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文艺诗歌创作学习资料下(微信号guoxue11271
(八)顾城|谈诗的现代技巧
技巧并不像一些初学者想象的那么重要,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艺术困境中,诗的技巧才会变得异常重要。
在我的少年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我读得最多的一部书就是大自然。每天,我都能阅读土地和全部天空。那不同速度游动的云、鸟群使大地忽明忽暗,我经常被那伟大的美威慑得不能行动。我被注满了,我无法诉说,我身体里充满了一种微妙的战栗,只能扑倒在荒地上企图痛哭。我多么想尽情地写呵,可我不懂技巧,或者就只懂一些俗浅的技巧。只有几次,我偶然挣脱了习惯句式的紧身衣,在雷雨和太阳的辐射中写了《生命幻想曲》等几首有印象和超现实色彩的习作。
我回到城里后,开始读诗。从中国古诗和外国浪漫派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可惜的是我学的方法不对,没有“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只是一味地凭借教科书上的解释,对于经典作品往往只摹其形,而未得其神,结果越学越僵,再加上远离了我心爱的自然,我心中的诗感便直线坠落。很快就完全停笔了。
一直到五年以后,1979年初我才开始接触现代技巧,读现代心理学和哲学。一夜又一夜听年长的诗友讲意象、张力、诗的态势,最使我惊讶的是他们给我介绍的现代诗作。我首先读到了洛尔迦——一个被长枪党残杀的西班牙诗人:“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蟋蟀王……”他竟在一滴露水中找,最后“哑孩子找到了他的声音/却穿上了蟋蟀的衣裳”。哑孩子找声音,多美呀,当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美。后来看了波德莱尔的理论我才知道,这是通感的作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相互兑换,于是,颜色的光亮就可以听见,声音可以看见。不是吗,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通感也比比皆是。如“雷声滚”“笑声尖”就是声音比为视觉;“冰凉的目光”就是视觉化为触觉;我细细一想《琵琶行》不是早把音乐变成了一组组视觉形象了吗?
除了这些知觉之间的转换、通感外,在诗中还有其他更广义的通感,如:“时间的马/累倒了”,时间转化为具象形体,“女佣的灵魂……绝望地发芽”,抽象观念性存在突现为动态形象。这些转换并不是作者在耸人听闻,它是物体联系(如:一物体所具有的反光、质感、气味、声音等)和心理联系(如某些声、色、味、观念可以起到近似的心理反射)的体现。
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众多的体验在骚动的刹那就创造了最佳的通感组合。有一次,我看到太阳,一下就掠过新鲜、圆、红、早晨等直觉和观念,想到了草毒、甜而熟的草毒,于是就产生了这句话:“太阳是甜的。”
理解了通感和广义的通感,我也就一下子理解了意识流。意识流不过是一种纵向的、交错的、混合的全息通感。在这种全息通感中,每个表面和潜在的感知,都在不断的相互作用、衍化,就像这个巨大世界上的万物:人、神话、历史、学说、蜡烛、数学、水果、星云等最不相干的范畴和存在都在不断相互作用一样。不同的是在这种心理大通感中,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可以发生更直接,更迅速的相互作用。
要真企图把这种毫无尺度,瞬息万变的全息通感,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加以推算是不可能的,对于创作来说也没有必要。对于那波光下枝杈繁密的珊瑚,我们只要取其一枝弄清楚它的生长原理就行了。我曾经分析过自己一些叶脉较清晰的诗,一些较简单的联想似乎是树枝状的,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由眼睛想到晴空——“一片天空”,由眼睫想到天空边缘的合欢树、树上的鸟巢——“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由鸟巢想到鸟群归来,天暗下来,在树林的浸泡下发绿,由绿想到青苹果。
这种联想、二维或多维通感,是在超常态下进行的。它甚至不是在想、而是在不断显现,就像梅特林克《青鸟》剧中的小男孩,转动一下帽子上的钻石,另一个以奇异方式联系的童话世界就出现了,它即在你前边,又在你左右,同时也在你之中。可以说,我们所惯指的世界,只是人们所感知的世界。而艺术世界是通过人相联系的,诗的世界是通过诗人的心相联系的。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诗人不仅在发现那些最具象和最抽象的、最宏观和最微观的、最易知和最未知的联系,而且,他还不断地燃起愿望的电火,来熔化和改变这种联系。有时,他几乎把这种火焰布满人间,直到他所创造的世界呈现出天国或地狱的本相。到这里,我必须停住。因为,我所讲的已经不仅是技巧了,而是使技巧具有价值的质地或内容了。诗的现代技巧是和传统技巧相对立、相联系的。我以为,在理解和学习技巧时,还是多一些“通感”为好。学习诗的现代技巧,并不一定要死读现代派理论。“尽得天下之道而无道,尽得天下之法而无法”是我学诗的最终方法论。
