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集华盖集-长城》鲁迅为什么说,“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秦始皇将秦长城与其他几国长城联结在一起,修筑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此后一直到明朝,历代都有修葺加固。明代为了防范蒙古鞑靼、瓦剌诸部的南下骚扰抢掠和女真族对边境的威胁,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地兴筑。现在看到的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度六千余公里的长城,就是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长城的修建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那么,为什么鲁迅会生发出“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的感慨呢?
众所周知,长城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农耕民族长期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具有更强的抵御天灾的能力,也可以生产出更多支撑族群人口扩张的物资;另一方面,农耕民族的性格逐渐懦弱,进取心减弱,集权专制政权更容易产生。
长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御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作用。可是,两千多年来,游牧民族的袭扰、侵略却也从没断过。秦汉时期的匈奴屡屡犯边,西晋时代的五胡乱华差点使汉人亡族灭种,明代中期的“土木堡之变”不但数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连英宗皇帝也被掳走,更不要提蒙元、满清两度灭国。
土木堡之变这样看来,有了长城也并不能一劳永逸。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生机活力,变得僵化、腐朽、落后的时候,一道长城是挽救不了它的命运的。君不见二战时期,法国赫赫有名、号称“无法被攻破”的马奇诺防线,还没发挥作用就亡国了,最终沦为笑柄。所以鲁迅才说,“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除此而外,鲁迅所说的“长城”,也不单指字面上的长城。它指的是人们心中的壁垒,人们心中对于新鲜事物的排斥,对于新文化的抗拒,对于新变革的恐慌和抵制。“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旧有的古砖”,是抱残守缺的封建遗老遗少,“补添的新砖”,是后起的以保持国粹、复古为己任的学衡派、鸳鸯蝴蝶派等等人物。
由此可见,“可诅咒”的不是长城,而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社会风气。不拆除这些壁垒,国家又怎么会有变革、有新生呢?
还是国歌里唱得振奋人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