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 草根 微小说专题河南师范大学

校史要正视历史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117人  161f09651b9e

  俗称富在深山有人间,言之不佞,有的名人,连儿时的顽皮故事乃至零食嗜好都被记得一清二楚,一生中从幼稚园直到博士后,是在哪里混的,不愁无人知。更兼旧时代户籍档案管理不严,随家流动,读完中小学以机构转过八所学校,一位名人被处处供奉的情况极为普遍。再就是千篇一律。参观了一批学校的校史陈列,格局大致相同,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领导题词手迹,首长接见照片,奖状锦旗铜匾。再就是校友事略,桃李天下,精英遍地.....没有哪一所学校不辉煌,没有哪一所学校不自称“善育英才”。

  问题就此而生。一所百年老校,难道说没有出过不合格的学生?中国的很多名校,也出过不少坏的不得了的人。远的不论,且说“文革”中,最能折腾的当数清华北大,首开罗织,海内为虐,不可谓不烈,至今也没听到有几个清华北大的造反学生忏悔或是向无辜的人民道歉。我不清楚北大清华的校史关于那十年是如何写的,总不能说“梁效”不代表“两校”,总不能说批马寅初的只是康生一人,如此等等。

  有位先生告诉我,有一起轰动一方的刑事案审结,罪犯被处决,有关报道中,称他“毕业于某名牌大学”,这便是引起好事之徒的猜测,但罪犯的母校讳莫如深,坚不吐实,以为耻辱。当今众多贪官污吏,也曾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毕业于名校,当其煊赫一时之际,母校引以为豪,奉为上宾,唯恐失敬,一旦其成了阶下囚或是绑扑刑场,马上翻脸不认人,从校史室中扣除。北京的陈希同、山东的胡建学,江西的胡长清,广西的成克杰,云南的李嘉廷,等等,传媒报道他们的经历时,往往只说“毕业于名牌大学”,而不点名校名,再有,全国每年被判处有罪的人,数以万计,这些人也不是从地缝中蹦出来的,多多少少受过教育,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什么学校把这些也算有名的“次品”“废品”认领下去呢?

20多年前,我对校史馆有过建议。我说,校史最好是光荣史。功劳簿,但是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中国前进的艰难从何而生?祸害、奸佞,笨蛋难道都是外国空投来的?全是绿林中学,野鸡大学毕业的?因而我建议校史室应当有“历史的教训”、“母校建设中的憾事”、“警钟长鸣”这样的栏目,如果谁能开这样的头,讲无愧名校风范,并由可能成为真的教育家。---可想而知 的是所有的人都嫌这是个“乌鸦嘴”的“馊点子”,“煞风景”。我想,校史既是史,也有《奸佞列传》《逆臣转》《酷吏列传》的,难道我们还不及古人有见识吗?

  作家叶兆言曾提议母校借校庆讨论“学校建设上的十大憾事”,此议与私见暗合。如果大家都不吹嘘祖宗的饭香,都能认真检讨自己的工作,都能认真地把教书育人当做第一要事,那才是有意义的事。

  读后感:我们的历史传统如此,人要面子,学校要面子,国家也要面子。听的进好话,听不得坏话,说的好话,说不得坏话。所以我们国人善于做人,很多批评都要转弯抹角。我们的言路一直都不算很放开。

  可以说就校史而说,都是赶好的东西拿出来展示,肯定不会拿丢面子的东西来示人的。而人的好坏的变迁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就是一念之差,或者是长年累月逐步转化的。我们评价一个人还是需要客观公正,更加唯物一点要好。不能非黑即白,就算是身边的人,也需要自己去辨别,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在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存在着。

  我们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敢不敢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不同的声音,敢不敢包容。当然现在比“文革”时期相对来说要好很多。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是因为市场的放开,那么我们的文化教育也许也要走这条才行。

我们需要警惕的当然是那些故意搞破坏,有反人类,分裂社会倾向的极少数人。我个人觉得只要社会繁荣稳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福利,都能安居乐业,能够自食其力,绝大多数的国民都不会去做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未来的几十年将是见证我们国家稳定,持续发展的好时光,只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的变革还是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教育毕竟还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发展的源泉。

  其实正视历史,也是我们转变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