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

2018-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开门的世界

再读「少维」

好几年前,大概是11年左右吧,读过这本书。当时有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本书讲的是爱上爱情的故事。维特不是爱上绿蒂,而是爱上爱她的感觉。这是少年时候的感觉,爱是在胸腔里不得不迸发的一种感情,和少年那朝气蓬勃的精神,快速流动的血液有关。当时,被打动的维特的自我意识,一个20岁左右青年人对于自然、人性、社会与真理的自我意识。当然到现在,我还不能比上维特,也不一定有他的见地和认知,终究,少年维特的心里住着的是少年歌德,一个天赋秉异的大文豪。

昨天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有些烦恼和不舒服,并不是少年维特式的烦恼,而是厌烦维特活在自己世界中的感觉,也可能是觉得维特不该自杀,不该把自己的天分和才华就此一枪终止。活下来,人世间会有更多的痛苦告诉他,当前经历的不过是过眼云烟。也许有一天,他不再是少年的时候,对原来执着和纠结的痛苦,会淡然,对宇宙万物、人事变迁有更深刻的看法。

当然,幸运的是,少年歌德没有在烦恼中终结自己的生命,当中年歌德重拾「浮士德」,到老年歌德呈现给世界这块真正的珍宝时,我以上的忧愁可谓是得到了一个最好的解答。

「少维」的结构和视角

「少维」是以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书信为线索,这样一个视角是完全的维特视角。不同的人眼中一定有一个不一样的维特,但是对于少年来说,整个世界只有一个维特,就是他自己心中的维特,所以用书信的方式刚好能彻底完全的把少年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

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均为维特的书信,除了一篇给绿蒂的,其他均写给了威廉,他的挚友。而第四篇为「编者告读者书」,是维特自杀之后,威廉来到维特遇见绿蒂的那个山村,调查了解维特生前最后几天的事迹。也许,同时想去更详细的了解维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人和其他人对维特的看法。也许想找到维特自杀更深层次的原因。但实际来说,虽然威廉了解到,当事人想法和说法各执一词,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了解维特。他们,包括阿尔贝特和他的朋友们、绿蒂的父亲管事、甚至绿蒂,都是现实的、理智的人,他们虽然喜爱和关怀维特,但维特在他们眼中还是过于狂热或者是孩子气。即使是威廉,更多的也是一位理智热情的好友,他倾听着维特的辗转内心,也在认真的帮他出谋划策,但他的内心也和维特不同,不似那么敏感。

这也就和文首形成了呼应。维特是那么善良、敏感、才华横溢,招人喜欢,但同时他的内心竟如此波涛汹涌,无处述说。所以,威廉写下此文,准确的是歌德写下此文,借以安慰所有像维特一样的少年。

“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想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命运或者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更亲密的自己,那就让这本小书做你的朋友吧。”

维特为什么无处可逃,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从作者的角度,这样的一个少年,最后只能死去也一定会选择死去。这让人想起了「包法利夫人」最后的结局,福楼拜痛哭的喊道:“她只能死去。”或者,维特活下来了,如同歌德一样,活到了80多岁,但少年的维特必须死去,因为这样的维特不埋葬在永恒的死亡当中,就会被埋葬在社会的痛苦当中。

「维特」的心迹

从维特的心迹来看,他初到乡村,被乡村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人情世故所感动。他的想象力带着力道强大的翅膀,从山峦河流、清泉小溪、姐弟嬉戏、母子情深等一切美好的场景中肆意的飞翔。从5月4日第一封信起,他几乎每3天就给威廉写封信,把自己所见所想,狂热的欣喜告诉给威廉。但是6月16日,这封信隔了半个月才写,因为他完全沉浸在遇见绿蒂的喜悦当中了,这种喜悦到7月30日结束,因为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之后,近40天的时间里,他都在三人的关系中辗转痛苦,最后听从了威廉的劝说,9月10日离开了乡村,去大使那里谋求一份工作。

也许,如果可以假设,当维特回到社会后,遇到的是一个让他喜爱和认可的人、他愿意投身其中的工作,冯C伯爵不把他从宴席上请走,或者冯B小姐面对舆论再勇敢点,也许维特不会在半年之后回到绿蒂身边,不会带着更大的绝望回到绿蒂身边。但实际,我们知道,这种情形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维特都会逃走。社会从来没有变得像维特想象的那样纯净,身边的社会人也从来都是按这种规则存活其中。当维特带着逃离感情纠葛的心态、带着他那少年样高傲抬起的头颅来到这个社会,他注定要受到伤害。最后,他又只能逃回到绿蒂的身边,以及一步一步揭开死亡的幕布。

