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用的画布告诉我们的策略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YYoki

如果你能帮很多人,你本身就是高手,你的影响力就很大,你就能做更大的事 —— 这大概也是气度的力量。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万维刚老师的原话。

先假想一个剧情。假设你是一个学生物的博士生,你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生物学家。导师给你安排了非常繁重的任务,你做了很多实验,整理了数据,画成图表交给导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导师做了个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里最重要实验结果就是你做出来的,甚至PPT上的图,都是你画的。可是自始至终,导师根本就没提你的名字。会后,人们谈论这个报告内容的时候,都说那是你导师的成果。

请问你会作何感想。

若是我,我会觉得非常不公平,公平的做法应该是讲到谁的成果,就告诉听众这个是谁谁谁做出来的。更棒的做法是选自霍利得《巨人的工具》一书中的“画布策略”。

你不妨把所有功劳都给导师。

什么,谁会这么做,为什么?

古罗马有一种职业叫“清道夫”。政客或者有钱人,会雇佣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给自己做事 —— 但不是做为工作助手,而更多的有点像是咱们现代这些影视明星的“助理”。清道夫的一项任务,就是在这些大亨出行之前,把路上的事情安排好 —— 所以叫“清道夫” —— 也包括送信之类各种跑腿的事情。

有个古罗马文学家叫马提亚尔,早年生活贫寒,就给人当过清道夫,而且他还同时服务于两位大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两位大亨家跑来跑去,很辛苦。

马提亚尔,非常不喜欢清道夫这个工作。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对自己早年的这个职业有很多怨恨之词 —— 我一个文学青年,才华盖世,你们居然让我干这个?!

霍利得对此的评论是马提亚尔怎么不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工作,以你当时的条件,怎么可能有机会接触到罗马上层社会的生活,你又怎么可能有一个这么好的视角,有这些好素材,去写出那些作品来呢?

清道夫这个职业有点像中国过去的“学徒”,为了学点手艺什么杂活都得干,其实西方的学徒也是这样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是从学徒起步。

霍利得说,学徒这个工作的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你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你这个不谦虚的态度就不对,你的性格需要磨练;

第三,你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要么过时了,要么根本就是错的,你需要第一线高手的真知灼见。

给人当学徒,就给你提供了这个机会。你现在把自己和一个高手连接在了一起,你可以从内部了解第一手的经验。这就是学徒工作的协议:用礼敬和服务,换取机会 —— 而这个机会还不是立功露脸的机会,而是学习实践的机会。

注意,霍利得一再强调,学徒的服务,可不是阿谀奉承,用英文说就是这不是 kiss ass。这不是让你给老板送礼,不是让你去走什么夫人路线,也不是让你卑躬屈膝。“画布策略”的关键是在工作上给人一个帮助,给人铺路,让别人能把事做得更漂亮。

然后你把功劳也给对方。前面我们说你“不妨把所有功劳都给导师”,“不妨”这个词还用错了 —— 你应该高高兴兴地把功劳让给别人。从功利角度讲,你可以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投资,与其你欠大人物一个人情,不如让他欠你一个人情。

用一句话总结画布策略的心法,就是 “be lesser, do more” —— 把自己放在更次要的位置,给别人做更多的事。

有什么好想法,赶紧告诉老板。多跟不同的人认识,介绍不同的人之间互相认识。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你去做。发现团队有什么缺点和漏洞,你去补救。更进一步,不但对前辈要这样,最好对所有人都应该这样。想想有什么好想法能帮助别人,免费把想法给他。

这就是学徒的精神。

那你说,这个学徒什么时候才能当到头呢?霍利得说,“画布策略”没有过期时间。哪怕你自己已经独立做事了,哪怕别人都开始对你使用画布策略了,你还应该继续给人当清道夫。

因为还有一个最后的道理,是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体会不到的: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

学习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