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为什么能成就钱氏后人的千秋伟业?
我国的家规家训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西周时期周公旦《戒伯禽书》、《尚书·周书·无逸》开始,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早期的家规家训都是针对特定的一两个对象立规矩,直到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后,家规家训才开始推而广之,针对所有后世子孙而确立规范。
《钱氏家训》是江南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自己子孙的一笔精神财富。钱镠本人在世时,已经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创建了吴越国。钱镠以后,钱氏共受朝廷封王三代,共有5人受封,执政86年。钱镠及其后人在江浙一带被尊称为“杭州之父”,并且从“钱塘江”一词可以看到,钱氏一族在江浙一带的影响力。钱镠早年刚坐上吴越国王时,曾经得意忘形过,遭受重大挫折后,幡然醒悟,认识到“创业容易守业更难”,他不甘心自己的后人像其他的家族一样,一个家族出了一个功名显赫的人之后,后人会因无德无才而不得善终。他希望自己的后代一代更比一代强,因而主张不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要留下精神财富。于是在八十一岁高龄之际,他就给后人留下了十条“遗训”。钱镠的孙子钱弘俶对家训进行了整理和补充,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只有区区六百多字,但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对后世子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一,重品德修养,把德行看成是为人的根本。比如,在个人篇的开头,就对后世子孙应该塑造的精神品格定了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规律和正义,言行举止都应不愧对圣贤教诲。在家庭篇中,谈到子女婚嫁择偶标准时,钱镠是这样说的“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就是说,娶媳妇要找品德美好的女子,不要贪图嫁妆;嫁姑娘要选才德出众的女婿,不要羡慕富贵。他认识到,要保证后世子孙的德行,必须要选择有德行的结婚对象。他不仅这样要求后代,自己也率先垂范,绝不允许自己的妻妾德行有亏。他娶过一妻五妾,其中妾侍郑氏,因其父亲犯死罪而被钱镠休了。早在一千多年前,钱镠就胸怀远大,对后世子孙定下了“重德行,不重财富”家规理念,实属难得。
第二,重责任担当,爱天下黎民百姓。由于是王室家训,所以,《钱氏家训》中有不少篇幅是在探讨治国之术。比如,在国家篇中,就曾经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意思是指,利益得在自己一人就不去谋取,得在天下百姓就一定谋取;利益得在当前一时当然也要谋取,得在千秋万代更要谋取。还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指的是,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仇敌一样去剪除蠹虫。此外,还有“严以驭役,宽以恤民”,这句话是说,管理属下要严格,体恤百姓要宽厚。
《钱氏家训》一再强调,要以民为贵,不要因为自己一家之利,让国家处于战争和动荡之中。正是有这样的家训,才有钱镠孙子忠懿王钱弘俶后来的功德。忠懿王钱弘俶统治时期,吴越国大势已去,他在北宋未发一兵一卒之际,主动纳土归宋。他以钱氏一家之利,换取吴越免受生灵涂炭,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忠懿王钱弘俶的义举,让江浙一带百姓得到庇护,钱氏一族也受到了人们的由衷的尊重。在北宋编修的《百家姓》中,“赵钱孙李”的排序,第一位的“赵”是国姓,第二位就是“钱”,足以反映钱氏在当时受到的尊重了。
第三,重读书,淡名利。钱镠本人早年出身贫寒,读书不多,靠武力打出了一个吴越国,做了吴越国王。但称霸后,他却喜读诗书。所以,在家庭篇,就有这样的训诫:“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意思是说, 子孙即便头脑愚笨,也必须读书学习。钱镠本人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颇丰,因而在给后人立规矩时,就强调子孙后代一定要尊师重教,读书明理。由于《钱氏家训》是王室之训,其后人是王公贵族,无须通过学习去谋求功名,而是纯粹凭着热爱而单纯地学习。因而就形成了钱氏后辈,渴求知识,热爱学习,重读书,淡名利的良好家风,是的钱氏后人中出现了一大批勤奋治学的学者和大科学家,在文化、科技、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栋梁之才。其中,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除了“三钱”,现当代的杰出人物,还有钱玄同、钱其琛、钱穆、钱正英、钱钟书、钱永健等人。
一千年来,《钱氏家训》已经早就了无数的英才,它不仅是钱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华夏子孙都应认真学习的一部家庭教育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