(九)李海鹰改诗体验
《兄弟》原诗:
家中排行我一直都是最小的
习惯了当弟弟
堂弟,表弟,兄弟的弟
兄,是我的堂哥表哥
没有见过自己的亲哥
他至今都没长大,死于腹中
和堂哥有合影
与众表哥也有
在他们面前,照片中的我更显得
与今天有巨大变化
其实他们也是
不过,他们在挤进父辈中间
的路上,已习得了沉默的技艺
而我,正在拜访照片里的他们
先后离开的十九岁
堂哥偶有微信留言,说常关注我的动态
北方天冷需多多加衣
最小的表哥偶有电话联系,因其新婚
近半年也鲜有消息
另有三个稍年长的表哥
非见面绝无音信,偶然来电
往往惊喜与忧恐交杂
一日有信
大表哥住院,新婚的表嫂
在冬天第一场雪前
要坐月子
第一节把“我一直”都去掉了,就是说这个是不需要说的。“兄弟的弟弟”,这个地方有点绕,其实这一句就是交待一种关系,最后一句,我们把两个分句都改动了,就是把“至今”这个词去掉了。
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他要加“至今”,就是表示时间停止了。和“死于腹中”不太搭,所以我们把这两句都改动了。“死”这个词用的不得体,放在这里形容自己的亲人是不合适的。我把它改成了“他没能长大,没见过兄弟们的世界”。那么兄弟们是个什么世界?这是个两重的世界:一个是他们相互之间的这个世界,还有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就使得诗味能够更丰富一些。
1.不能认为读者什么都不知道;不能假设读者什么都能看穿
2.了解每个词及组合可能有的意义与辞趣
第二节里面,把“在他们面前照片中的我更显得与今天有巨大的变化”,“更显得”去掉了,不需要说的那么清楚。再者加了以后,这个句子变复杂了,把诗的韵味消解掉了很多。还有,连续三句停顿的位置一样,对节律的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合适的。最后的一句话,我们也做了改动,把它改成了明确分开的两句。那种长句子,我做了一个切分。通过改第二节,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这样的经验。
3.重视断句和起承转合
不宜连续用等长的句子;上下句的句中停顿尽量不在相同的位置
4.慎用虚词
第一个呢,就是重视断句和起承转合,诗中不宜连续用等长的句子,上下句的句中停顿,尽量不要在相同的位置,要把它错开。这么做的原因是易形成变化的节奏,活泼,整个诗句韵律的和谐。第二个问题就是慎用虚词。要渲染一种气氛的时候,可以多加虚词。否则的话,它就会拖缓句子的语势和语气。这节里面我们去掉了两个虚词,一个是“了”,还有一个是“的”。比如说“沉默的技艺”,是有歧义的。再者我把最后一句改成了“正在拜见照片里的他们”,结尾另外的一句是“他们的十九岁”,又把他们强调了一下。后面人称代词,我们做了复指,这样一来,就在节律上把长句切分开了。这不仅符合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使诗歌有了一种咏叹的意味。
第三节,“微信留言”把“微信”去掉了,什么样的留言都无所谓。“因其结婚近半年也鲜有消息”,有些拖沓了复杂了,再有从“三个稍年长的”“微信”等等方面,又出来一个问题:诗人喜欢在词语前面加一些修饰词,我给调整或删除了一下。
5.悭用修饰词语
这节的修改,我们得到第五个经验,就是要悭用修饰词语。因为一个词语的修饰语越多,它的内涵就越丰富,外延越小,你不加那么多修饰词,这一个简单的语句它就会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不能人为的去堵住这种无限多的可能性—修饰词语,到真的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修饰词语有两类,一类表示限定性,没有描摹色彩的,比如说表示质料,它的属性,等等。还有一种是描摹的,对于描摹类的修饰词语,更加要少用。
少用修饰词,模糊即准确。
6.如果不是长诗,少用套叠的复杂句式
这节的修改还带来一个问题:如果不是长诗,尽量少用套叠的复杂的句式,除非整个诗都是这样的,或者你要形成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否则的话,它就会把很多有韵味的东西给消解掉,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地就找不到词语本身所蕴含的韵味了,变得没有耐心。况且,套叠句式也不是很精炼的写法。
最后一节做了一个换序。“一日有信大表哥住院新婚的表嫂 在冬天第一场雪前 要坐月子”。我把它换了一下,就是“大表哥住院 年轻的表嫂 要坐月子 在今冬的第一场雪之前”。为什么要换呢,因为原稿让人感觉这诗没有写完,这是写诗的一个大忌。本诗末句语序换过来之后,我们就觉得它完整了,并且还有一些余味在里面。
7.慎用排比句子
8.把握诗的“涩”度
大家如果要用排比句的话,一定要形成一种真正的层递关系,或者要有很丰富的语意,不然就容易流俗。最后有一个秘籍,就是怎么样写得像现代的诗,它是要形成一个涩度。
特别鸣谢:《诗人文摘》,《半岛诗刊》,《庸子斋诗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