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特辑芳草集谈天说地

每个人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2023-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丹心恋

上次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在回家的高铁上,这次又是在回家的高铁上看完了剩下的内容。一本书、一段路,跨越时空,揭开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蛤蟆先生》讲述了患有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探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状态”,并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走向新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显然是精神分析流派,注重原生家庭和早期经历对人心理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提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看来,心理学界十分重视“自我”这个概念。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一个既唯心也唯物的词汇。我们承认自我认知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同样也认为世界只是“我认识的世界”。

如果这样看来,也许对于人这个个体而言,其实只有一个世界——我的世界。

我的理解,自我其实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像修仙小说中创造的小世界一样,里面的一花一草既是对大世界的客观映射,同时也有我自己的独特加工。

这个小世界既是我的创造,同时也是我的保护,就像自我的防御机制。但这个世界同时也是禁锢和枷锁,很难突破。

我们的认知确实是如此,就像蛤蟆先生的自我探索一样。起初,我们会认为世界是这样,所以我们才是这样。

大家都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被迫接受环境的改造,为了适应环境而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如果从哲学层次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也许,并不是环境逼着我们改变,而是我们自身有改变的需求。

也许是我们预判了世界的预判,或者是世界预判了我们的预判,所以有了进化和发展。

所以我们的认知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我认为我认识的是客观世界——我认识的是我的世界——我努力使我认识的世界与客观世界一致。但归根结底还是“我认识的世界”。

由此看来,根本不存在环境塑造了我,而是我改变了我。

这听上去好像是一个悖论,而且十分烧脑。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呢?其实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并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是以意识为基础的。

不得不说探索辩证法和方法论的人很伟大,他们的思维层次超越了多维空间。他们是突然自我意识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这是一个大破大立!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终生只能束缚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用自己的认识来丰富自己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世界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的世界,不断丰富自我世界中的真实镜像,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客观。

“自我为中心”也许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许客观世界并不是以我为中心来发展的,但我的世界必然是以我为中心来认识的。即使是为集体牺牲自我,也必然是自我所能认识到的合理性。

每个人终究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只能够通过自己的世界的窗口去看外边。如果想要和客观世界和他人的世界能够顺利衔接,也许只有两条途径:

一是多开窗口去看,去了解自己之外的世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是不断充实自我世界,将看到的学到的映像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要有海纳百川的度量,也要有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的智慧。

维护好自己的世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