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留作业让学生在家孵小鸡,这样折腾家长真的好吗?
提起学校里的作业,相信许多家长都会头疼不已。各种的“拓展技能”的素质教育作业与其说在是锻炼学生,倒不如说是家长们之间的一场“技能大比拼”。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花式作业就开始让家长头疼,而近日,在杭州的某所小学里,四年级的老师竟然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奇葩的“科学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孵小鸡”,不仅要每天进行观察,拍照片记录,还要做出一张表格,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而这样的作业,竟然还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如果学生完不成,就拿不到学分。
根据网友爆料称,这项奇葩的作业是浙江文三街小学四年级的老师给学生布置的,许多家长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都表示“相当震惊”“闻所未闻”。
此事被网友爆出后,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联系了这所学校所属的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教育局工作人员也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学校。而据工作人员称,学生的课本上的确有类似的“作业要求”,只是这并不是“必选”的作业,多项作业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老师之所以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从“科学角度”来讲也是为了给学生增加更多的“体验感”。
孵小鸡?对于很多已经三四十岁的学生家长来说,如果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家里不曾喂过鸡,也是绝不会经历过的。在城市楼房里养鸡,先不说其中的可操作性,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即便有养只老母鸡观察其“孵蛋”的心,恐怕也没那个条件。
这个作业一出来,恐怕超市里的鸡蛋和养殖场专用的“孵蛋器”,又要一下子被家长“哄抢一空”了。只是,哪怕是买了“孵蛋器”和鸡蛋,普通人在家里就真能自己动手孵出小鸡吗?
如果幸运真把小鸡孵出来了,难不成还要把小鸡当宠物喂在家里,在观察一下这种动物的“成长过程”不成?
近年来,家校矛盾的激化,家长与老师之间矛盾的激化,可以说跟学校布置的这种“折腾人”的作业之间不无关系。
抛去这些“科学实践类”作业不说,上了小学之后,每天工作劳累的一天的家长回到家,还得完成老师给自己布置的任务,给学生听写,检查,批改作业……如果你不做或者没做好,既是不支持老师的工作,也是对自己孩子学习的不负责任,家长可就无辜的“罪过”了。
这种“折腾”,让很多家长心有怨气,苦不堪言,又敢怒不敢言。
想想20年前,我们上学的时候,那时候上学就是上学,学生回家老老实实的完成自己的作业就行了,一个学期也就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才会和老师见面有所交流沟通。现在随着社交工具的普及,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各种班级群,各种活动安排,家长还要时不时的“轮流”到学校“支持工作”。对于一些工作忙碌的家长,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不得不请假调休。
幼儿园的各种“素质拓展”类作业要求家长必须首先是“半个超人”,要不然你的学生就可能在班级里“落后腿”。让学生养蚕观察吐丝,让学生喂鸟辨别鸟叫……让学生拿酒瓶子到学校做手工,对于不喝酒的家长来说,就只能连夜到超市买来啤酒倒掉;观察小鱼,家长去买鱼;拿水果种子到学校种,家长就去“抠”种子;买肉到学校“包饺子”……可以说,孩子上了幼儿园,你吃个海鲜,都得把“壳子”留下,因为说不定哪天,老师又要让做手工了。
幼儿园的作业如此难以完成,小学的作业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去年国庆节期间,北京的一所小学就给学生布置了几项作业,其中竟然要求学生“给大象洗澡”“热带雨林徒步”,甚至“钻木取火”“爬一次千年榕树”,这哪是什么作业,这分明就是开玩笑啊!
那些打着“开阔视野、拓展技能”幌子的“奇葩作业”,与其说是布置给学生的,不如说是用来“折腾家长”的?素质教育真的只能通过这些作业才能得以实现吗?还是我们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以至于用力过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