当维特再回到绿蒂身边时,他其实就是在任性、在逃避、在滥用绿蒂的关爱和同情。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知道没有结果,不会有结果。并且他那样良善的心里,每一次靠近都是更进一步的痛苦。他用他的敏感,故意的,把自己推进深渊。对比第一次来到乡村,他遇到的一切如此的惨淡,关爱的母子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牧师庭院的大树被狂妄的女人砍掉、洪流冲垮了曾经散步的绿地、还在最后遇到了因爱绿蒂而失心的疯子。这一切所见之景,真的是因为生活相比较之前更加悲伤?还是因为维特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一直就是这样,有快乐也有悲伤,只是因为看它的眼睛不再闪亮,才会变得雾色茫茫。

维特最后的死亡充满戏剧色彩,他自杀的手枪是和阿尔贝特争论死亡时拿的手枪,最后也是绿蒂递给了取枪的小厮,这是歌德揉进了他自杀的青年朋友耶路撒冷的经历。从维特的眼中来看,这是注定的死亡。但需要一提的是,维特面对死亡,并不悲伤。他不认为死亡就是永远的消逝,他把它看成是永恒的存在。

是爱还是爱上爱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维特为什么爱绿蒂,试着回答下,维特是真的爱绿蒂还是爱上爱绿蒂的感觉。

首先,绿蒂为什么独得维特的深情?绿蒂美丽、热情、单纯却又有见地,这样的女孩天生就能赢得爱情,在书中,一共有3位男子爱着她,丈夫阿尔贝特、维特还有最后的因爱成疯的管事秘书。维特会对她一见钟情可以理解,最后维特会逃离到绿蒂的身边,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绿蒂富有母性、敏感而且富有同情心。维特在信中一再强调,他喜欢孩子,自己也像个孩子。那照看8个弟妹的绿蒂在维特眼中同时也像一位美丽的母亲。像维特这样一位伤感敏思的少年,不排除有一定的恋母情节,信中他也是一再提到各种母亲的形象,自己的母亲、绿蒂的母亲、偶遇的母亲等。

再,维特会不会只是爱上爱情?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实际生活中,有一种人的性格就是会狂热的投入到爱情中。维特是,包法利夫人也是。他们的血液温度高于其他人,情感狂热,在爱情的悸动中,才能释放自己的全部激情。在他们的心中,爱情是世间的最高峰,生活只是围绕在山腰的云彩,他们要仰望着山顶,并且不惜一切的往上爬,才能得到满足。这样的人,血质里藏满敏感,大脑中栖满了想象力的小天使。

再,绿蒂有没有爱上维特?在书的最后,在维特离世前最后一次见到绿蒂,他们亲吻了。绿蒂难以自持的拥抱了他,把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胸上。维特坚信,绿蒂也爱上他了,带着这样的满足离开人世。但是,我们猜测,绿蒂也没有真正的爱上维特,只是爱上维特爱她的那种感觉。她以为自己希望维特就是她嫡亲的哥哥,让他去爱上自己的女友们,这样就能获得永久的感情。但实际,“她模糊而又深刻的感到,她的心中隐藏着一个秘密,要把他保留给自己,同时又告诫自己,不能保留他。”这就是绿蒂的所有感觉,想独占维特那狂热、单纯的爱情,却又理智的告诉自己要和阿尔贝特好好的生活。

最后,阿尔贝特是怎样的人?阿尔贝特是个好人,是个正直的社会人,是个理智的生活者。他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另外一个基础,生活就是这样的基础。他并没有错,一定程度上,他是值得尊敬的。只是,他不能理解维特的内心,和所有其他人一样。

不再读「少维」

歌德自己对于「维特」的心境是这样的,他说:“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了一遍。我当心以后不要再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箭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的病态心理。”

维特之于歌德的经历,可能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也相差不离。可能在每个人的少年时候,都会有一次深刻的初恋感觉,那种看见就会心悸,每个行动和语言就会因ta不一样,每晚伴入睡眠的是可能梦见ta的期望,而往往ta或在别人的身旁喜笑颜颜,或茫然不知情为何物。每个少年时候,也都会有身边的一位可能认识、可能听说的同龄人,ta的生命离你而去,绽放的青春戛然而止,给你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悲伤。而,更多的是,每个少年都会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与社会初相识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看法,但自己的信念无法述说,只能孤独的坐在那里闷闷不乐,也无能为力。这是歌德经历过的少年时期,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经历过的少年时期,只是我们没有才华和能力把他们揉在一起,一把交给少年维特来呈现。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怀念起少年,悲伤早以被人生的日晒雨淋淡了颜色,怀旧的情感中,欢乐逐渐占据了上风。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读起来「少维」,那曾经被淡忘了的细节和情感又被歌德慢慢的描画清晰,烦恼和忧伤也会在读完书之后,一股脑的朝你扑来。所以呀,如果歌德不愿意再读这本书第二次,我想,我们最好也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