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事(二)

2017-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嘿大圣

北方倪健 - 北方


小时候读书的学校挺不错的,四层高的楼房,硬件设施比较齐全,该有的也都有,附件七八个村的小孩子都在这里读书,而且是一座公办学校,毕竟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村里也自然会多支持一些,跟现在城市的教学环境肯定不能比了,至少在那个年代还是有看头的。

老师讲课还是用的老式黑板,是直接用水泥嵌在墙上的,叫水泥黑板,估计现在这个东西已经成古董了,那时讲课还是用粉笔,不得不说,那时的老师们的字写的确实工整漂亮,一笔一划的,毕竟我们还是小孩子,字不能潦草。记得有个个子较大的老师,年龄多大已记不清楚,但对他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

他是教语文的,字也写得好看,而我的字基本上只有我自己认识,每次报听写和词语连接造句的时候总会被他教训,我的耳朵被他拧了多少次我都不记得了。村里的学校,那么老师也大都来自附近村庄的本地人,有些文化,毕竟是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还可以,而且每年会有年轻帅气或是年轻漂亮的老师来我们这里工作,然后又被调走,这些年轻的老师除了帅气漂亮,关键是可以教我们体育、音乐、美术,而且对我们从不动手,这些是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很喜欢的。村里的老师大多喜欢动手,那个时候还没有体罚这个说法,而且有些老师是会动手打脸,打头,和现在网上的视频里差不多,这种场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学校或是九十年代的农村学校是很常见的,我自然被打过不少,而且我至今记得的一次是同学小A那次。

有次早自习检查作业,同学小A以为作业纸忘在家里了或者弄丢了,其实后来发现在书里面夹着,老师说作业没带的站起来,作业没做的站到教室外面去,没有人站到外面,所有人站在座位上,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人,只知道老师一个个问,一个个打,“作业做了没有?(边揪耳朵)”,“做了,掉在家里了,中午带过来”,“中午不带过来一个手掌竹条打五下”,“好”;第二种情况,“作业做了没有?(边揪耳朵)”,“做了,掉在家里了,明天带过来!”。话一说完,直接让那位同学去教室外面罚站,老师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到底是真忘带了,还是没做。到了小A这里,小A还在书包里找作业纸,“作业做了没有?(边揪耳朵)”,“做了,不知道哪里去了”。不知道小A这个话有很大嫌疑还是如何,那个老师,不我应该称为那个家伙,直接把小A的耳朵狠狠的往下拧,疼得小A的头跟着往下低,然后啪啪一下,重重的两耳光打在眼角的脸庞。毕竟是孩子,打在脸上确实很疼,而且老师也是做农活的手,下手是很重的,疼得小A当时就哭出来了。关键是他还不让你哭,再哭就接着打,要小A忍住,我当时也是被吓到不敢出声,万一发火连带着打我就遭殃了。

教训完之后我们就接着自习,当然了,这只是我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很普通的一天,每天也都会有学生挨打挨揍,村里的老师也大都如此,我们好像都习惯了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小A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养大,之所以那个老师打他的时候下手那么重,是因为老师家耕田的时候占了小A家的一点地,然后种上自家的庄稼,成了自家的地,最后小A的祖母去找那个家伙理论,却并没有什么用,农村也好,城市也罢,无人无钱,人家就欺负你,欺善怕恶,捡软柿子捏,这是很多人所具有的嘴脸和本性,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

后来升初中,有人选择就在附近的初中混两年然后出去打工,有的家里会花点钱把孩子送到城里面去读书,以为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后来发现哪些初中辍学的同学如今混得风生水起,而去到城里读书的孩子也还是在生存线上挣扎。小A觉得没有什么好羡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当然,我也是。

20世纪初,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家里渐渐富裕起来,更多的人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郊的私立学校去读书,而村里的学校因为生源过少最后关校。年轻有能力的老师或被调走,或被提拔,那些年纪大的老师买断工龄,一次性补偿一些,每月也会发不少的钱给他们,然后“遣散”,毕竟是公立学校,他们应有的教师待遇还是有的。

自从小学毕业以后我就没有见过他们了,也许我见过,只是没看到罢了,小A说,本就不必再见,再见也不会相识。当年那些老师如今头发已斑白,儿孙满堂了,他们的孙儿也到了当年我们读书的那般年纪,只是他们不会再遇到当年的他们了,如果遇见了,他们又有怎样的反应,他们又会如何......

注: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出现的第一个“他们”是实指那些村里的老师;第二个“他们”是指那些老师的孙儿;第三个“他们”是虚指,类比当年村里那些爱动手打学生的那些老师们;第四个“他们”是指那些老师的孙儿们;第五个“他们”实指当年村里那些动手打人的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