死是如幻的死,生死皆如梦如幻。[生][死]皆是名言概念而已,而真相是[无生][无死]。在如幻的生死现象显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时候,如果仍然能够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仍然能够了悟到所有一切变化皆是心性的作用变化而不被其所迷,那么我们就真正地超越了生死。所以,只有见到了自性本心,只有见到了本源清净心,安住在本源清净心之中,才能够超越生死。对于能够在一切情境显现之中都能安住于自性本心的生命而言,所有的一切相[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皆是空性的幻化,皆是觉性的换化,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所有一切世界和现象,皆是此本源清净心之中所映现的如梦如幻的现象。注意,对于这些现象,为什么叫如梦如幻呢?佛法的智慧在于认识到一切现象的如幻本质。既然是如幻的本质,就是说既不能把它执着为实有,也不能把它执着为虚无,执着为虚无,就是断灭论,执着为实有,就是实有论。而佛法的智慧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断灭,而是如实地体悟一切现象如幻的性质。既然是如幻的性质,就不要去定义它究竟是什么。所以在佛教中会用[空性]这样一个名言去表述事物的本质,但是[空性]并不等于[虚无]。[空性],仅仅是引导我们去认识一切事物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的这种性质的一个方便的称谓。以佛教的智慧来看,一切现象本身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一切现象本身。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要能够体悟到所有这些语言背后的那个真实的智慧,那个真实的内涵,而不要被文字概念本身所迷惑,不要去执着这些语言文字概念。对于自性本心而言,没有绝对的真,也没有绝对的假,没有绝对的存在,也没有绝对的虚无,所有的一切真与假、善与恶、生与死、存在与虚无,都是自性本心中映现的虚幻的现象而已。所有映现在自性本心之中的现象,遍十方界一切平等。而能够映现一切现象的自性本心呢?无彼我相,无分别相,离一切相,即是自性本心,离一切执着,即是自性本心。一切都是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觉性在鲜活地发生着作用,只要我们不被各种作用和现象所迷,当下即是觉醒,即是本源清净心。所以从究竟上而言,无一处不是净土,无一处不是佛国,迷则净土成娑婆,悟则娑婆化净土,娑婆与净土的这种分别相,仅仅是一种方便的教导,是为了引导我们向自己的心中去追寻生命的真相,当你了悟了自性本心的真相时,所有的一切唯是自性本心,唯是阿弥陀佛,唯是净土,唯是佛国,别无其他。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